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的确良:曾经扮靓过一个时代

 塞外箫声寒 2022-03-09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时期,倡导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那时的人们不以贫穷为羞耻,提倡“越穷越光荣”。所以,人们也就不太讲究穿戴和住房条件。比的是看谁工作积极肯干,对“革命”贡献大。穿带补丁的衣服,被认为是一种艰苦朴素的美德。谁要是讲吃讲穿,那就被扣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帽子

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人口的生育力还是很强的,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56口人,有的78口人。社员们起早贪黑地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晚上,做母亲的还要在煤油灯旁边给孩子们缝补衣衫。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剩下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小的衣服给老三穿。有些衣服补丁上加补丁,成了百衲衣。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购买东西都要到指定的供销社。大多紧俏商品都要凭票(或叫券)购买。买食品,要“粮票”;买肉类,要“肉票”;买布料,要“布票”……在偏远农村,私下里也有交易“布票”的。一些贫困村民,买不起布料,就把多余的“布票”卖出去,换点零花钱。

中苏关系紧张时,赫鲁晓夫嘲笑中国人贫穷,说“五个人穿一条裤子”。意思是一家只有一套新衣服,家里人谁出门办事,谁就穿这一套新衣服。

当时,衣服大多都是棉、麻或土布为主。蓝灰黑三种颜色。款式单一,宽松、臃肿,便于生产劳动。

到了七十年代,市面上出现一种服装面料叫“的确良”。买这种服装面料虽然不需要布票,但价格比普通的布料要高出两倍还多。即便是工薪阶层的人,也是看得多,买得少。农村人能穿得起“的确良”面料衣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由于“的确良”面料生产加工成本比较低,价格上也作了几次大幅度下调。寻常百姓人家也能购买和穿上用这种“时尚”服装面料制作的衣服了。一时间,街上流行起穿“的确良”的热潮。音响里传来许多好听的歌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紧接着,又出来一种服装面料叫“涤卡”,生产制作技术跟“的确良”差不多,都是“涤纶”类面料。“涤卡”服装面料的中山装和裤子,配“的确良”衬衫,是男青年着装的标准。而各种印花、提花的“的确良”,让姑娘们的衣着变得亮丽起来。“涤卡”比“的确良”结实。人们说“用'涤卡’面料做的衣服,穿二十年也不烂”。 因这些新服装面料的横空出世,缓解了布料的短缺现象,于是,1983年国家终止使用了几十年的布票。

“的确良”是化工聚酯纤维加工纺织的一种面料。这种面料颜色鲜艳、挺括平整,又薄又耐穿,有不褪色、容易洗、不走样等诸多优点。“的确良”,毕竟是一种化纤服装面料,有透气性能不好、不吸汗、抗熔性较差等缺点。到了八十年代,这种面料的产品就被其它更优质的产品所代替。人们重新崇尚用棉麻等天然植物类加工纺织的衣物。

走下神坛的“的确良”服装面料,用途转到其它工业生产上使用。常见于做伞、帐篷、风筝和窗帘等用处。

“的确良”这种服装面料产品,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十年代,衰落于八十年代。如今,它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曾一度风靡全国,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扮靓过那一代人的生活……【塞外箫声寒撰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