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闲庭斋阁 2022-03-09

文◎吴磊

亳州位于今安徽省西北部,在这里考古发现了多个文化遗存,其中发现有刻划符号、象形文字、铸造文字、陶文、印文、砖文、碑文、墨迹等文字印记,涉及诸多时期,这些文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亳州域内可考的最早文字符号,是距今约五千年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存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陶文刻符,上面是日,中间是火,下面是山。除了“日火山”之外,考古界还有“日月山”“旦”“昊”“炅”等多种推考,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大汶口文化中的各种刻符,其原始形态和功能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记事”密切相关,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图腾,也可能是多体图画的会意字。亳,古都邑名,商汤的都城,商代武丁、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等时期在甲骨上镌刻的“亳”字,风格瘦劲锋利、雄劲豪放,刀笔同文地记载着商朝流传的书迹。“亳”字上半部是“亭”字头,下半部是“乇”字。

“亭”的本意是建在高台上可以远眺的建筑物,《说文解字》释“亳”为:“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亭”为:“民所安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表示可以令百姓安宁的高大建筑,象征都城建筑高于天下,具有统领之意。同时,“亳”又是商建立国家的标志,是古代君王居住的地方,代表都城。“乇”是一种根系发达有垂穗的植物,是经过人类培植而生长的谷物,引申为丰收的五谷粮食。“亳”字的本意是可以储存粮食的高大粮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要物资。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会稽曹君丧躯砖拓片

汉代,文字进入一个全新的书写状态。东汉末年沛国谯县这块土地上,文字也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东汉末年,一群造砖修墓的小吏、工匠们创造了一批文化遗产——曹操宗族墓群。曹操宗族墓群始建于东汉末年,占地面积约十万公顷,总数五十至六十座,2001年6月25日,曹操宗族墓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发掘的曹氏墓葬中,我们发现了银缕玉衣、玉器、陶器、碑刻、印章等大量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文字砖和画像砖,数量近六百块,形式有刻写、模印及少量的朱文手书,出土如此规模的文字砖在全国实属罕见。文字砖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曹操宗族成员姓名官职,有事物描述,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感慨,有个人情感的抒发,有市井俗语和数字记录等。从书法角度看,字体多样,篆、隶、楷、行、草等兼备,有脉络、有深度、有探索、有创造,在同一时期出现如此多的字体,极为少见。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会稽曹君砖拓片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会稽曹君砖

第一,从某种意义讲文字砖上的篆书已不是秦篆了,称其为篆隶体更合适。几块“百”字砖,字体变化很微妙,不仅运笔速度加快,而且写法活泼轻松,已经没有篆书笔画的中规中矩。篆书的法度也在变化,可以用“篆隶参半”形容砖上的文字,这是文字中的一次大变革,而“便捷”是变革的原动力。

第二,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隶书的形成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篆残留的最后一点象形遗意,至此已完全湮灭。文字砖上书写的隶书有《石门颂》的舒展之美,行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砖上文字,线条天真自然,绝无造作之感,如“会稽曹君丧躯”砖,书写可谓大开大合,一般笔画书写短而密,唯波磔之笔舒展而长,有白鹤展翅之感,藏头护尾,十分精美;“代壁”砖,有《西狭颂》的气息,结体极力外展,疏朗宽薄,笔画饱满、厚重,显得十分大气;“勉力讽诵”砖,有《曹全碑》的遒劲逸致,点画秀美,极尽夸饰。

第三,草书(章草、今草)是由草写的隶书演进而成,因它的书写过程是快于隶书而形成的一种更加便捷的书体,通过进一步简化笔画,提高书写速度。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文字砖中就有各种草书字体,如:

“嫌道漯耶张□翕当咎然”十字砖,书写的笔法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这些字是由隶书的简捷快写发展变化而成的。“乃至逮没君小人当跪倒亲拜丧原均”十五字砖,“乃”“君”二字为隶书,“逮”“没”二字为草隶,最为珍贵的是此砖第六个字“小”,其运笔提按顿挫与今楷书基本相同。一块字砖上出现多种字体实属罕见,这充分证明东汉末年字体的繁荣,也体现了古亳的文化氛围和尚学环境。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嫌道漯耶张□翕当咎然砖拓片

“谒汤都”三字砖是特点最为突出的文物之一,原因有三:其一是“谒汤都”记载的是汉代皇家拜谒汤都的故事,佐证商汤都亳的事实。其二,古人传统书写顺序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谒汤都”三字是横写法,而且是自左而右的方式书写的,是刻写者随性而发,还是事件重大,想突出表现什么?我认为东汉末年是书法演变的大爆发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仅是书法本身,书写方式、书写材料也在更替,并出现了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现出当时的创新思维。其三是“谒汤都”字体为今草(大草),三字一笔而书,连绵回绕,刚柔并济,劲道有力,美妙之致,是书刻中的珍品,对研究草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谒汤都砖拓片

