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凌| 良知存在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现

 勇敢的芯2 2022-03-10

本文是敬凌先生《良知通论》(十八万字)第一篇《良知存在论(节录)》。

    是作者阳明心学在当代最深邃、最通透、最哲学和最全面的探索。

    建议大家先收藏并束之高阁,等自己心静时阅读。

    其他良知本体论、不灭论、圆善论、独醒论、共情论、信仰论、无间道等分阶段推出。

良知是本性具有,天赋存在的智慧,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在力量,它合内外之道,通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的大成一贯之道,涵盖了事物的本体、功夫和存在的全过程。

“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

明代中期,王阳明先生重提并系统讨论过良知,把良知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他说:“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理。” 甚至说:“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良知无善无恶,只是本原,只有真实,类似于老子的“道”和儒家的“诚”。

王阳明扩张良知属性,超越了道德范畴,形成了良知=道德+智慧的双重意义,形成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综合价值观念,把儒家“心性论”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良知因为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而成为当时时代主要思潮及象征!

阳明之良知只是中国式哲学化,如何在西哲和西方科学成为时代主导的21世纪的今天,与西方物质思维观念达成共融,如何在科学求真的基础上重建良知本体、实践与存在的系统,或者说,如何在良知存在的基础上重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本体、存在以及实践的价值观,如何把良知扩充为道德+智慧+科学,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是以科学求真为基础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念系统,是以物为本体,属于物质思维。东方文化是以良知求诚为基础的智慧理性价值观念系统,是以人为本源,属于天人思维。

两种思维价值观念激烈碰撞,一起进入信息化时代,又是呈现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良知存在论或许给出了部分答案。

安仁子说,良知是中华文化的最精炼浓缩,也是未来世界文化和哲学的核心。一切生灵皆有良知,良知存在是世界一切生命存在的本源,由此而进,才是哲学、科学、生物、天文等等器物和知识学说的诞生。

从心开始,良知的存在就是被感通!

依良知而进,我们远远地看见,有一扇大门正缓缓开启——

在三维六度视野之外的良知存在

曾经总有人问我:良知真的存在吗?它到底在哪里?

良知当然存在,而且它显隐无间,无处不在,或为具体事物的核心,或为看不见的存在,大则充塞于天地宇宙,小则渗透于毫发细丝。它是造化的精灵,世界一切生生发展,都必然有良知贯穿于其中。

我们知道,西方是以物质为本位的思维系统,即工具理性,其最高工具是实验和科学。中国是以天人为本位的思维系统,即智慧理性,其最高准则是道德良知。自十六世纪开始,东西文化互融,经过五百年来文化的互动,人类进入21 世纪,东西方同时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最大的载体,人类的主流。

信息超越于物质思维之外形成了一个另一个实存(实际存在但不被认知)。再由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引入了不确定性、突变论、混沌学等,进一步把我们带入非工具性世界。而西方对器物的非工具性理论和东方人的道德思维的非确定性恰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谅解和共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互融的方便之门。

西方文化正在向非理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流动,而东方文化依然在现代科技主义的道路上单向性飞奔。

于是独立、深邃和通透渐渐与我们无缘,世界整体性进入焦虑、浮躁和彷徨。

良知存在开始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

而良知的体用一源、显隐无间、无处不在的特色正好暗合了信息时代的存在特征。

无疑,良知的呈现和被发现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造。

当西方通过种种高科技手段制造一个个虚幻的图景,西方文明迷恋上失真的世界,就意味着器物(物质)思维观主导人类的终结。因为从求真到失真,从工具理性的绝对性到科学顶端的相对论,恰好是一个价值观念的盛衰过程。

现在我们从一个空间里看看良知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我们先来看看三维。所谓三维,即人为规定的互相交错的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比如三维有三个轴,即 x 轴,y 轴,z 轴,其中 x 表示左右空间以及运动,y 表示上下空间以及运动,z 表示前后空间以及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

三维空间形成的动画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条件、对象的限制,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把复杂、抽象的节目内容、科学原理、抽象概念等用集中、简化、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精确的、真实的和无限可操作性的表达一切客观的器物的世界。

