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梅李 孙永兴 我向谭老师请教,当代新诗创作有啥诀窍。他说,随意,随意,再随意,随意中挣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随意中创造出新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新诗无诀窍,你看《大雁塔》,这诗有什么诀窍,采用了什么模式?随意而吟,便熠熠生辉。我想,当今的时髦是追求原生态,谭老师是位诗人,他也在追求诗的原生态,一朵流云,一股清泉,足可把玩。他在梅李镇做文化工作,正在挖掘、弘扬那里的原生态文化。 “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梅李的传统文化首推“孝道”,因为这里有个黄香墓。黄香是东汉江夏云梦人﹙今武汉孝感人﹚,“二十四孝”中有他的“扇枕温席”故事。九岁丧母的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小小孩童不仅帮父亲种田劳作,夏天还为父亲扇凉席子,冬天为老爸躺暖被子。《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成人后,黄香做了大官,影响很大。他是武汉人,怎么到了东海之滨的梅李?现存虞城最早的县志《琴川志》中有记载:“乾道初,梅里有苏忠翊直,卜葬得古冢,乃黄香墓,碑刻皆隶字。”乾道是南宋孝宗年号,墓碑隶书,说明此墓建于汉代。道德模范黄香,各地争抢。现在的黄香墓有多处,他家乡孝感的墓,据记载是清代康熙年间补建的,而河北禹县的黄香墓,情况不详。常熟的黄香墓,记载翔实,南宋后的历任县令都要到梅李祭祀,扩建墓门,减免赋税,宣扬孝道。 孝文化外,梅李的科举事业一直领先于他乡。谭老师在整理明代进士徐祯卿的材料,准备在市民课堂上演讲。徐祯卿出生梅李,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史》称他是“吴中诗人之冠”。梅李的有名进士很多,宋代梅李进士王伯广有赞扬虞山桂花栗子的诗句:“晋地枣非偶,宣城蜜佳配。谁知麝香囊,可居天下最。”虞城特产桂花栗子,它的老祖宗是顶山广福园内那棵叫“麝香囊”的老栗树,以王伯广的这首诗为证。明代梅李进士王鼎的侠义故事也很有名。他的朋友何舜宾被县令害死,王进士抚养了何的孤儿遗孀。孤儿成人,王资助他去复仇,并帮助遗孀上刑部申诉,最后复仇成功并使孤儿免死。明人将此事编为戏剧。我还敬佩梅李秀才潘镐。清代乾隆年间,常熟分出了昭文县,昭文城隍庙上的匾额叫许多老先生来写,都不被认可。潘镐经过,拿起笔一气呵成,大家竟然挑不出一丝毛病。潘说:我平时写字不要钱,今天,诸位老前辈都尝试过,我捡了个吃剩下的馒头,为挣个脸面,这次要报酬的。他抢过桌上的两千文铜钱,哼着小曲走了。潘秀才的字,初练时人称“有肉无骨”,练成后竟然是“有骨无肉”。他的诗也写得好,《题乾元宫》:“暂携双屐上辛峰,轮奂重瞻老氏宫。夹镜湖光明眼低,罨城云影出庭中,牛横瘦石苔花绣,井溢寒泉雪乳融。何事竹林偏蔓草,空劳游客话神翁。” 梅李的佛教文化堪称虞城之最,镇上的吉祥庵不简单。虞城的古老寺庙称“齐梁古刹”,能跻身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吉祥庵比“南朝”早了几百年,三国年间,孙权母亲吴国太闻声前来进香,凤舟就歇在庵前塘河里,系缆的老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枯死。镇上的古庙很多,数量多了难免鱼目混珠。镇旁的胜法寺就出了大问题。宋仁宗至和初年,一伙妖僧盘据寺中,无恶不作,后被剿灭。宋代本邑进士陆绾有诗:“道旁有古寺,岿然耸梅林。迩来衣褐徒,包祸岁月深。埋伏狡兔穴,啸聚恶木林。安得智慧剑,力斩奸邪心。”此寺从此冷落,到了南宋,请来高僧“深公”主持,此寺的香火又旺起来了,直到建国后的1955年被拆,用其材料,建造了梅李影剧院。佛寺是清净之地,但它既然座落人间,就跟世俗社会脱不了干系。 我第一次到梅李,是在六十年代末。那时,我身在田头,认真修理地球,一天清晨,队长带上我,摇一条四吨小木船,去梅李卖山芋藤。大白菜、胡萝卜、山芋三种常见农作物,过去常熟农村是不种的,全由苏北运来,到了六十年代才开始引种。高乡种胡萝卜、大白菜,虞山北麓多种山芋。我们生产队紧靠福山塘,旱地多,收获了山芋,山芋藤多得猪吃不了,便船运到梅李去卖。梅李镇的闹市在梅塘桥的北堍。山芋藤很快卖光,我在古镇转了一圈,都是老街老屋,标志性建筑聚沙塔在镇东边,已经破败不堪,像个光溜溜的烟囱。塔顶没了,上面斜戳一根枯木,套着一个铁箍样的东西,大概是塔顶金刹的残留物。塔下原有寺庙,一点踪影也没有,只是一大片油菜地。 半个世纪过去,现在的聚沙塔修葺一新,下面建了个很有规模的聚沙园,成了镇上一大亮点。处处高楼比肩,人流如织,不是都市,堪比都市。使人感叹祖国的飞速发展。随意写到这里,又得去请教谭老师了。不知这篇文字像不像原生态习作? 梅李聚沙塔 作者简介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孙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