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洁的歧义:陈仲子

 zqbxi 2022-03-10

       匡章①曰:“陈仲子②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③,三日不食,耳 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4),匍匐往,将食之(5) 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⑤焉。虽然,仲子 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 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7)之所筑与?所食 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垆(8),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9)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 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 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10):'恶用是轻轻(11) 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 '是轻轻之肉也!’出而哇(12)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 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 而后充其操者也。”

    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 他怎能叫做廉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

       匡章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 用这些去交换其它生活用品。”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 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给 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 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 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 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呕吐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 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一“於陵廉士”陈仲子


史书记载,於陵是商世侯伯之国,春秋时,是齐国除临淄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这块古老的土地,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於陵古城遗址在今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2300多年前,战国著名思想家陈仲子曾在於陵古城这片热土上设坛讲学、著书立说。陈仲子,本名陈定,出身于田齐政权贵族。荀子曾把陈仲子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巨擘”。汉《列女传》、晋《列士传》以及司马迁、陶渊明、张说等曾将他们的清廉事迹写入史书或诗歌中,使他们的清名流传至今。陈仲子严以律己,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被后人称为“於陵廉士”。

陈仲子独特精辟的思想见解,“天下为公”的高贵品质,节俭淡泊的生活态度,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也给於陵古城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曾参与陈仲子思想文化研究的邹平学者王红先生称,陈仲子“天下为公”、否定私有制等思想比英国莫尔的思想要早一千八百年,於陵古城堪称中国廉政思想的发祥地,陈仲子是当之无愧开创中华民族廉政思想的鼻祖。

陈仲的父亲早年去世,他的哥哥继承世卿世禄,任齐国大夫。他家的封地在盖邑,年俸万钟之多,优越的贵族条件使陈仲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幼博览群书,并观察体验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以古代的圣贤义士为楷模,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对于田氏家族的骄奢淫逸,他深恶痛绝,独能洁身自好,修身自立,布衣素食,过着淡泊、俭约的生活,绝不同流合污。有一次母亲过生日,陈仲子向母亲祝寿,陈母见他面露饥色,让下人端上一盘鹅肉,陈仲子不在意地吃了下去。恰逢被哥哥看见,就挖苦他说:“你不是看见我收礼就生气吗?这鹅肉是别人贿赂我的,怎么同我一样吃这不干净的东西呢?”陈仲子明白了真相,恶心得脸色发黄,一阵翻肠倒肚,呕吐不已,知道污秽吐尽,才觉得畅快。

当时,在齐国的都城临淄的西门——稷门之下,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宫,史称“稷下学宫”,又称“稷下学”。“稷下学”是开放型的文化,不管哪家哪派,都允许自由争辩,此所谓“百家争鸣”。陈仲子在这里著书、立说和讲学。他抨击贵族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鱼肉百姓,提醒人们不要被世俗迷惑。提倡从自身廉洁做起,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品行学问深受世人推崇,当时人们尊崇他为“陈仲子”。

    陈仲子的名气越来越大,齐王聘他出任大夫之职。哥哥也经常以兄长身份教训他,陈仲子不屑与这样的势利之人为伍,就避兄离母到於陵隐居,他和妻子一起纺线织履,用来换取衣食,过起了平民生活。陈仲子在於陵隐居期间,写出了先秦时代的重要思想著作《於陵子》12篇,成为战国时期六大学派之一、华夏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於陵学派”。

    陈仲子生活在劳动人民中,他用行动来召唤世人廉洁为本,反对贪得无厌和损人利己。有一年,齐国大旱,吃水都成了困难。陈仲子素有早起的习惯,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陶罐来到十里之外的山泉取水。泉子很小,一晚上也就蓄那么一罐。他舀满一罐,水就没了。此时,陆续来了一些取水的人。大家看到泉子干了,并没有责怪陈仲子,只是抱怨自己来得太晚。陈仲子看到这种情况,惭愧得不得了,赶忙把自己的水分给别人,一滴也不留。分完水后,他干脆连瓦罐也摔碎了。接着,一连三天不喝一口水,为的是惩罚自己抢在大家前头取了水。 

    有一次,陈仲子的朋友请他去做客,回家的时候,路过一片菜地。 看到地里的葵菜长势喜人,就顺手拔了一棵,回家后炒着吃了。吃下后越想越觉不对。忽然醒来,原来是一个梦。陈仲子想,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既然能在梦中偷菜,说明我思想深处还有这种不好的想法。这个念头折磨了他好几天,为了消除自己的思想负担,他决定去偿还人家。可是家里既没有钱,也没有菜地(他当时是给人家浇菜园)。于是,就拿了一双自家做的麻鞋,去菜园给人家赔礼。园主人见他来请罪,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弄明白了原因,说什么也不收这双鞋。二人争执不下,陈仲子索性扔下鞋跑掉了。这双鞋就一直放在地头上,好几年没人动一下。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敬佩陈仲子的品德,常带子女到这儿来学习陈仲子廉洁自律的品德。

