人类个体的意识经常被一些看似自发产生、与当前即时环境刺激和当前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过程占据,这个过程称为心智游移。心智游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意识现象,它表明个体认知系统不仅只用来应对外部刺激和当前任务,一些不受控制的、非随意性(非自主)的内部过程在认知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心智游移俗称“发呆”或者“走神” 。 睡眠的功能近来引起普遍的关注。已有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睡眠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休息过程。在睡眠过程中,包括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都在进行信息的整理、巩固工作[2-3]。 总结前人关于“心智游移现象和睡眠”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l 心智游移(发呆)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自然情境下的意识体验和静息态意识流经验都被心智游移经常占据,任务和周围情境都不能完全阻止心智游移的发生。表明个体具有不断地进行非自主内源性信息加工的趋势。自然情境下和静息态情境下的心智游移具有类似的特征,主要包括:a.心智游移是一个由多种认知成分组成的复合认知过程,根据表征方式的不同,心智游移的成分主要包括了非自主情景想象、非自主内部言语和非自主视觉表象。其中,一半以上心智游移体验来自非自主情景想象,是心智游移的优势成分;b.心智游移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可以由外部事物或内部表征诱发;c.心智游移和个体经历密切相关,只有那些对个体有意义的心理事件,才会进入意识成为心智游移。 l 我们的大脑可能从未真正休息,哪怕在睡眠中,也在进行积极的工作,但这些工作相当程度上都在无意识层面上完成。 笔者看来,“思”与“学”的不平衡是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学”有余而“思”不足。根据“心智游移现象和睡眠”的相关研究成果,“思”可以分为“有意识思”和“无意识思(发呆和睡眠)”,现在的学生不仅严重缺乏“有意识思”,而且,由于“学”占用了大量时间,睡眠普遍不足,所以,“无意识思”也严重不足。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今教育体制下,想要找出“悬空循环概念”少,概念体系高效合理(占用神经网络资源少、运行速度快)的学生,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创新当然是凤毛麟角的稀罕事了! 补充一句:发呆和睡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所有我可以自豪地说:每天我都在为创新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Miller,G Hunting for meaning after midnight.Science 315,1360—1366(2007). [3]. Walker, M.P. & Stickgold, R. Sleep, memory, and plastici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39-166(2006) . 附注:原创图文, 欢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