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动挡车如何开才有爆发力?掌握这个办法,你就是手动挡老司机

 yingziyihao 2022-03-10

现在手动档的新车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甚至快要绝迹了,看着一批批上市的新车,很难发现还有手动挡在卖,很多拿了C1驾照的朋友,买新车时买的都是自动挡,除了在驾校学了点手动挡操作技能,好多人都不会开手动挡车了。

但是,手动挡车是不会被淘汰的,因为手动挡车有些优点是自动档无法比的,比如手动挡车更容易操控,效率更高,手动变速箱质量更稳定、经久耐用,手动挡车的扭矩输出更大,此外,手动挡车开起来比自动挡车爆发力更强。

换档杆

那么手动挡车如何开才有爆发力?

所谓的爆发力可以理解为汽车的加速度,比如说起步快,从0到100公里的加速时间短,同等排量之下,手动挡起步比自动挡要快,并且0到100公里加速所需的时间更短,有人说手动档操作这么复杂,怎么可能比自动档还要快呢?

这就是操控原因了,先来说起步,在驾校学车时,我们开手动挡车起步的步骤是:离合器踩到底,挂1挡,松手刹,慢慢松离合,汽车起步后再加油门,整个一套动作完成下来,大概要十几秒,这还算快的了,而且在起步过程中还经常熄火,这是因为学车是生手,并且不熟悉手动挡汽车的缘故。

手动挡三踏板

而自动挡车起步就简单多了,挂D挡,加油门就能前进了,看起来自动挡应该起步快,但实际上自动挡变速箱的动力损耗比较大,而且传动效率也比手动档低,自动变速箱传导发动机动力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对来说,手动挡车就没这些问题。

手动档车有一种起步叫弹射起步,操作步骤是这样的:踩住离合器,挂1档,用力踩下油门或者地板油,根据车辆排量来决定,排量小地板油,排量大踩一半油门,使发动转速升到3000~4000转或以上,不要到发动机转速红线区就行,松离合器到半联动位置稍微停留,继续加油,汽车就会前进,松掉全部离合器,踩地板油,然后迅速踩死离合器换3挡,继续加油,汽车就能以很快的速度起步行驶。

手动挡弹射起步

只要手动挡车顺利地挂上了3档,自动档车就比不过了,自动档车整个起步过程也是自动变速箱缓慢变档的过程,只不过是机器自动完成的,你感觉不到罢了。

整个过程虽然说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就是几秒钟时间,其中的精髓就是用不断加大的油门来提升发动机转速而且是先加油,后松离合器,然后在升档时可以用跳档的方式来升档,或者你也可以用2档起步,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需要把油门与离合配合得非常好,才能这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油门踩得足够大,转速升得足够高,挂1挡松离合器的速度就可以相应地快,这个频率需要你不断练习才能试出来,新手在开手动档车时经常因为离合器松快了而熄火,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踩油门,只要有足够大的油门,发动机就能产生足够大的扭矩,离合器松快一点也不会熄火,不过说起来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才能做到的。

加大油门起步

整个过程中,可以听到发动机发出呜呜呜的声音非常大,转速也不断飙升,汽车的爆发力就上来了,上了3挡之后,一脚大油门,发动机转速又升到3000~4000转,再换5挡,继续加油,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就能迅速把速度提升到100公里/小时。

手动档车是可以跳档来升档的,这个说法超出一般新手的思维,驾校中都说不能跳档,但只要发动机的转速达到3000~4000转,同时汽车的速度飙升也很快,就能跳档,手动档汽车并不会因为跳档而开坏。

上面说到的方法其实还是油门与离合的配合,整个过程中要保证以下几点:

1、保证汽车不会熄火,先加油提升发动机转速,再松离合,这时松离合可以比平时稍微快一些,停留在半联动位置的原因也是为了让汽车有动力前进,如果不停留的话,需要你把整个运作一口气做完,这需要时间来练习。

油门与离合要配合好

2、保证发动机转速不要升到红线区,也就是6500转以上,这个转速表很难踩出来的,但并非不可能,挂1档猛踩油门就可能做得到,如果老把发动机转速踩到了6500转以上,那么发动机就容易损坏。

3、所有的动作必须配合连贯,中间不能有停顿的地方。

4、这种方法不会伤车,但比较费油,在乎油耗的人不建议用,会比你平常保守开车时的油耗增加20~30%左右。

5、如果仅仅是需要把手动档车变得有爆发力一些,并不想这样极端,可以把油门加小一点,同时离合器放慢一点,甚至不想跳档也行,但其他的步骤都一样,只要配合好不熄火就行。

最后说一点,汽车的爆发力是需要耗费汽油来达到的,舍不得加油的司机不建议这么做,学会这个办法后,你也是老司机了,至少在红绿灯前开着手动挡车可以一马当先,而后面则跟了一排自动挡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