第四,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楷书的点画和结体形式是从隶书中逐渐演变而成的,它始于东汉末年,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初期楷书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楷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从东汉到两晋,楷书逐渐成熟,书写方便美观,易认易读,融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有强大的生命力。字砖中的楷书并不多,但是从隶到楷演变过程中的字有不少,可清楚看到字体发展变化的路径和多元化并行的方向。

一是“吴府敬高大土大夫”砖,撇捺稳健,无论是点画还是结构都向着楷书发展。“敬”字中的捺,起笔后右下行顿笔后出锋,是标准的楷书写法;“大”字捺笔在末端突然上挑,是一种新书写意识的雏形,是创新,也是突破。整篇文字端正大方,正走在文字演变的新站点。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吴敬高大土大夫砖拓片

二是“王”字、“杏”字砖的书写结体已经形成了楷书规范笔法,字变成了竖长,结体笔画横平竖直,已经完全脱离了篆隶的结构。“王”字的书写方式与钟繇《荐季直表》中的文字对比,仅缺少一些墨色和腴润,其他特征基本相同,有待进一步演变,增加它的美感和书写性;“杏”字中的“口”已经是标准的方形,书写很坚定,没有左顾右盼之意,这说明楷化之路已发展变革很长一段时间,从中可以看到楷书形成初期的基础变化方向。

第五,行书继续发展,缩短横字长度,加强笔画之间的连贯性,横和竖的转折可以一笔完成,没有停顿,这样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同时也创造出了新的结体形式。在文字砖中可以看到隶书快写向行书演变的过程。如:

(一)“是是是后”四字砖第一个“是”具备隶书所有特点,第二个“是”上半部是隶,下半部开始撇捺连贯书写,走向草隶并具有行书的笔法,第三个“是”就有了行书的整体结构,最后回锋一气呵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行书的笔法,已经形成了行书的雏形。“是是是后”四字砖在不经意间表述着字体演变过程,一块砖出现几种字体写法,这种变化与后世书法创作中运用的章法大相径庭,而这块砖中的字体呈现出的是创造性转换和完美结合,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充分证明当时字体演变的多样性,可以看到字体经过碰撞、发展、完善的脉络,是难得的珍品。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是是是后砖拓片

(二)“沽酒各半各”五字砖,“沽酒”两字行书走势,已经没有了横平竖直,书写轻松洒脱,整体笔法自然天成。如“沽”字中的“口”已经完全没有隶书严谨的结构,两个“各”字无论点画结构还是运笔都有很大的随意性。与隶书笔法截然不同的行书已经开始走向基础的演变,“半”字走在转变的过程中,笔画有点生疏,变化的方向不是那么明确,但书写方式也变得简略。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书法演变

沽酒各半各砖拓片

(三)“平仓”二字砖在运笔速度上,使转提按顿挫,回锋往来已经全然是行书的风貌,细读笔画之间连接,平稳中带有概括的省略,用笔端正平整,入木三分,离方遁圆,字虽不连,但气息相通,有突破性的发展。

从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上的字体中,我们可以感触到它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中国书法艺术繁荣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字体多样性的形成是依托汉末时代背景造成的,当时参与造墓制砖的有不同层次的人群,他们在不拘泥于成法的前提下,有意或随性而书刻。小吏为较上层书刻者,他们在即兴书刻的同时更注重创造性;普通劳动者的书写则更自然,不拘理法。这批文字砖为研究当时社会环境、书法艺术、文化发展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为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四十周年,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支持下,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主办的“三国志展”,于2019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等文物也赴日参展,且备受观众欢迎。从公元1世纪末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因此文字砖出现在此次展览并成为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宗族墓群中出土的唯一石碑,是1974年袁牌坊二号墓发现的一块不规则的残碑记,碑文有三十七字,可辨认三十三字,残长25厘米、宽4.5厘米、高37.5厘米,碑文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篆隶并存,古妙异常。与东汉晚期汉隶中的上品《张迁碑》有异曲同工之妙。通篇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无做作之感。碑文中的“思”字上大下小,齐整险峻,典雅而天真;“户”字结体方正,古拙宽博;“炽”字中的“火”“日”意在篆隶之间,运笔在整篇碑文中比较自然活泼。

曹操擅长书法,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南朝梁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书品》中把古代名人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曹操的书法作品被划分到中品。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收录有曹操书写的《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提到元朝时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补》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时曾写有大字飞书“涌月台”三字,遗憾的是这些遗迹现在都不存在了。据史料记载,曹操经常与钟繇、梁鹄、韦诞等书法家切磋书艺,由此可见他对书法的追求与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