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划圈处为王炉村 小时候家里点的是煤油灯。这煤油灯城里人多不曾见过,今天的年轻人也不会有啥印象。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吧,可能见过。油灯是一个宽点儿的瓶子,上面有盖儿,盖中间有眼儿。灯焾儿在那眼儿里穿出来,但不能穿的太高。高了费油不说,还费焾儿。它也就露个头儿,3、4mm的样子。灯焾儿是用棉线儿编的。煤油沿焾儿浸上来,用火柴点着,火苗就照亮了屋子。 煤油灯的亮度比不上点蜡,所以在没有电灯的年代,我们王炉屯儿家家户户都在过年时点上蜡灯。所以村民陈广彪在过年时就会高兴地喊:“过年好,又吃又喝又点大蜡灯。” 大概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1970年代初吧,庄河的东方红(习称观驾山)大队开始安电灯啦。 东方红大队共有十来个屯子,当时叫小队。这小队呢自己弄线杆电线。十来个小队各显通。我们王炉小队十二、三户人家,全大队最小的村子。旁边的生产队叫宋沟,是个大屯子,大队部所在地。眼看着宋沟的电线杆立起来了,我们屯子还只有空空的一个个电线杆坑。 ![]() 观驾山远眺 我们一帮盼电灯的小孩特别着急。其实呢,大人们更是着急。差哪儿啊?主要是弄不到钢筋。后来大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用芦苇替代钢筋,造了一批电线杆子。电线杆子造好了,还缺电线,也没有钱买,那咋整?大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王炉的后山上筑有军事工事,是一个防御性用的地堡、地道。地堡是19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东北边防修的。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还用过。以后那地堡就废弃了。这,成了我们小孩子游玩儿的地方,经常在地堡里翻来爬去,从机枪眼里往外瞄准儿玩。地堡的入口处,实际上是山丘的东北面坡。水泥门是虚掩着的,整个防空洞半泡在水里。我们不敢进去玩儿,偶尔从洞外往洞里头看,感觉老神秘了。 为了安电灯,我姑父和叔叔辈的大人们,把洞口的水泥盖子弄开了,他们趟水在那里取电线,我们小孩儿在一边看。忘了用几天时间了,屯里头总算把电线备齐了。 眼看着电线杆竖起来了,电线也拉上了。我们小孩儿就兴高采烈兴呀。小队又请来了电工,进每家每户走线,安上了灯泡。我记得我们家的灯泡是15w的白炽灯。15w的灯泡还不是每个房间都有,安在厨房和靠近内屋的地方,一个小灯泡照着两个屋。 通电的那天,我们都在家守着。妈妈拉的开关,卡巴,哇,灯泡就真真儿的亮了。两个屋子从来未有的明亮。 我们象过年过节一样。别提有多么高兴啦。 今天的我们在城里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常便饭了,甚至还觉得灯暗心烦。哈哈,五十多年前我们王炉的电灯亮了,有谁知道,俺们那个满足,那个喜庆,那个乐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