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苏东坡与濮阳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22-03-10

苏东坡与濮阳

图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在才俊辈出的宋代文坛上于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旷世文豪和艺术天才。

濮阳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宋时为澶州,辖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七县,另辖一军,德清军,大观元年由州升开德府,为北辅(京畿北方重镇),州治、府治设今濮阳县。

苏东坡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与濮阳有不少交集,留下了不少与濮阳有关的诗作和有趣的故事。地方史志称苏轼在濮留下的资治濮阳、歌颂濮阳的诗赋“实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老师的儿子濮阳赴任 苏轼兄弟赋诗相送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图片

后来,欧阳修的四子欧阳辩要到澶州(今濮阳)做官,负责澶州河北一带酿酒、售酒税收的监管。欧阳辩临行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写诗相送,诗中表达了对老师儿子的无比关切。

欧阳辩,乳名和尚,字季默,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皇祐元年(1049)生于颍州,卒于崇宁元年(1102),享年53岁,官至承议郎、宝德所监澶州河北酒税。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

 轼  

汗血驾鼓车,何从致千里。

纷纷糟曲间,欲试贤公子。

君家江南英,濯足沧浪水。

却渡旧黄河,涨沙埋马耳。

由来付造物,倚伏何穷已。

当念楚子文,三仕无愠喜。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

 辙

我年十九识君翁,须发白尽颧颊红。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论河决生清风。

我时少年岂知道,因缘父兄愿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云,举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扬眉抵掌气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枿低昂随所遭。

却来京洛三十载,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无由追,泪落数行心破碎。

京城东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尘起。

衣冠缠绕如春蚕,一岁相从知有几。

去年叔为尚书郎,传家旧业行相望。

今年季作澶渊吏,米盐骚屑何当起。

前辈今无一二存,后来幸有风流似。

黄河西行淤没屋,桑柏如云麦禾熟。

年丰事少似宜君,饱读遗书心已足。

苏东坡兄弟澶、濮相会

宋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轼迁尚书祠部员外郎。此时苏轼官职衔爵全称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知州事、骑都尉、借紫。十一月十五日改知河中府(今陕西永济西)告下,苏轼离开密州,济南逗留月余后,在澶(今河南濮阳)濮(今山东鄄城)之间的黄河边上,与自京师开封来迎的苏辙相会。苏轼作《满江红》词下阕: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况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上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图片

“澶、濮相会”后,兄弟二人行至陈桥驿 ,“有旨不得入国门”,改知徐州。苏辙随其兄至徐州任上,又相聚三个多月。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深情地回忆兄弟“澶、濮相会”: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 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従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会宿二首·苏辙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兄弟久别相见之状,跃然纸上。苏轼、苏辙兄弟在澶、濮相会究竟在何处?澶:澶州,古称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阳。《宋史‧开德府》载:开德府,澶渊郡,镇宁军节度。本澶州。崇宁四年,建为北辅。五年,升为府。宣和二年,罢辅郡,仍隶河北东路。县七:濮阳,观城,临河,清丰,朝城,南乐。据《舆地广记》载,濮州辖鄄城、雷泽、临濮、范县四县,州治设鄄城。苏轼兄弟“澶、濮相会”处应在今鄄城和濮阳之间的黄河一侧。

谁似濮阳公子贤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这是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的一句,吴德仁就是濮阳公子,又名吴瑛。

    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谪居黄州。苏东坡非常钦慕吴瑛,有一次,他顺兰溪到蕲水清泉,再步行到蕲春白云山,想拜访吴瑛,碰巧吴瑛外出未归,没有见到吴瑛,只得兴尽而返。元丰八年(1085),苏东坡离开黄州后,曾给吴瑛写信,作诗相赠: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苏轼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这首诗流传至今,最有名的一句是:“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苏东坡好友陈季常是有名的怕老婆,苏东坡在诗中戏称陈的老婆“河东狮”,也由此引出了不少戏剧性的文学作品,此是后话。苏东坡戏说陈季常怕老婆,恰恰就是要衬托出苏东坡对“濮阳公子”的隐逸潇洒生活的向往。

