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总是产生“不被爱”焦虑,原因只有一个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22-03-09
图片

爱情是种奢侈品吗?

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爱情,是因为不够美貌、不够有才华,或者不够有钱?


还有人认为,爱情纯碎是运气,遇到了白马王子就遇到了,没遇到就是命。

联合国哲学顾问奥斯卡先生告诉我们,一个人爱的能力,跟父母有关,不是基因,也不是家产,而是思维方式

作者 | Oscar Brenifier
来源 | 童书妈妈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


图片
误解:爱会让人感到痛苦与焦虑 
真相:大多数负面体验都与爱本身无关


爱,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和情感依恋,包括一系列强烈而正向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最崇高的美德或良好习惯、到最深的人际关系以及最简单的快乐。
 
爱可以是积极的,代表友善、同情和钟爱,以及对对方无私的忠诚和仁慈的关怀。

爱也可以是负面的,是罪恶、弱点,尤其是出于虚荣、自私和利己主义的爱,被认为是道德污点。而对他人过度的爱,比如狂热、强迫和相互依存,则被看作是心理病态。
 
但是,爱的大多数负面含义都与某些过度缺乏有关,而不是与爱本身有关。

很多人认为爱会让人焦虑,而实际恰恰相反,产生焦虑的往往不是爱,而是害怕不能被他人爱,他人可能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能是广泛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任何人爱)。
 
我们可以将“不被爱”焦虑的根源追溯到新生儿,新生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生存是建立在被母亲爱之上,后来建立在被父亲爱的基础上。

这份爱是他生存的保障,也是长大后认知自我价值的保障。

过早剥夺这份需求会在孩子成年之后依然困扰他,他将不断试图弥补这种缺乏。
 
虽然爱是一种激情,相当肆无忌惮、无意识并且非理性,但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存在的动机。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实现了让人类团结起来抵御威胁的功能,并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因此,爱被认为是必需品。

图片

▲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为爱而活”的人。

安娜为了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抛夫弃子,冲出家庭,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图片
误解:自我牺牲的爱是伟大的
真相:自我牺牲和弱化都是爱的乞丐

 
被爱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无条件】维度:

我们被爱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或我们拥有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这个人。
 
对这一点,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 (Blaise Pascal) 并不这么看,他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纯粹的幻觉,我们总是出于某种原因、某些特定属性或效用而爱某人。

我们想成为那个人渴望的对象,我们想要被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想剥夺另一个人的自由,我们想对他行使权力。

如果不能被爱,我们的存在就是匮乏的、残缺的、没有价值的。
 
讽刺的是,在这种预设下,当我们成功成为了被爱的目标时,我们就获得了力量。

因为被别人渴望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支配力,我们可以剥夺对方需要的或者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有人会强行献出自己、牺牲自己,就是为了获得或保持他们的“被爱的地位”。

这种自我弱化的人可以被称作是“爱的乞丐”,一直想要乞讨被人爱。
 
他们甚至可以接受难以忍受和荒谬的处境,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被爱的幻觉,哪怕所有理性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情况,比如“家暴综合征”(宁愿忍受伴侣的暴力也不愿离开)。

图片

▲《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是一个与“琼瑶女主”截然相反的坚强的女人,绝不示弱,经典台词:我要是一哭,他一定只对我笑笑,或只光拿眼睛看着我。

我决然不能吵闹,我决然不能哀求。我决然不能使他轻视我。即使他已经不爱我,我也至少应该使他尊重我。



图片
误解:爱会让人失去自由
真相:回避爱,是一种心理障碍
 

害怕不被爱的另一种严重表现为回避任何关系,拒绝建立关系。

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欺骗、被背叛。

从根本上说,这个人认为他不能被爱,任何爱情故事都必然失败。
 
因此,任何可能的爱的感情都会在萌芽阶段被拔掉,因为爱可能威胁到他的存在;

来自另一个人的任何爱的表现都会被拒绝或忽视,这种态度当然会引起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愤怒和怨恨。
 
他们强迫性地避免依恋,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

这些人往往会避免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
 
他们或许很能社交,不乏朋友,但是当进入一段“严肃”的感情的时候,他们更容易感觉到阵痛,并与对方保持距离。他们往往很难表达情绪并消化自己的情绪。
 
他们对别人的依恋非常焦虑,因为他们害怕痛苦和背叛,他们不想失去自由,不想要别人的怜悯。

所以,没有深刻的感情是一个永恒的安全网,保护他们不受别人的伤害和囚禁。

图片

编辑注: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花花公子,非常有魅力,交过很多女朋友,但是一涉及深刻的情感的时候,他就开始回避、逃离这段感情,这是一种爱的心理障碍。



