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究竟是哪里人?

 rsqlster 2022-03-10

​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

根据《说文》,滥,泛也。其实滥的本意,并非冒充或以次充好。不会或不善吹竽也就罢了,为什么要用“滥”字表达呢?这其实跟一个已经消失的地名有关,即“滥”。南郭处士,很有可能来自“滥”。地名取“滥”,或许与这里在雨季经常遭遇水患有关。但因为来自滥邑的人冒充吹竽高手引发笑话,所以“滥”字又增加了一层不光彩的含义。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滥”也就不再继续作为地名使用。

说到滥,不能不提到在齐鲁大地上已经消失的一个古国——邾国。

王献唐在《春秋邾分三国考》中说,邾国疆域大概为:“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汉书·地理志》记载:“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今济宁市邹城市峄山之阳,有邾国故城遗址。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晏安,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楚与邾本为一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即便是同姓国家,互相攻伐甚至灭国也屡见不鲜,比如周王室伐郑,晋国灭虢,晋国伐鲁,以及同为嬴姓的秦国灭掉赵国。

周武王克商后,封其车御曹侠于邾,为鲁国附庸。曹侠,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颜和叔术,夷父颜即位,即为武公。

邾国建立之初,作为鲁国的小弟和马前卒,并没有非分之想,但随着周边小国不断被其灭掉,比如咸丘、邿(今济宁东南之师家庄)、茅、于余丘、须句、根牟、鄟(今郯城县东北)、阚、鄅(今临沂北)等,邾国的疆域和实力不断扩大,也就逐渐不服从鲁国调遣,特别是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期,更是转而投靠了更为强大的齐国。由于鲁国为周公的封地,与周王室同为姬姓,关系更为密切,为削弱邾国的势力,在各方的角力下(齐桓公也想为小弟争取荣誉),周宣王将邾仪父颜的庶子友来,分封于商代子姓方国倪,鲁国称之为小邾。后来,因邾武公参与鲁国政变,帮助鲁伯御谋弑鲁懿公,于鲁孝公元年(公元前806年)为周宣王所诛,兄终弟及,叔术为君。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夷父颜昭雪,叔术让国居滥。至此,邾国被分为三部分,即邾、小邾(倪)和滥,后人将邾、小邾和滥邑称之为“三邾”。这就是滥邑的由来。


《公羊传·鲁昭公三十一年》记载:“叔术觉焉,曰:'嘻!此诚尔国也夫!’起而致国于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叔术曰:'不可!’三分之,叔术曰:'不可!’四分之,叔术曰:'不可!’五分之,然后受之。”也就是说,夏父一开始准备将三分之一的国土分给叔术,在叔术的再三推辞下,最后五分其国,把占邾国面积五分之一的滥邑分给叔术。据现代考古发现,滥邑城址位于今枣庄市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一带。

《左传》记载,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冬,黑肱以滥奔鲁”。滥邑,自公元前781年叔术让国建立,至鲁昭公三十一年大夫黑肱“以滥奔鲁”并入鲁国版图,共存续了约270年。

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在后期经历了三桓之乱,国力逐渐衰微,加之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及宋这个区域强国之间,疆域的变化应该比较频繁。而滥邑位于鲁国边境,与首都相距较远,往来交通还要绕过邾国和小邾国,发生战争时很容易成为弃子。

关于滥邑入鲁后的命运,史书并无详细记载。那么,滥竽充数故事发生的时候,滥邑是否属于齐国呢?

齐宣王约于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01年在位,齐湣王则约于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据此推测,滥竽充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01年前后。

早在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比宝,魏惠王以夜明珠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其中提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此处的南城,一说在今枣庄市境内,一说为今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境内的南武城故城。而泗上十二诸侯,就包括鲁国和三邾在内。这个时候,滥邑与齐国之间,就可能有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齐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四月,齐威王将田婴封在薛地,号靖国君。薛国为滥邑的西邻,齐国灭掉薛国后,想要实现有效治理,则必须与齐国本土相连。而此时的薛国,北有邾国、鲁国,西有宋国,东有滥邑,如果与齐国本土连成一片,只能通过东边的滥邑,与东北方向的南武城或被齐国灭掉的莒国相接。《战国策·西周策·宫他谓周君章》载战国中期人宫他之言曰:“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滥邑后来归属于齐国。

有了齐威王打下的基础,到了齐宣王时期,他纵横捭阖,重用田忌、孙膑等贤人,将疆域逐步扩大,不但几乎将燕国灭国,还联赵抗魏,留下“围魏救赵”等成语。齐宣王还喜欢文学游说之士,将稷下学宫发扬光大,拜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为上大夫,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书写了百家争鸣的佳话。

那么,作为滥邑的乐手,南郭先生被选到都城为国君演奏,也就顺理成章了。即便南郭先生当时还不是齐国人,而是鲁国人或宋国人,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在用人方面较为开放,不要说艺人,即便令尹、上将军这样的重要位置,任用外国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找一个外国人进国家乐团也当不足为奇。

好在,“滥”这个地名早已不再使用,籍贯于斯的人,也就避免了作为南郭先生同乡而被调侃的尴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