图片

吴瑛出生在北宋世家大族,官至虞部员外郎、郴州知州,中年辞官不做,回到故乡蕲春。家中有一些田地,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他在白云山下的小溪旁边修了一座房子,房子的四周养花种草。他常手捧自酿的美酒,临溪独酌,怡然自得。他清心寡欲,把家务事都交给子弟们去处置。每当有客来访,无论客人是贤是愚、是贵是贱,他都会拿出家酿美酒与客人畅饮,每次都是喝得大醉方休,有时醉得不省人事,甚至随意睡在花草丛中,客人何时离去,他也不知道,醒后,他也不过问客人的去向。有时宾朋满座,有的客人酒酣耳热,开始评论当朝人物,或褒或贬,吴瑛从来不搭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催仆人“倒酒,倒酒”,不停地劝客人“喝酒,喝酒”,免得客人把有些惹是非的话说出了口。因此,凡是见过吴瑛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羡慕他超凡脱俗,不敬重他品行高洁。

诗中“濮阳公子”即指吴瑛吴德仁。据史书记载和民问传说,吴氏是古代帝王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濮阳,所以吴姓的祖根在濮阳。唐代《元和姓纂》记载吴姓郡望有濮阳、渤海、陈留,并说吴姓先世自濮阳过江。吴瑛先世润州丹阳吴氏,属延陵郡望,也是濮阳郡望的支系。 “濮阳”,是吴氏家族悠远、高贵历史的象征。苏东坡称吴德仁为“濮阳公子”,体现了他对吴德仁的钦慕之情。

徐州抗洪赋诗记濮阳  濮阳立碑树传扬美名

    据《濮阳县志》载: 熙宁十年(1077年)秋 ,大雨。七月十七日黄河决澶州曹村(今濮阳陵平),“凡灌郡县45,而濮、齐 、郓、徐尤甚,毁官亭、民舍数万,坏田逾30万顷”。黄河自此南徙,曹村北流断绝,是黄河历史上第三次大改道。此次决口,水环梁山,形成方圆数百里水泊。

八月,水及徐州城下,九月水势猛增,高出城中平地一丈九尺。苏轼带领军民奋力抗洪,终于取得胜利。

据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载“是时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 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 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 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 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图片

对于这次抗击洪水,苏轼也写下了《河复》一诗,诗中多次提到澶州、濮阳以及西汉时汉武帝率领文武百官在濮阳堵复黄河瓠子口的事。

河复·苏轼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宋熙宁十年抗洪胜利,神宗决定改元,立号元丰。元丰元年五月,长达一百一十四里的曹村新堤告竣,神宗赐堤名灵平,庙曰灵津,诏直学士院孙洙撰《灵津庙碑记》,记文曰:“濮、济、恽、徐四州守臣,以立堤救水城,城池不浸,皆赐玺书嘉奖。”

据宋史《孙洙传》载,“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 。不逾月而卒,年四十九”。明开州(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人王崇庆,嘉靖年间任南京礼部尚书,他主持编纂《开州志》,将孙洙撰写的记载有苏轼徐州抗洪事迹并受赐玺书嘉奖一事的《灵津庙碑记》,收入《开州志》卷九《艺文志》中。灵津庙,在州治西南八里。

孙洙的《孙贤良集》久佚,濮阳灵津庙和灵津庙记碑今亦不存。《嘉靖开州志》后由宁波天一阁收藏。1964年1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本影印。《嘉靖开州志》的影印出版,使孙洙《灵津庙记》和苏辙的记述得以相互印证,苏轼徐州抗洪事迹更加彰显,苏东坡赋诗《河复》也成为濮阳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苏东坡与清丰晁氏家族交情深厚

