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偶得:儒学与《易》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3-11

从儒学的发展史看,儒家思想产生源头的重要人物应该是在周公,因为他在学术上实现了从神到人的转变,把道德问题上升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孔子则把这一思想系统化了,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是“求仁”,是“克已复礼为仁”。对于如何求仁这一问题,自我修炼与外在礼的制约在孔子那里是同时并用的,而且没有高下之分。

孟子立足于人性本善,发展了发现自己内心之仁,通过自我修炼,发现和发展良知而实现仁的途径,提出了一条“心性”之学的理路,后世的理学、心学无不出自于此。

旬子立足于人性本恶,强调了通过礼、法的制约而改变人性,从而帮助人求得“仁”,这为后来的法家思想开创了道路。

而周公思想的源头又与《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易》中对于道德重要性强调的内容为周统治者所发展,最终直接影响了儒家学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易》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源泉。

后世的许多学者都是通过重新阐释《易》,发展自己的对儒学的新发现。在这一意义上,《易》不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而且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易》本身也就成为了体系性质的哲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