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奚冈是浙派西泠“前四家”里在“元朱文”(他称为“瘦朱文”)印风用力最多、作品最为精彩的印家。他最有代表意义的元朱文作品是“龙尾山房”,本文我们就来读这一方杰出的浙派作品。 (奚风和他的龙尾山房) 能将“元朱文”印刻好的篆刻家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写一手好的小篆,相对书法素养较高。奚冈也是这样,他善于把书法理论用于篆刻。他认为“印泥(印印泥)、画沙(锥画沙),鲁公书法也。铁生用以刻石,一洗宋、元轻媚气象(“百钝人”印款)”,又认为“作汉印宜笔往而圆,神存而方,当以《李翕》、《张迁》等碑参之”(“金石癖”印款),他是真正把书法理论应用于篆刻并进行理论提纯的浙派早期印家,浙派也由此真正“完美”立派。所以说,他是浙派的真正的“立派”功臣。 关于“龙尾山房”的来历,我们可以看这方印的边款: (“龙尾山房”的边款) 奚冈在边款中写道:
(婺源龙尾山-歙砚之乡) 这里的龙尾山,指“歙砚”圣地龙尾山,位于清代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是历代歙砚采料之地,故“歙砚”又名“龙尾砚”。“龙尾砚”自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之后,龙尾砚声名日著,被历朝定为贡品。龙尾砚的名贵除了巧夺天工的雕琢艺术外,主要是它那稀世的石质,即奚冈所说的“石之铿铿,水之泠泠”。 (歙砚精品龙尾砚) 这里的汪雪礓,指的是汪楍(读běn,同“本),字雪礓,曾居扬州,博学多才,工篆书,善刻印,精于鉴藏。与黄易、奚冈等浙派名流友善,曾购得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祖籍婺源,书斋斋号名“龙尾山房”,取不忘故乡之意。 看边款,这方印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这一年,奚冈二十五岁,正当年富力强,篆艺精进之时。 让我们来仔细读一读它: 1、“三联一独”。这方印印中四字并不好处理,因为“山”字必然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因为它的字形外廓是三边封闭的,奚冈利用了这一点,将印面处理成了“三联一独”或者说“三平一变”的格局。静观印面,“龙、尾、山”三字连成一片,而“山”字相对独立: (三联一独布局) “山”字除了与边框相连外,与其他三字相对隔绝,其他三字则“龙”字末笔与“尾”字首笔相连,而“房”字下部“方”长横与“尾”字相连。这就是所谓的“三联一独”或“三平一变”(三静一动)等,由此达成“峻拔一角”的美学效果。 有朋友会说,如果将“山”字作简化处理,不同样可以达成“三疏一密”的效果,为什么一定要将“山”字繁化呢? 2、气韵与虚实——其实“山”字的繁化另有原因,因为只有将“山”字繁密化,它才可能与其他三字达成统一,增加整体感。同时,“山”字做繁复的篆法,避免了“山”字出现垂直或水平线条的可能,当然,简单的篆法同样可以做到流丽的效果,但却无法达成繁密的效果。而繁密对于这方印的整体感异常重要——只有每一个字都婉转流动,整体气韵之繁茂缜密与明快飘逸才能和谐统一。这中间有“气韵”这个概念,要说一下: 中国的艺术,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讲“气韵”,什么是气韵呢?依宗白华先生所说,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艺术作品有了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了这个“音乐感”,艺术品更能打动人、感人(一切艺术都趋向音乐)。书法与篆刻的“气韵”如何达成呢,就是靠线条的排叠,靠线条之间有节奏的线距以及有相同势态的呼应。有了这些所谓的“气韵”,这方印才能有整体感,才能“活”,所以,这个“山”字必须是繁密的,否则,会破坏“气韵”。 (繁化的“山”) 实际上,也只有这样,四个字才能达成虚实的统一,而不是形成对比。因为“对比”已经有了,见上一条“三联一独”。 如果是简化的“山”,线距就太大了,太空了,与其他三字的节奏、“气韵”龃龉不合。 3、占地的对角呼应。除了上述两条之外,其实这方印中还于繁茂缜密中藏有对角呼应的细节: (空间上的对角呼应) 因为“龙”字字形庞大,“尾”字被压扁压小,右侧两字占地面积有了区别,上大下小;与之对应的,“山”字也缩小了,“房”字也拉高拉宽了,由此达成了占地对角呼应的关系。我们前面讲过,这种印面章法,会使印面整体感更强。 另外还有,1、印面文字之间的咬合与揖让:比如“山”字压弯了“房”字的顶部,“房”字的“方”部突与“尾”字的空间,“龙”字压向了“尾”字的头部,“山”字与“龙”字的揖让等(这些其实是元朱文印共有的特征);2、故意残断的线条与边框:这些故意残断的线条或边框增加了这方印的“古拙”之感,所以,这方印决不是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工拙不计”,而是他的精心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