晁端彦(1035-1095),字美叔,清丰(今属濮阳市辖)人。宋嘉祐二年(1057),他与苏轼同登进士第。苏、晁二人的定交,始于本年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撮合;晁端彦早已拜于欧门,此间他秉承欧公的旨意主动登门求交于苏轼。苏轼在《送晁美叔端彦发运右司赴阙》云: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君来扣门如有求,颀然鹤骨清而修。

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蹈轲丘。

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

病鹤不病骨愈虬,惟有我颜老可羞。

醉翁宾客散九州,几人白发还相收。

我如怀祖拙自谋,正作尚书已过优。

君求会稽实良筹,往看万壑争交流。

苏轼诗作自注说得更清楚:“嘉祐初,轼与子由寓兴国浴室,美叔忽见访,云:'吾从欧阳公游久矣。公令来与子定交,谓子必名世,老夫亦须放他出一头地。’”。(《苏轼诗集》卷三十五)此后他们多有诗文赠答、书信往来。

苏、晁二人政治主张相同,仕途上遭遇相似而又患难与共。熙宁六年(1073),晁端彦提点淮南东路刑狱,苏轼没有“即具贺幅”,是因为他知道晁端彦跟自己一样不满新政,因而不乐此职:

某此无恙,但奉行新政,多不如法。勘劾相寻,日俟汰遣耳。此职多有可愧者,计非所乐耳。向闻吾兄议论,颇与时辈不合,今兹躬履其事,必有可观者矣。(《苏轼文集》:《与晁美叔二首》)

熙宁十年(1077)正月,晁端彦坐事被“追两官”,待罪润州。此时知徐州的苏轼寄诗勉慰:“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苏轼诗集》卷十四《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元祐年间,苏轼还得晁端彦政治上的庇佑,为此他致意于晁:“衰病交攻,已安僻壤;宠光荐及,复付名邦。尚缘大庇,使获稍安。”(《苏轼文集》P1365):《答晁发运及诸郡启》)

图片

据《曲洧旧闻》卷五载,“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出于为好友的政治处境考虑,端彦曾善意箴戒:“每见,以此为言。”苏轼虽没有听纳,但可见他们的关系之亲密。

绍圣间,与晁端彦有“三同”(同生、同榜、同为馆职)之缘的章惇独相,晁端彦忤其所为,力谏遭贬。(《曲洧旧闻》卷5)虽然没有史料说明晁端彦此黜与苏轼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苏轼此时被连夺三官,远谪岭南的相似遭遇,表明他们的政治立场、人品风节是十分相近的。

晁端彦响应欧阳修、苏洵倡推私修族谱。欧、苏之谱均作于皇佑、至和年间,苏询的《族谱后录》下篇署“至和二年九月”。二人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修谱体例,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晁端彦主修晁谱于治平元年,虽晚于苏询十年,却也提出了“文行居先,卒葬载后,每闰则修”等编撰思想,欧、苏谱中,似乎没有提出关于续修时间的规定,因此,晁端彦的《晁氏世谱序》被誉为“欧、苏之谱的有益补充”。载有晁端彦作序的嘉庆二十五年《晁氏通谱》今仍保存在濮阳阳县徐镇晁寨晁氏后裔家中。

苏轼提携晁端彦后人尤嘉。元祐初年,晁端彦之子晁说之“年未三十”,苏轼便“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又论先生(说之)于朝,以为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不践陈迹,屈辈行交先生。”(《嵩山文集》附录晁公祖《题〈嵩阳景迂生文集〉后》)元祐八年为其画作题诗(《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苏轼贬英州,还将应制举时所用的歙砚赠与说之(《景迂生集卷18《砚铭》自注)。晁说之的弟弟晁咏之,字之道,又字叔与。据《方舆胜览》卷四十四载,苏轼知扬州,补之倅州事,以咏之诗文献轼。轼曰:“有才如此,独不令一识面耶?”久之,咏之具参军礼入谒。轼下堂挽而上之,顾谓坐客曰:“此奇才也。”有文集五十卷。从弟晁补之更是名列苏门四学士。    (本文选自“濮阳地方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