图片
 误解:不被爱的人,不可爱
真相:比起被爱,更重要的是自爱
 

有的人并不会因为“不被爱”的焦虑而受伤害,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他们足够爱自己,不需要其他人去爱他。或者他们在被爱时也会满意、愉悦和满足,但是被爱不会成为一个痛苦的需求。
 
或者他们是有爱心的人,无论与其他人有关还是与某些热情活动有关,这种态度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或者他们再次平静,享受生活,避免戏剧化,所以他们不会受到情绪问题困扰。
 
所以,担心不被爱的人,一般都是有很糟糕的自我概念,认为或怀疑自己不值得爱,不“可爱”,因此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或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东西,既没有活动,也没有关系或理想,唯一剩下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他人的眼睛被重视,作为欲望或被需要的对象而存在。
 
当任何事情都没有价值,生活中没有令人享受和激动的事情,所剩下的就只有爱了。

他们把爱看作是最高或者最重要的价值,但是自己无法给予爱,或相信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他们不断追求“被爱”作为补偿。

图片

▲《包法利夫人》,不断追求被爱,把爱情当作生活全部的女人。

坠入爱河时就像喝醉了,对方成为自己存在的所有意义,让人生变得完整。

但这不可能持久,过段时间后,人们不再生活在天堂中,而是回到现实,真正的关系开始了。最初美妙感觉消失了,于是人们就去找另一个爱人。


对于所有受到被爱需求伤害的人,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都受到长期不满意的伤害:

不管他们身边有多少人爱他们,他们都永远不能感到满意;他们总是想要更多,或者他们总是很焦虑失去别人的爱,被抛弃、被忘记或者被背叛。
 
因此,通过戏剧化和强迫,他们把爱作为最高的价值,并永远向往被爱,非常绝对。就像歌曲中所唱:你需要的只有爱。
 
事实上爱是对现实的欣赏,对现实缺陷的接纳。

恐惧不被爱,就是在怀疑真实的自己,缺陷太多以至于无法被人接受。这种怀疑揭示了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是谁,不能拥抱我们的失败,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因此,我们才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这种能力,但是,一个人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爱,通常和他们能给予自己的爱的程度成正比,所以,结果往往令人非常失望。
 

图片
误解:爱是占有,付出应该得到回报
真相:爱是挑战,而非恐惧;
是陪伴,而非控制

 
很多陷入“爱”中的人,往往先是被迷住了,愿意做出一切牺牲,去换来与对方融为一体的体验,因为对方是如此美好的存在,被对方爱着是那么的不平凡。但是光彩和兴奋会随着时间消散,激情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的相处中渐渐平淡。
 
此时,他意识到了那个美好的存在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更加真实,更少迷人。爱的一方开始疲惫不堪,他开始有了需求。牺牲从相处模式中消失,一方开始期待自己可以得到满足。
 
从这一刻开始,对方成为让人失望的来源,因为回报往往达不到标准。双方都在计算、评估这段关系带来的收益和回报。这常常让人沮丧,尤其和最初的最兴奋时刻相比。
 
这样一来,我们就离开了爱的体验,忘记了爱是一场互相挑战、共同成就的冒险。

图片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台词: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快和太慢,结果都不会圆满。

 
以爱之名,想要占有、被占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得到回报,这不是真正的爱。
 
当我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超越:自我超越、互相超越时,爱才可能发生,这才是一段关系可以被称之为爱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爱是挑战,而非恐惧;是陪伴,而非控制。

在真正的爱中,信任取代了恐惧,因为失去变得不可能:因为占有不再存在,所以不会失去。
 
有人认为,爱是通过共同努力维系关系,这是彻底放弃自我的观点。

我妥协了、满足了他的意愿,所以我会舒服。这种舒适感,是爱的敌人。任何权衡利弊的努力,都会有违自身利益,真正的爱,要与对方脱离。
 
对方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
 
对方是我们钦佩的对象,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来源于他表现出来的真实、没有任何伪装、没有自我牺牲的感觉。
 
无条件的爱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对彼此的期待,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并允许对方为了自己而斗争,不带有任何同情与屈尊。

图片

▲《傲慢与偏见》经典片段:欺骗了我们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我们自己的虚荣心。

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之中,两个人的互相挑战,让伊丽莎白放下了偏见,达西放下了傲慢,彼此挑战让两个人都得到了成长。


图片

撰文:Oscar Brenifier,翻译/编辑:涉川 艾阅。Oscar Brenifie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顾问、法国巴黎应用哲学院主席,童书妈妈哲学自我探索营导师。他出版了超过五十部作品,包括针对青少年的哲学思辨教材,其绘本已被BBC拍成哲学启蒙影视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