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了一堆学习策略,用不出来怎么办?

 长沙7喜 2022-03-10

叶修

学习策略师

一个研究 思维方法学习策略 的人

新来的朋友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学习策略师

即可免费获得深度思维、高效学习的方法

这几天有个策略课的同学联系我,说遇到些问题要咨询。我说什么问题尽管说,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在应用学习策略的时候,卡住了。

所谓卡住了,就是,他听完课以后,不知道怎么用,有很多细节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就犹犹豫豫地……

然后呢?

然后他就不去用学习策略了。

比如,他学完结构化思维,但遇到了一些问题——生物学科用结构化思维感觉有点慢,并且不知道是应该直接对着书做结构化呢?还是要把教辅里面的东西也加进去呢?然后他做了一两次以后,就不去做了。

比如,他看完了模式识别的课以后,感觉好像和平时的学习方法不太一样啊(其实他平时没有任何方法,就是机械听课、做题而已),那该怎么取舍呢?不知道啊!而且感觉也是很多细节把握不到位(这不废话吗,你刚学完,一次都没练过,不到位才是正常的,到位了才是见鬼了)。于是就干脆不去练了。

这里要注意,他并不是偷懒不想学习,而是他思想上卡住了,大脑在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直接断层了,宕机了,空白了。然后策略应用的行为自动终止,并且自动滑落到原有的轨迹中去了。

其实像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在我们策略课的学员里,有不少这样的同学。哪怕是公众号的非学员粉丝中,也有很多——哪怕没有听过课,但我在文章中已经写了很多方法了啊,你用了吗?

很多人就是莫名的用不出来的。

为什么?

我们首先要知道大脑对陌生问题的本能应对模式。

对于陌生的东西,大脑的本能就是,“先拖着再说”、“以后再说”、“再等等看看”,然后等啊等的就忘记这回事了。

这就是大脑的本能。一般情况下大脑的状态不会是“啊,这个问题很陌生,没见过,那我就先冲上去试一下!”这种想法的人是很少的。

那么大脑这种保守的、先拖着再说的本能,为什么会形成呢?

很简单,为了自我保护。因为陌生往往意味着危险。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老鼠当中挑了一只,打了点特定激素,让这只老鼠变得比其他老鼠更加的积极进取,更有开拓性。打完激素以后就放回老鼠群,在一个大号观察仓里,科学家进行观察,看这个老鼠有什么变化。

老鼠本来是一种很胆小,很保守的动物,畏畏缩缩的,但这个打了激素的老鼠的本能行为被打破了,它变得非常的有好奇心、开拓性,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变得非常强。

图片

其他老鼠学不会的穿越迷宫技能,它能够快速试错、快速学会了;

其他老鼠躲在角落里不敢探索整个实验基地,而这个老鼠就行动力超强,在陌生的地方到处乱跑,很快就把实验基地里所有的地方都逛了一圈;

其他老鼠很长时间都通不过的分辨物品测试,它能够快速试错、积累经验,然后通过……

总之,这只老鼠表现得比其他老鼠要聪明很多倍,非常的积极,对于所有任务都快速试错、快速学习、快速掌握。

然后呢?

然后有一天,这只老鼠爬到了实验基地的一个假山上面,以它非常积极进取、大胆尝试的心态,想要看看自己从这里跳下去会怎样。

然后就摔死了……

呜呼哀哉!天妒英才……其他不明真相的老鼠一边吃瓜一边感叹道。

你可以看到,面对陌生的场景——从来没有跳下去过的悬崖,积极探索的老鼠选择了行动力超强的试一下,给自己带来了危险,而其他老鼠畏畏缩缩、保守的行动模式则保证了安全。

所以,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所有正常的生物都会选择变得保守一点。

人类也是一样,在过往的数万年时间里,那些大胆尝试的人基本都死了。比如两个原始人走到森林里,看见地上长了奇特的蘑菇。一个想:哎呀,不知道有没有毒啊,好吓人,还是不吃了;另一个想:啊,不知道有没有毒啊,管他呢,莽一波,试一下再说……

图片

这样的基因大部分都被淘汰了。

所以,在多少万年的进化中,在人的本性当中,保守,面对陌生场景选择退缩,才是本能的最优选择。

然而……

“大人,时代变了。”

图片

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问题已经变了。

如果你在原始人生活的环境里随便莽一波、大胆尝试一下,你很可能死于饥饿、野兽、毒蛇、毒蘑菇或者迷路致死。

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生死危险急剧减少,莽一波、大胆尝试一下的负面效果也跟着降低,而正面效果——得到创新成果、快速学会技能等——却不会减少。所以,创新、探索、积极面对陌生环境等品质,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所需要的优秀品质。

更不要提,在高中生的环境里,你面对的问题不是战争、饥饿和在森林里迷路,而是数学题、英语单词和语文作文该用什么方法去学。

当你掌握了一个新的策略——比如模式识别——以后,你在最开始尝试应用它的时候,你当然是感觉很陌生的,不知道怎么弄的。

然而这个时候,你大胆的莽一波,大胆的去尝试一下,又会怎么样呢?