三维所形成的六度,是西方思维创造的多向度思维,也叫六度思维空间。

六度思维空间理论的形成,使西方物质文明延伸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宣告了西方物质主义价值观念的覆灭。

因为通过六度思维空间,所达到的是虚空境遇,触及的是必须用失真的效果图去展示的无穷远,而这个无穷远的不可确定性又成为难以穿透的新的不可知的命题。

由三维到5D又是一次科技的大飞跃,人们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多方面达到最强大的逼真感,人在静坐时候就可以体验影视动画内的下坠、震动、刮风、下雨、扫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觉。

再一次让人在感觉上体验到自身的不安定。

然后我们看看机器人的逼真和仿真,总是要以取代人的自身作为发展方向。克隆更是直接切入人的自身基因,仿造另一个自我来和我们争夺独立空间。

物质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另一个物质来共享空间?这样的发展还是我们所愿吗?在意识和物质之间,一定还有另一个存在。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人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独立、自由和安闲。

而科技的发展却往往事与愿违,它并不会朝着人的真正需要去发展。

因为物质思维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单向度的发展观念系统。

由可穿透物质精微之真到自我制造失真图案的无穷之远,这就是物质时代的宿命。正如人在创造无限巨大威力的原子弹氢弹后,不是感觉智慧的奥妙无穷,反而是觉得人的渺小,从而心生无助和恐惧一样。

而这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无助和恐惧恰恰是对人的存在的最大威胁。

为什么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是让人状态不安?

为什么明明我们可以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体味阳光的照耀、花朵的芬芳,却偏偏在虚拟的世界里体味不安和恐惧?

然后,我们继续回到三维六度空间,更有趣的是,当我们去观察这个六度空间时,发现这个立体空间有一个最大的缺陷。

那就是,我们,我们自己在哪儿?

人,究竟在哪儿?

当我们关上这扇操作的大门,在这个多维空间里,我们无法找到自己,无法预知自己,无法预知我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些遍布在不同空间的人类甚至于一切生灵。它们都是运动、生息和变化的。

他们会在哪儿,他们会去哪儿?

人,是活生生的存在。人,可以随时在时空中随意转换,我们可以在局外,也可以在局中。可以此时在,也可以彼时在,可以成为其中任意一维,也可以随时把自己当作旁观者。

这个活生生的我可以在所有的时间空间里任意往来。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在往昔,也可以在未来。这个活动的我显然不是单纯的物的空间所能把握的。

如果要想把握我还必须了解我,了解我的思维。我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出现?我什么时候会离场?在三维六度空间的可控之外,一定还有一个叫我的存在。由于我的存在,将彻底打乱三维观控宇宙的思维系统。

在三维六度之外,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我的无助、空虚和迷茫。

我的不在场是物质思维的最大弊端。

只有心才是万物之灵。

只有了解心,研究心,才能抵达万物圆满之境。

物有千万,心有万千,以万千对千万,则可达圆善之境。

而这抵达圆善之境的本体就是人的良知。

良知存在于六度空间之外是因为人心的难以把握。

良知存在是一种融合了物质和人的意识的另一种存在。

忽视良知存在的一切学问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知识碎片。

良知与生俱来,与人同在,与一切生灵同频,与天地万物同体。

它是世界的本体,它是无处不在的功夫和存在,它是超越物质和意识的贯彻整个世界的终极存在。

世界万物,唯有人的良知存在,才可以随时体认万物。

只有先关注人的存在,才能去探索世界的本体,物质的本体。科学的发展和前进,必须在良知存在的基础上去寻找本体,观察现象。

而科学,只是一种由物质求真组成的极好工具。

良知者,道也,万物之奥也。大道之体用,无极而太极,贯一于阴阳,通乎于动静,无往而不是圆机,无处而不顺化。良知存在,统驭万物而无间,贯古今而无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取之不得,舍之不去,人日用而不知,日为而不见。

