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发展的历程:春秋至今

 渐华 2019-12-18

儒学发展的历程:春秋至今

春秋时期:被后世成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民本思想。由于孔子的名号,所到之处得到各国国君的隆重招待,但在当时诸侯四起,征伐不断的特定环境下,并未被统治阶级重视。

鉴于春秋时期纷乱的政治环境,提出恢复周礼,重视‘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各人有遵循的礼制,并希望恢复周朝统治。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及人性善的思想。与孔子相同,孟子也主张用‘礼’约束人的行为,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的五伦道德标准。

孟子目睹战国期间诸侯争强及恢复周朝无望的形势下,希望建立新的统一的国家,结束分裂。

荀子主张用‘仁义’和‘王道’并行,提出‘君舟民水’及人性恶的观点。另外,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礼’。

西汉:为了实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道,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创立了具有神学色彩的儒学,并成为正统思想。

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得统治者欢心,阐明皇帝即上天的儿子,神化权力和统治者)和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能感应上天)

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轻徭薄赋和减少徭役

为人处世:主张阳尊阴卑,重男轻女,并进一步发展孔孟的三纲和五伦的理论,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学一跃成为汉朝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武帝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吸收部分道、佛理论而形成的新儒学。

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代表,分别论述。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北宋程颐和程颢、南宋朱熹。主张‘理’是万物本源,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认识‘理’,要把知识道德和天理结合起来。当私欲与天理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吸收佛教的禁欲主义)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前者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后者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提出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克服私心,把良知融入到生活中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高要求,并主张知行合一,即以良知促行,两者不可偏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非要分出轻重,‘行’是关键。

宋明理学压抑人性,扼杀人本身自然欲求。但另一方面,重视意志力,崇尚高尚的气节并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影响。明嘉靖皇帝(中年后崇尚道家,并将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万历皇帝之祖父)登基之初的‘大礼议之争’体现了官僚朝臣一度在大棒之下也无所畏惧的气节(当然,结果在嘉靖的手腕之下被整的服帖)。

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宋明理学束缚人性。元朝科考在朱熹的著作中出题目,明朝确立八股取士,读书人不知创新,整日埋没于四书五经中揣摩朝廷心思。在明末清初,出现一批思想家。要点是他们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及传统道德观念,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只阐述三者共同观点):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言论自由和监督机构。学术上,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者上台后鼓吹复辟帝制,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随着西方思想逐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批判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作为重要内容。反对专制和旧道德、文言文。儒家思想被批判的一文不值,存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自汉代开始正统地位被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全面认识儒家思想,其被重新发掘,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欧洲、东南亚等开设孔子学院,让世界共享这一人类思想的精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