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如何“往里打”

 winriman 2022-03-10

       “太极拳往里打”这句话,是我恩师——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老师说的。我恩师常常苦口婆心叮嘱我们:“太极拳要往里打,不能只是打个架子。”于是,这个耳熟能详的谆谆教诲就这样留在了我们大家的心里。

图片

本文作者(左)与扎西老师 

       关于“太极拳往里打”,恩师在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教诲,比如“骨骼对上劲就来”“撑圆”“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怎么练?不要用套路练,要用开合练”……我撷取恩师在教学之中的对我们的再三叮嘱,谈谈自己在习练过程中,对恩师教诲的粗浅理解和习练体悟。

       “太极拳往里打”,怎么往里打?什么是里?鉴于此,我们要明白第一个层面问题: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所谓的内是什么?所谓的外又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这些问题,你从哪儿去说太极拳往里打的问题?

什么叫“外”?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是这样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大凡练在筋骨上的,通常为“外”。由此,大家把少林称为“外家”;反之,把形意、八卦、太极称之为“内家”,武当练气、练意,也练静坐,视为“内家”。

      我是出身于少林,而少林练到高深的功夫的时候,也是练内的。因此,在我看来,功夫其实没有什么内外家之别,天下功夫只有一家,不管你是形意、八卦、太极,少林还是武当,练到最后,核心的东西是一样的,就是“周身一气”而已。但练的时候,还是有一个过程,一个从外形到内在的过程,一个从形到意到气的内在深化和升华过程。

明白了有关内外的问题,回到我们的太极拳上,怎么“往里打”?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这个问题。

图片

       第一,我恩师说:“骨骼对上劲就来。”这个骨骼对上,就是往里打的第一步。

       首先要“明方向知角度”,这很重要的,我在《太极拳的功夫从脚下练起》一文中阐述了这个观点。因为角度、方向和你身体的间架结构息息相关,你脚下为什么三拳宽,一拳半宽,都是和身体的方向、角度一致的,而不同方向角度也决定了你身体的骨骼间架的准确位置。你把太极拳的每一个方向角度做到最大的精准,骨骼一定是对上的,劲力就有了。我在马有清先生编著的讲述吴图南大师的《太极拳之研究》这本书里读到,吴图南大师为了研究间架结构的问题,还把所有的动作定式拍了X光片,看脚的角度对不对,膝盖、胯、腰、肩等处的位置对不对,有没有违背生理结构的。由此可见,这一点非常重要。又有谁敢说,我把每一个动作角度方向搞清了的呢?做到就更不容易了。但我们不光是要搞清,更是要能用我们的身体形容出来,把它练出来。

       其次,除了要“明方向知角度”,把我们骨头的每一个间架对好,还必须要松得开,把身体练整。所谓的“整”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松”。“整”是形意拳的说法,“体整如铸,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三如境界;我们太极我们说的是“松”,“全体透空”,“西山悬磬”,就是全体透空松透的境界。

       要想骨骼对得上,一定要骨骼松得开。按我恩师的话就是“放松包括骨骼都要放松,要对拉拔长,骨与骨之间,要对准。”首先要做到心松,先松心后松身;要想骨骼松得开,还要做到肉松不用力,不用僵拙的劲儿;然后对拉拔长,节节松开,才会有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就是骨骼对上。

      如何做到“知角度明方向”和“松得开”?落实到具体,就是要符合杨澄甫宗师所说的“十要”。比如说沉肩坠肘,你没有沉肩坠肘,骨骼怎么能对上呢?打一个搂膝拗步,一肩高一肩低,能骨骼对上吗?不能!对不上,劲就上不来。当你头一领、脚一踩、肩一沉、胸一含,然后掌一按,往前一伸,劲自动就来了,就是我们说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骨骼撑拔对上,此时,整个人是松得很的,但你来推的时候是推不倒的,劲合上了。

      当你把身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撑圆,撑开,每一个关节都撑开拔开,松开、撑圆,做到松腰,胯关节撑开松开;腰胯松沉平开,脊椎骨松沉直顶;肩圈腰圈胯圈都成,三圈掤满,三圈撑圆,骨骼就对上了,劲就自动来了。但这一步也只是第一步。