良知是一种有为的道,是一种有方向性的道。操之在手,从心之所愿,随意之所如,即使凌万顷之碧波,亦可瞬息之间会心于心而恬然自适。

亲近良知,良知即在股掌之间,至简至易。

良知存在其实只是一种最为平常之存在。

良知潜伏的时候是信息时代的最低端

由于良知的隐蔽性,它通常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

而整个社会良知的潜伏,说明整个社会处在心性发展的最低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很多看不见的信息得到挖掘,而良知的被感知和呈现将是最伟大的发现。

人,在器物思维观念里找不到自己,人,只有在人的发展思维观念里才能找到自己。

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物质思维还是天人思维,都同时面临更新。

人类需要新的元思维来主导,来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我们打开电脑或手机,到处看到各类的信息,我们在其中穿行和猎取,享受现代科技的的快乐,我们半躺着,尽量选择慵懒的方式,我们放松着,尽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快捷方式,越简单越快乐,以至于我们渐渐和深刻、深沉、独立、深邃和通透无缘。

而信息制造者也尽量通过科技工具的手段制造一些更便利的适合让人慵懒和放松的存在方式呈现。

可是我们获得的是什么信息呢?

我们迷恋的到底是手机本身还是手机带给我们的便利和简捷?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得不滑入了思维迷乱、困惑和焦虑。现时大量流行的信息片段很多是信息的糟粕。比如不加独立确认的复制和粘贴,比如盲目无序状态的跟帖和随从,比如只喜欢极简这个词而不知道何为真正地极简,比如把知识的便利当做为自身在创造慵懒,比如以智慧退化为荣而不知道在另一个领域去精进,比如方便获得身体的满足而不自觉地形成情感的丧失和冷漠,比如人们普遍不关注身边人事而迷恋于失真梦幻的三维世界。

在信息的时代,很多资源的获取都是通过复制、粘贴和重播完成的。以至于我们获得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信息使我们获得了感官的浅显的快乐,信息使我们获得轻松和愉悦情感,于是我们拒绝崇高,拒绝独立,拒绝分辨。

所有的科技的发展都以人的便捷为前提。是因为忽视了良知存在,因为没有良知的参与反而使人本身进入退化和慵懒。

我们知道,所谓发展其实就是简化一切器物的复杂性,让人休息。比如汽车是简化路程,但是退化了人的奔跑能力;摄影是浓缩风景,但是蜕化了人的体验风景的能力;网络问候拉进了人的距离,但人失去了面对面交谈的丰富和人情味。而人本身都有奔跑的天性需求,体验自然的需求,相处的愉悦。这一切,都被发展全部打乱了。

人,一方面要求不断的发展,另一结果却是引起人的心智的退化。致力于发展的社会竟然是为了让人进入惰性和休养,这就是发展的悖论。

只要不是良知的存在,世界在信息时代必然创造大量行尸走肉的人。

良知的离场,是信息时代的最低端,是人的存在的最低端。

其术愈精,其道愈迷。物质繁荣,人情低劣。

不,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世界!

我们必须在三维六度的空间里奋力寻找我们自己。

我们一定要到心灵的本真意识状态下寻找我们自己,从源头到经验到终极的一切的良知存在中去寻找。

一种超越时空的人类思维观念的革命势在必行。

立足于信息时代,我们如何通过信息完善自身?

良知,只有良知的无所不在使我们始终醒着。

良知独醒是思想者存在的前提,是智者的前提。而良知抵达万物,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千家万户是唯有圣哲圣雄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

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所有的信息已经穿透物质和精神的重重壁垒,在更高的时空上进行对接和感通,它们已经对话、交融和互换。

打开收音机,便有美妙的音乐随耳而入,打开电视机,则有逼真的画面扑面而来。路灯可以被黑夜点亮,犹如阳光雨露无声无息。

只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根本无法明白。科技之发展原本就是在和良知互融,是以人的便利和简捷为前提,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更独立的思考,更创造地关注全新的领域。

而我们只要迷恋于物质的本身,我们必然进入万劫不复的智慧侏儒。

如何打破我们时代的思维壁垒呢?