So?

会有什么结果呢?

会死吗?好像不会吧。

会倾家荡产?也不会啊。

你好好想一想,会有什么剧烈的、不可接受的结果?

有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不过就是,由于你学习策略用的不对,比如模式识别做错了,所以并没有对那个数学题产生什么更高深的理解,你的学习效率还是和以前一样。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啊!

所以你怕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说,老师可是如果我用学习策略用的不对,那我今天不就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吗?我要是用错了,那我这半个小时学习效率就很低了啊!

是不是很多人有这种担心?

没关系,我可以安慰一下你——我一向是非常善于安慰人的。

我告诉你,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的啊,毕竟你平时学习就是很低效的嘛,绝大部分人每天学了也基本等于白学的嘛,你以为你每天学了10个小时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你10个小时学的东西大概也就是高效学习者2-3个小时的内容,甚至1个小时就能搞定。

所以你每天大概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基本相当于被狗吃了,所以你哪怕策略完全用错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浪费了半个小时,那就从狗嘴里扣除掉不就完了嘛。

图片

咱们四舍五入一下,就相当于一点都没有亏啊!

所以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实际上,每一种策略的掌握都必须经历大量的尝试、试错和积累经验。

结构化怎么学会啊?就是你每天都去做,一开始做的时候你的结构化基本一塌糊涂——那又怎么样呢?继续干啊!后来就变得半对半错,再继续干,积累经验,慢慢就变得比较熟练,乃至完全掌握了。

你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点实践罢了。

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 陌生——初步理解——熟练掌握 的进阶过程,而进阶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各种试错和修正。很多人就是缺乏实践中试错的心态和习惯——从小到大,你试错的次数太少了,你不习惯试错这件事而已。你尤其不习惯,在很陌生的场景中去盲试错。

现在,你需要认知到,试错是可以的,更是应该的,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

前天有个同学问了我一个作文题,是他们最近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如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说的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国家,在前行的路上,当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对于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者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其实不算好写。它审题难度很低,不会写走题,但是也不容易写出高分,因为大部分同学针对这个话题想不出什么东西来,也就找不到什么好的论点和分论点。最终,大部分人就会写的既不走题、又很肤浅。

比如这位同学,他的文章立意是(括号里是我的点评)

总论点:无论问题难易,遇事有为才是最佳选择。(总论点中正,也可以叫平淡)

分论点1:唯有有为,才能将困难的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分论点直接从材料当中摘取)

分论点2:面对困难还要勇为。(伪分论点,本质上和分论点1是一样的,重复论述)

分论点3:遇事不能顺其自然,需要应用自然规律“智为” 。(强行拔高,莫名其妙出现了什么顺其自然的概念,有分论点走题的嫌疑)

最终,他的作文分数也不高,只有43分。并且这个同学不是个学渣哦,其他学科分数都很高,就语文差,作文差,可见得并不是说他很笨,比其他学生笨所以写的差,而是他对这个话题很陌生,他真的想不出来什么东西,没有思考。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样的,都对这个话题没什么思考。

对于难易、为学的话题,大部分人没有思考过,所以,在作文中碰到了,你们写不出来东西;在生活学习中碰到了,你们也不知道怎么做。

所以你们写这篇作文的分数低,所以你们学了策略也用不出来,你们总是会被卡住。

再顺便一说,你们不要以为古人写的文章都是风花雪月,都是废话,或者都是抽象的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写的东西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有针对性,甚至是有真知灼见的。比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你以前可能没觉得它有什么意义,但今天我们思考如何将学习策略应用出来的时候,如何提高你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时候,它是不是就变得很有启发了?

今天的文章本质上论述的就是这个“难易”、“为与不为”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启发。你还可以顺便练一练最后这篇作文,看看你能不能想出一些更深刻的论点和分论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