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最贵的纸

 zqbxi 2022-03-10

在古代,人是皇朝最重要的“资源”,因为有了“人”才能收税、征调、徭役、组建军队等等。因此清查人丁并记录、维护,就是古代诸皇朝最重要的国策之一。户籍制度也正是为了便于人丁数据的管理而诞生的。

明朝的户帖,类似我们现今的户口本

因为元朝的户籍制度十分混乱,所以明太祖在明朝建立之初并没有直接沿用,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制定了全新的制度。

注:元朝的户籍有按职业划分,也有按拥有的财产数划分,还有依据宗教信仰划分。除此之外还有按贡赋(向朝廷上缴实物)种类划分,为了区分贵族的仆役,也根据他们的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划分等等。史载:“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

洪武十四年,太祖建立了古代史中最严厉也是最周密的户籍制度–黄册制度。详细记录天下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等,以备朝廷按需征调。

相较于前朝的方法,黄册对丁口的统计更加的准确和有效,朝廷就可以最大的限度的使用民力–徭役,换句话说平民家庭想要藏丁逃役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注:徭役可以看做为一种人力税,朝廷会根据需要无偿地征调平民来完成水利、城防、宫殿、陵寝等大型工程。很多情况下平民被征徭役还要自备干粮,而且被征役期间,家庭损失劳动力不说,原本的赋税也不会被减免。所以徭役对于平民是比税赋更大的负担。

为了跟踪以及保持数据的准确性,朝廷规定每十年需要重新勘核更新黄册数据一次。这个每十年重新勘合,造就了明朝最贵的纸。

每十年重新勘合,实际是每隔十年重制黄册,旧的黄册则作为档案封存。明朝的黄册用纸的规格大致和现在的A3纸差不多,造册是按照“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为单位来编册。造册的钱由各“里”分摊,按理来说百来张纸就可以编成一册,应该不贵。

但是黄册的实际造价超乎我们的想象。

海瑞在淳安做县令时上报给朝廷的县衙常例收入中有记录“造黄册每里银二两”,别嫌贵。海瑞的清廉不用笔者多言了,所以说这个价格应该是大明朝最低的了,下面再来看看高的。

注:明朝时期一两白银大致可买米二石,看上去不多,但是明朝一户普通家庭,几年也攒不出一两银子。

万历二十年有一位黄册库官员途经河南时,打听了一下当地的黄册业务,吓了一跳:“闻民间有言,军、黄二册加派纸价,至千两之外……大县不过二三百里,小县仅数十里。一里造册一本,每本不过一二百叶,纸价几何,而动派千金耶?此非积猾之冒破,则为有司之垂涎耳!”

说这纸是大明皇朝最贵的纸一点也不稀奇,宫中御用也不见得能达到这个价格。没办法,垄断之下,价格不高是不可能的,不腐败也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也决定了它是天下最昂贵的纸–决定一个人及其子孙的命运。

太祖通过黄册制度给天下子民,按职业划分了户籍,分为了民、军、匠三大类,每类下又各自细分了数量不一的小类。除此之外,太祖将户籍正式确定为一种世袭身份。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户籍在他还未出生时就已决定了,出生后也就只能从事户籍所限定的职业。非但如此,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选择,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早已命中注定。

都说明清之后中华就失去了锐气,导致被超越而落后。一个皇朝的全体臣民包括他们的后代子孙,几乎是在一瞬间被决定了人生和命运,还想保留锐气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注:在明朝户籍理论上也是可以改的。最简单的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后,可以改自己一人的户籍。另一种就是成为朝廷大员,依照惯例可以改变自己家庭的户籍。例如张居正(军户)就改变了自己和子孙的户籍。明朝近三百年中获取举人头衔的也就十万人,所以通过科举变换户籍对于平民而言基本就是不可能。

太祖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免除子民们择业的烦恼,除了方便朝廷按需要抽调民力外,目的性很强的人为限定人们的生活轨迹,降低不同人群间的流动、互动,让人本分不生事端。

在黄册制度中还包含有一套里甲制。明朝规定每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各设甲长、里长。里甲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连坐处罚,一户犯法,如果不主动制止、检举,全甲连坐;一户逃避税役,则一甲分摊;如果一甲逃避,则全里分摊。

强迫皇朝子民们互相监督,以图在最低成本下实现了最大的监管。

在太祖看来,天下臣民如果各司其职没有别的念想,自然就会安分守己。臣民们都安分守己了,那么天下也就安分了,最终他老朱家的江山也就能万年不倒。

但是太祖没有想到的是,“册制度”本身就在为他的皇朝不停地制造不安定因素。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过的、活得更好。如果“黄册制度”里各户籍没什么太大差异,大家过得都差不多那也就算了,但事实是黄册户籍之间并不平等。

姑且不说沦为贱籍的悲惨,就是民、军、匠之间也差异巨大。我们来看看太祖自己是怎么说的:

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作)军。钦此。

《明太祖实录》

百姓如果违规不实报人丁信息或者逃避核查,要被罚为军户。成为军户成为一种处罚,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军籍在明初实际上已经被视为“贱籍”。普通军户的社会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说是因为自己犯罪被罚入军籍(明朝叫谪发),还能让人理解和接受。那么因为世袭以及不可变动,不但自己,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成了军户,就算是绝后了还要牵连自己的家族(明代规定,军户绝嗣后需要从他的亲族中拉人补丁),就让一般人接受不了了。

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犯罪,只不过是朝廷因为某种需要就被大笔一挥改为军籍(明朝叫垛集)。这种视平民如工具的制度和行为,凭什么要求平民效忠朝廷?由他们组成的军队即便是没有军饷问题,战斗力的保有也是很大的问题。

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军户们一般都随军队驻扎于边险之地,虽然朝廷会按丁给每户划拨田地,由于地理位置土地一般都比较贫瘠,而且也并不归他们个人所有(相当于佃户),产出的大部分要上缴于卫所作为军队的军需。所以军户的生活水平比普通农户低得多。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军武将

除此之外,明朝军队还有个特殊的地方,军官职位被大量的作为封赏授人世袭,这也意味着明军的普通士兵基本没啥上升空间。明朝建立之前一个小兵从底层奋斗最终成为一方大将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是看看《明史》里面被记载的明朝武将,绝大多数都有个共同特点–世袭武官。

由此可以看出,成为军籍要地位没地位、要希望没希望,生活还异常的艰辛。战斗力就不提了,愿意呆在军队里的就不多,因此从太祖时期逃军就非常严重。而严格的“黄册制度”又让逃军的人无法重新融入社会并正常生活,使得他们只能在社会上游荡,也形成了以他们为主力的“流民”。

注:此时里甲制则反向助推了逃军,因为留下来被连坐并分摊税役(军卫的军户只有军士本人免役)会让自己过得更苦。到了正统年间,明朝一些百户所除了军官,常常军士跑的一个不剩。

从正统朝“流民”这个毒瘤开始困扰朝廷并侵蚀着皇朝的躯干,由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要解决流民问题就会涉及到大明的根本,而这不是朝廷有能力和魄力做到的。

因此我们看到明朝的卫所军籍制度在一天天的荒废,流民队伍在一天天的壮大。朝廷因为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流民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动乱,更没有资源去改善军户的地位和境遇,从而陷入军队越来越差,流民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之中。

军队的颓废又导致朝廷无法抵御女真,皇朝最终在流民和女真的夹击下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