我们只需要扫除面上那层表皮,通过良知随时抵达物质的精髓和灵魂,就可以做到随时悟道,瞬间开悟,自然突围。我们只需要在道德的无限中寻找物质存在的有限,在物质的有限精微中求证于良知的无所不在。树立一个在无限中把握有限,在有限中把握无限的良知存在观。则无论多复杂无恒定的世界万物,在良知的无所不在中顷刻露出真面目。

只有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的良知存在观才是当代人类新思维的本体论,它在信息时代将成为主导未来千年的主体思维。

良知存在是以人的诚和灵明为本体思维的大宇宙观,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丰富成天、地、人共融的新的宇宙思维观念。把人置于物中又似非物的良知存在是以人的意识道德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元思维。它在三维六度视角的技术力量可以“在”和“不在”,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实存,而它又因为广大到无限又表现为静态的实存,从而为人所可感和可控。良知存在观因为无限丰富的适应了无限复杂的大千世界而成为信息时代的本体思维观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良知发现是人类思维的伟大发现,它同时又是渗透于科学发展的本身而呈现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它的盛行势必会引起一场人类思维的伟大变革。

但是由于信息的更新速度太快,人类还来不及自身调整和改变,新世纪的我们依然还处在信息革命时代的初级阶段,我们依然在物质发展的狭小空间里沉睡,我们依然在科技发展所创造的便捷和极简中沉迷,因为物质挤压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只能在物欲中沉迷。我们间歇性的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良知的依然在潜伏和沉睡。

良知存在观在信息时代突破的可能

科学总是试图创造有形的物质和眼睛,让我们去看清一切。

而人只有在良知存在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与物质同在,与发展同在。因为良知这只无形的眼睛不但可以穿透物质的本身进入本真的找寻,同时可以借助科学的工具完成自身的完善。

良知的巨大力量,就是因为它可以贯彻于事物的全过程,在事物的本体,生发、存在和实践进行综合性的融会贯通。融会东西的良知思想就是一种可践行的思维系统。只有它才可以在三维六度的视角下超越性的自由呈现。

人,在物质思维观念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单独的存在。

而良知存在是人区别与物的最便捷的存在。

我们来看看良知。

良知是本性具有,天赋存在的智慧,是一种不假外求的内在力量,它涵盖了事物的本体、功夫和存在的全过程。

我们研究发现,以西方器物思维形成的求真科学观是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解决欲,它是人类思维活动有为的、顺向的外延扩张。是以满足自身欲望(物质欲望为主)为目的的精神和行为。良知存在则是回归精神的本源的无限,在向外求的社会普遍思维中,发挥向内求的经验,在外在的无限中寻找内的无限的静的存在,来修正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圆通和认知一切存在的知慧境界。

概而括之,良知合内外之道,良知存在是向内向外两种思维的合一,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是心和物的同元(和佛的心物一元论有区别),由此而达到认知世界并进而观控世界主导世界的目的。

物质、时间、空间、运动都没有常一不变的自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我们打开了了认识良知存在的方便之门。

良知存在是以道德中的诚善为本,进而体证关照万物。在世界殊途同归的信息时代,它就是一种实存。因为物质不离心识,而心识亦空,亦空亦存才是世界的常态。良知存在就是承认亦空亦存中的现实常态,知道世界的无限广阔,但在无限大中寻找静态的因子,来认知来选择来得出结论从而指导行动的思维观。由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一起构成的现代物理学对信息元素产生了很多解释,已逐渐验证了的存在亦不存在的宇宙观,而良知存在观只是在无限的不在场中寻找静态的实存。这需要向内向外两种思维的综合才能做得到。

比如我们奋力向不远处的墙壁扔出去一个球,如果让孩子和大人比赛谁先捡到球,孩子一定会奋力去墙边跑,而大人则会判断摔球的力度,分析和墙的反弹的力量,从而确定球的大概位置。这个大人,就是通过良知存在来完成最后捡到球的结果的。这是一种综合的包含本体、存在与结果的思维过程。唯有在良知的同在情况下才会形成这种瞬间的判断力。那我们通过科学演算来判断球的落地处,也可以达到,但是一则速度太慢,二则一定会有误差。