二、虚妄求廉枉为贤

      梨园戏《陈仲子》(王仁杰编剧,曾静萍、曾龙导演)于7月14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陈仲子,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思想家、隐士,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厌恶官场的贪婪丑恶,为求廉决意辟兄离母、隐居山林。本剧没有激烈的外部戏剧冲突,但通过“摔坛绝食”“食鹅呕鹅”等事件来表现陈仲子的廉洁与贤良,对此,笔者认为陈仲子所追求的“廉”过于极端,不近人情,过于虚无,给人迂腐愚蠢之感。在贤与愚之间,引发观众的思考。

陈仲子:虚妄求廉枉为贤

梨园戏《陈仲子》现场

  空有大才,于世无益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仲子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治国安邦之才,却不愿施展才华,只知妄自求廉,“独善其身”。第四出《灌园拒相》,楚王赏识陈仲子才能,遣楚使来请。陈仲子初不允,陈妻劝说“何不以己之廉,促天下人之廉?”经历一番心理斗争,陈仲子选择出任楚相。往楚途中与瓜园主相撞,却因瓜园主的一句“草鞋先生”突然惊悟,认为自己有沽名钓誉之嫌,是为不廉,因而拒绝前往楚国拜相,而受雇于瓜园务农。陈仲子身怀治国安邦之才,却只在乎一己之廉,为了追求极致的廉洁而隐居山野、瓜田灌园,岂非大材小用?

  同是隐居,陶渊明的淡泊名利被后世所传颂。陶渊明看破官场贪婪势利,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坚守气节而毅然选择归隐。陈仲子与陶渊明有着质的区别,陈仲子自始至终居于一隅,未曾经历真正的官场黑暗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曾尝试就舍弃了以一己之力改良社会风气的机会。归隐,于陶渊明是一份对现实的无奈、对贞操的坚守,于陈仲子则是一份任性与执拗。

  鲁迅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陈仲子并不是直面现实的勇士,他所追求的廉洁与贤良,似空中楼阁,似海市蜃楼,脱离现实又虚无缥缈。即使陈仲子守住了一己之廉,但辜负了一身才华,辜负了天下苍生。如此任性妄为,如何称贤?

陈仲子:虚妄求廉枉为贤

陈仲子与妻  

  虚妄求廉,亲人何辜

  陈仲子求廉不仕,不仅使社会损失了一名贤士,其以苦行僧的方式求廉也牵连到了自己的亲人。所谓“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孝道。汉朝时,甚至有“举孝廉”的选官制度。陈仲子为了一己之“廉”,辟兄离母,前往于陵僻地隐居。年迈的陈母不仅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反要终日为其担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仲子空有孝心,不报母恩,追求一己之廉,将母亲丢给兄弟养老。都说养儿防老,但陈母养儿不防老,反增了许多烦恼与担忧。陈仲子更像是被母亲过度溺爱的巨婴,我行我素,任性妄为。陈仲子孝道不尽,如何称“贤”?

  陈仲子不仅没能尽到儿子的本分,作为一名丈夫,他更是失职。编剧将陈妻设定为一个渴望世俗生活的正常人,与陈仲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陈仲子的行为更加不可理喻。

  陈妻温良贤淑,她理解丈夫的廉洁之心,体谅他求廉之志,也愿意舍弃荣华富贵陪丈夫隐居求廉。《拒相灌园》中,陈妻劝说陈仲子出任楚相,鼓励他以自己的才能和品格影响更多人,希望陈仲子入世出仕,回归正常人的生活,陈仲子却半路反悔,使妻子返回正常生活的希望破灭,且要为此频频作揖致歉楚使。陈仲子不顾及妻子的想法,不考虑妻子的感受,让本为大家闺秀的妻子每日农事操劳却未必果腹。没能给妻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反而以种种任性行为拖累妻子。其所求之廉除了使自己心安,并无他用。

  陈仲子舍弃苍生、辜负亲人,追求的却是虚妄的廉洁。殊不知,廉洁也是需要环境成就的。陈仲子过于执拗于日常琐事,以近乎自虐的苦修方式追求廉洁,看似是士大夫阶级的崇高品格,实则是一种扭曲。他为求廉的种种行为不近人情,不可理喻,甚至要放弃做人,结果是作茧自缚。蚯蚓入梦,讽其虚妄求廉,陈仲子不知悔悟,反要以蚯蚓为师,为求廉洁甘做蚯蚓。其妻崩溃大喊:我要做人,我不要做蚯蚓。陈妻的反应是对陈仲子虚妄求廉的强烈质疑与反对。生而为人,总离不开俗世羁绊,自然不比食黄土、饮黄泉的蚯蚓“廉”,而陈仲子为了追求极致廉洁要放弃做人,底线全无。若已非人,廉洁何用?

陈仲子:虚妄求廉枉为贤

陈仲子

  剧终时,背景音乐响起:“千秋一案留君说,讵识斯人愚与闲。”看似编剧给了观众商榷争鸣的空间,但从戏剧情节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窥见编剧对陈仲子虚妄求廉的态度。人是群居动物,社会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值得标榜的人生。陈仲子一身才学,却于家无益,于国无用;陈仲子负了亲人,负了世人,最终也没能成全自己。他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极致廉洁,甚至不惜放弃做人,看似大贤,实则大愚。笔者不由叹一声:陈仲子,虚妄求廉枉为贤!(邢欣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