      第二个,要“用意”往里打。一定要讲心意气劲,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只有你“外内三合”练成的时候,才能松得开,才能撑得圆,才能撑得满,才能骨骼对上;才能有劲力的通透,劲力的通达;才能做到其根在脚,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达于脊,达于指梢,做到劲力的贯通。

      下一步的“用意”往里打,是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方向角度、每一处骨骼的伸拔,都能够练到身上以后,你就要用心用意在每一招每一式上,用意来带着走,不要用力。这个层面上的整个松开,是用意打出来的,每一个动作的意念,伸拔、掤开、劲力的支撑、劲点、劲路、劲别,你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这是第二步。

       但在打太极拳的时候,你对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精准地形容出来,然后以心命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也不一定能达到运身成势。如果做到运身成势,势成则劲,那你就真的“往里打”了。这个时候,就属于懂劲阶段。杨澄浦宗师说过,懂劲以后越练越精。懂劲就是懂阴阳,懂虚实。

       第三,就是分清阴阳、虚实、开合。虚实为阴阳,开合也是阴阳,我们要真正把虚实、开合练到身上。恩师说:“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怎么练?不要用套路练,要用开合练。”开合有身体的开合,有胯的开合,有脚的开合,有手的开合;也有动作的开合,上下的开合,丹田的开合;更有意的开合、神的开合;还有呼吸的开合……这些都不容易练。比如传统杨式太极拳尾闾正中的练法就是往里练的具体表现,整个身体就像门板一样,尾闾在正中,以这个中轴为标准,然后开门关门,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开合。能做到开合,就是“往里打”的非常重要的体现。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虚者全虚,实者全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中有实,虚中还有虚……这些虚实变化和以上所谈的要求密不可分,它们相辅相成。有了虚实才有两脚支撑,脚下的前蹬后撑,也才有虚者全虚,实者全实;才能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这些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简单要求,真正做到,几乎是就整个身体真的通透、透空了,就是较高水准的“往里打”了。这些练到了,再往上走,就能达到轻灵的境界。

     我记得梅墨生先生在《中道皇皇》说,杨澄浦宗师的“十要”里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分虚实、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这几样是一个太极人初级的功夫。但是就这些初级的功夫,是一个“往里打”的入门途径,能让你真正入到内里面,你得把它们练到身上才能有。至于丹田的开合、转换,上下的相随,相连不断,我觉得它指的是一个气势,一个运劲如抽丝、迈步似猫行、相连不断的气势。至于“动中求静”,我更觉得是个境界,相当高的一种境界。那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收敛入骨”的一种状态,那是用意不用力的一种高级状态,是一种神明阶段的状态,所以我说它是一种境界。

      第四,我以为就是“周身一气”的境界了,即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所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也就是练“气”的阶段了。这个“气”有呼吸的精气,有“至善至极”的“中和之气”,也有你练出来的“恬淡虚无”的真气……孙禄堂在《谈拳术》一文中记录宋世荣宋先生的话:“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所以,太极拳“往里打”的另一个关窍就在这里。练到了,就有完全不同的境界了。

孙禄堂先生发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玄妙也。” 这“中和”,一气而已,“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太极拳之名称》),这是一个道的范畴。

     你若是真的练到了,你往这一坐就是一太极,你整个人的气场就很有意思,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恬淡虚无”的,又蕴含着精气神光的。这就是“中和之气”贯穿于整个人体的表现,无须说话,什么都有了。记得2016年我恩师扎西先生在咸阳过85岁寿辰时,余功保先生作为嘉宾代表发言,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看一位习拳者,无须多看他拳打得怎么样,功夫如何,只需看他这个人一眼就够了。看什么?内蕴的精气神。余先生虽然指的是我恩师的风范,但余先生的这个见解,非常之精辟,可谓识人的法宝。

       所以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孙禄堂先生说“一气而已”,这个“一气”,表现在物质方面,就是呼吸练到了的内外相通境界的“周身一气”;表现在精神方面,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精气神。再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气就是中和之气,这一气就是正气,这一气就是阳气,这一气就是卫气,这一气就是免疫力……

       太极拳往里打,有很多的内涵,恩师的教诲很经典,她的再三叮嘱,依然回响在耳边。短短的篇幅,不能尽兴,我也只能择取一点自己身上得来的粗浅的实践经验,来和大家共同研讨,一家之解,仅供参考。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  91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