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课题选题:淡化原因,突出问题

 老胡聊科研 2022-03-09


(一)

我们先看几项课题案例(本文所选案例未经本人同意,仅作为学术研讨活动之用,如给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内容有删节):

案例1:

课题名称:《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初三化学复习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

研究背景:

(一)问题确定

化学是初中生新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大多数地方初中化学的学习时间都只有一年,化学知识庞杂,并且教材以单元为模块,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不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新授课中参与度较高,复习课中参与度普遍较低。整个过程约占了初三化学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重新建构,使其系统化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的初三化学复习课堂存在复习形式单一、复习效率普遍不高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对于初三化学复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

2.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没有系统性。

3.教师对于学情不够了解,资料“拿来主义”,复习没有计划性。长时间低效的课堂,复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案例2:

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原则

研究背景:

2021年是“双减”政策实施的第一年,但对自己来说,只是对“双减”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如何去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并不是很清楚。“双减”政策下,作业考试虽然少了,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科学素养及升学压力是不变的。如何做到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不减轻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心中并没有底气,也不敢放手去实施双减。

原因分析:

(一)“双减”政策下,要求教师精简作业,这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多数教师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对作业设计的原则也不甚明晰;

(二)教辅作业不能很好地诊断学情,不能体现个性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缺乏方向和指导。

对于课后作业设计,学生习题练得少了,担心达不到巩固效果,学生习题太多又和双减政策相抵触,和其他物理老师沟通后,大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因此我们感觉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研究。

案例3:

课题名称:《农村初中音乐课堂小创作的实践研究》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的创作实践要求: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能够依据歌曲、乐曲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编创表演活动。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主要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但是在平时上音乐课时我发现:学生往往无法进行创作活动,有时还出现胡乱拼凑音符的现象。以音乐课《凯皮拉的小火车》创编歌词并选择一两件打击乐器以火车行进的节奏、速度进行创作为例。问题表现为:1.对创作音乐课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2.缺乏基本功、对创编没概念,认为胡乱拼凑就行。3.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盲目跟风。

(二)原因分析

1.学生不自信、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周边各村,从小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学习,觉得自己的创作不好,不敢展示。对音乐创作更是感觉乏味,不感兴趣。

2.缺乏音乐基本功。教师未加强学生乐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创编活动,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学生乐理基础知识的练习,帮助他们掌握理解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

3.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固化。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创作这个词语,并不真正理解创作的意义,因此出现与所给乐曲材料不适合的创作,或者干脆和别人一个样,造成与材料驴头不对马嘴。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引导学生该从哪些要素入手,怎样选取合适的素材。

案例4:

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备课能力的提升研究》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通俗地讲,主要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双减”政策颁布,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减负不减质,学校教育是重点,教师们需要在教学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践行为学生减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想实现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学效能,首先从备课抓起。

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桥。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有效备课能减轻教师上课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比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效果,这就是良性循环。而在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认真备课上,而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批改、课后辅导上,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的恶性循环。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多年来我们教师一直有这样一个误区:备课=写教案=模仿或者编材料,最后备出来的课与课堂上进行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相符,感觉就像在做无用功。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英语教师备课能力势在必行。目前,在实际教学的备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问题提出

1.教师备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立无从下手,学习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有时会局限于设计教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而对学习策略和情感的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师备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盲目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备课时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但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这些活动表面上看似学生的参与度高,表面上比较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这些活动杂乱无序。一堂课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懵懵懂懂,不能达到自如运用所教授的语言知识。

3.教师备课时的评价设计比较模糊。教师不清楚针对哪个问题设计教学评价,应该怎么去设计,教学评价总想面面俱到,学生不知道该堂课注意哪方面的技能。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写的练习,总想对读写能力也加以评价。对于哪种形式的评价设计适合服务教学内容也不太清楚,平时大多采用个体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形式,学生小组或同桌评价的时候,有不信任对方起争执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二)原因分析

1.备课时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方向。

因为教师备课时,没有课程意识,不明白课堂教学的定位点在哪里,有时仅仅把重点完全放在对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或是照搬教参中明确给出的学习目标,没有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从而使得学习目标的定位模糊、不清晰,操作性不强。

2.备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为学习目标服务。

因为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指向语言本身,而是盲目跟风,停留在让学生开心,看谁的课堂热闹,没有在做活动时注重语言形式,强调学习语言的意义,导致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的语言活动设计为学习目标服务。

3.备课时教学评价设计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因为对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教学目的是割裂开的,所以学生不知道该堂课注意哪方面的技能了。教学过程采用的工具是教材,因为设计的教学评价没有贴近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评价设计服务教学内容,导致评价设计形式单一,不能起到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二)

上述四个课题案例,是我们从部分学校的课题中筛选出来的,仅就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部分内容进行研讨。

我们发现,这四个课题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因分析部分的内容都比较具体和明确,但问题分析部分却不尽相同。案例1和案例2中,问题分析语焉不详,甚至是没有明确的问题分析。案例3中,课题负责人指出了课题的问题,即:1.对创作音乐课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2.缺乏基本功、对创编没概念,认为胡乱拼凑就行;3.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盲目跟风。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课题负责人尽管也进行了问题的分析,但问题分析不是很具体,也不太明确。案例4中,课题负责人不仅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也对原因进行较为深入分析,而且都阐述的相对比较具体和明确。

显然,第四个课题案例,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研究背景分析,也是比较合乎选题要求的。也只有这样的课题选题,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正确选题方向,才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三)

我们一再提倡,广大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其起点和原点就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问题的研究,就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立足班级管理、立足课程建设以及立足社团活动等等,切实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因此,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必要做科研工作。

那么,对于一项课题申报书来说,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填写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背景,即问题和原因分析。也就是说,课题申报书中其它的几项内容,都是围绕研究背景来展开的。而研究背景中,问题是最核心的部分,原因分析也是根据问题进行分析的,因此课题负责人需要首先搞清楚自己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案例1和案例2中,问题分析语焉不详,模棱两可,而原因分析居然条理清晰,我们不知道课题负责人是怎么分析出来的。案例3尽管进行了问题和原因分析,但问题和原因分析之间非常随意,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而案例4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就比较具体、明确,而且问题和原因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一般而言,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若干个原因,但我们在课题申报书中阐述原因分析时,如果罗列出太多的原因就显得杂乱无章,因此我们建议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时,只要阐述其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即可。

我们认为,对于一项课题而言,问题分析是第一位的,原因分析是从属的关系。先有问题分析,后有原因分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原因分析。对于那些没有问题分析,而原因分析即使再充分、再详尽也是“无源之水”,更是无病呻吟。反过来说,即使我们课题没有原因分析也无关大局,因为这部分在以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分析也来得及。

结束语

淡化原因,突出问题。这是我们课题选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向。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兼顾问题和原因都分析透彻就更好了,如果不能兼顾的话,那么显然把问题分析透彻则是最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部分教师之所以重视原因分析,而忽视问题分析,其主要因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意识到问题分析才是课题选题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也不乏部分教师选题时有应付的嫌疑。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

“在学校里,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活跃和炽热的思想,是研究精神。只有当教师具有活生生的个性时,只有当他把自己某种深思熟虑的东西注入普遍的东西时,最优秀和最精明的教育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