很明显,无处不在,良知比科学更具备变化和灵活性。也可以说,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包含了人的思维的科学。

就像我们用科学大数据通过身高、体重、面相、气质、知识、修养来分析和寻找心中的理想的恋人一样,最后的形成的整体结果什么都不是。

显然,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无论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我们的工作和研究中,通过良知存在可以瞬间完成完美事物结果的全过程,而物质思维观念永远达不到。

这就是良知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因为良知无处不在,它可以在瞬间形成千万万万的能量分子,并迅速做出判断,从而完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它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只要具有一定智商的成年人,他都可以都不会随着丢球的方向去奔跑,因此良知存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人的思维本体,也是事物的本体。

比如佛用一元缘起论,进而推论出万法皆空。科学思维中最具逻辑性的数学的许多重大的数学概念和命题,都是建立在不确定原理上。如,“无穷大”“无穷小”这一类不确定概念在数学里完全是当做一个确定的原理来运用的。莱布尼兹说:“数学是一个站在污泥上的巨人,它没有坚实的基础。”

在无限广阔中寻找静态的实存才是思维方法的解决之道,这是良知面向无限未来的基础定律!

信息时代是科学亦是道德的产物。由于道德本身的恒定性,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闭塞情形,因此需要疏通和延展,而道德又具备广大无限的特性,又为我们开启新的思维系统提供了方便。良知存在是道德之光,也是智慧之知,是生命之能,也是科学之力。道德由于其广大性光明性以及兼容性,它本身就可以感通天地、贯通古今和连通东西。在信息化的今天,看起来是一场来自物质特征的科技信息革命。其实,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一场思维革命。而思维的革命必然引发道德和科学的同时更新和发展。

良知存在是以东方文明中的诚为本体思维的大宇宙观。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加上地之道(即西方征服自然的尽地利之便的思维方法)然后在高空融合的思维系统,是一种天地人融合的新的宇宙观。

一切是这样的自然而然。三维立体可以说是西方物质思维的最高层次。而当它对人的意识出现不可控时就必然再次回到人的本身,在三维的世界,人在哪里?人又将去何方?

我们终于发现了我们时代困惑的根源。

科学形成了单方向的发展模式,造成我们不是信息的变化思维,而是机械至上的思维。我们把科学当做了本体,把工具当做了目的,良知的缺席才是时代困惑的根源。

科学可以把石头金属提炼取样分析它们的属性,难道科学还需要把人进行粒子的解剖而分析他的动向吗?显然不能,因为人是活生生的存在,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变化,惟有从心的良知去探索,才能渐渐进入智慧和文明的高妙。

人(我)的活生生的在场将使物质思维观束手无策。

无限向前的科学不得不在人的活生生的呈现中返求诸已,趋向精神的本源。物理学家琼斯说:“当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们越是深思自我人生真谛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应处的位置”。老子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无限前进的科学回归,到老子的无限日损的无限力量(无不为)。这样恰好形成了一个思维的圆。

信息时代就是为我们所有的文化争议画了一个园。

这注定是一个需要伟大思想来一统天下的时代。

否则大卸八块的分析思想将使我们的时代进入更支离破碎更扭曲变形的时代,我们将进入万劫不复的存在深渊。

如何把控我们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如何建立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心性观?如何找到我们未来的思想本体与方法?良知存在思维系统是为新时代道德情性践行的全新思维范式,是信息文明新世界观的自然思维反映。是西方文明之科学求真和东方文明开诚向善的合一。它就是在无限的“在”中寻找静态的存在中的思维大突破。

由此渐进,我们逐渐打开了认知之门——

图片

敬凌简介:

独立学者,心学思想家。

草堂堂主,书院院长,大学特聘教授。曾从事传媒、地产、文旅策商多年。南楚人,主张修学与事功一体,撰著《三心论》《诚思录》《无间之道诚定通》《九易心学》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