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漫漫金兰路(六)

 红楼心语 2022-03-11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漫漫金兰路(六)
作者:火烧彤云
一“契”千金

宝钗一走,黛玉就喝粥,说明宝钗走的时候,虽然还未日落,但也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宝钗离开潇湘馆,应该就直接到荣国府去吃晚饭去了,按说就会见到她母亲,可以问燕窝的事,可她为什么跟黛玉说要“明日家去和妈妈说”呢?说明薛家寄居在荣国府的住所处是没有燕窝的,她想的应该是明天跟母亲说了要燕窝的事以后,要母亲派人到薛府去找,今天毕竟已经到了傍晚了。薛姨妈才是薛家的掌舵人,宝钗自己不能直接派人去找。从前面薛蟠在薛家过生日等情节就知道,薛氏一家其实是薛贾府邸两边住,贾府只是出于亲戚情分客居,薛家才是他们真正的家,燕窝这种珍稀物品应该是放在了薛家,它不是常吃常备的家常保健品,这些情节反复说明了燕窝的珍贵性。

但是宝钗晚餐时一见到母亲还是说了燕窝的事,可见她有多挂心黛玉!宝钗离开潇湘馆后没多久就下起了雨。从书里的描写可见,这雨不是小雨,应该是中雨。所以宝钗吃完晚饭后不方便再去潇湘馆,只能回蘅芜苑。善良热心的薛姨妈也没等到第二天,连夜派人到薛家去找燕窝,找到燕窝之后,又派人送到蘅芜苑,为什么她不让人直接送到潇湘馆呢?这明显是按宝钗的要求做的,宝钗要亲自看过燕窝之后,才能送给黛玉。这燕窝是上等燕窝,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这都不是市面上能见到的商品,所以送燕窝洋糖的婆子才说“这比买的强”。可见宝钗有多上心!

当天晚上,薛姨妈派人去薛家找燕窝洋糖,找着之后,又送到蘅芜苑,宝钗再派人把这些东西从蘅芜苑送到潇湘馆,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当晚宝玉还来看了黛玉,他离开潇湘馆之前看了一下表,时间是戌末亥初。宝钗派的送东西的婆子是在宝玉走了之后来的,所以应该是九点多。宝钗急切切地动员薛家力量连夜给黛玉送燕窝,为的是让黛玉早日吃上燕窝粥,早日康复,何其挂心黛玉!燕窝晚上送到了潇湘馆,的确第二天一早黛玉就可以吃上甜丝丝、热乎乎的燕窝粥。前面提到,黛玉病着,没有去荣国府吃晚饭,只吃了几口粥。估计这段时间她也吃不下饭,基本上就是在喝粥养病,第二天估计荣国府厨房还是会送粥过来,到时候只要把燕窝和着粥稍微煮一下,就能吃了。宝钗如此暖心周到,黛玉躺在床上,十分感念。

“你放心!”不是一句敷衍,是宝钗说到做到的友谊承诺。她的承诺自这包只有几两轻却情谊深重的燕窝开始,在以后的日子,宝钗也谨守诺言,维护着黛玉。谁都不知道钗黛二人已契结金兰,连宝玉都不知道。宝琴来了以后,受到贾母的极度宠爱,贾母送了一件最豪华的凫靥裘给她。琥珀估计黛玉会吃醋,以前宫花没给她先选,她都会生气,何况是如此珍贵的凫靥裘!宝钗马上站出来为黛玉辩护。

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第49回)

事实正如宝钗所言,黛玉非但不吃醋,反倒待宝琴如亲生姐妹。众人暗暗称奇,连宝玉都惊讶。

宝钗的“你放心”一“契”千金,就这么伴随着黛玉一直走下去,直到第80后结束,二人的友谊小船行稳致远。自此以后,书里多次描写宝钗来到潇湘馆找黛玉,钗黛二人再无心结。

宝钗前情

为了更好地回顾钗黛二人的漫漫金兰路,我们需要补叙宝钗爱上宝玉的相关分析。宝玉梦呓是宝钗意识到自己爱上宝玉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宝钗爱上宝玉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不是“羞笼红麝串”的时候呢?当然不是。就在“羞笼红麝串”的同时,作者专门写了宝钗讨厌金玉之说、庆幸宝玉的注意力在黛玉身上的心理活动,明确告诉读者,这个时候的宝钗还没有爱上宝玉。宝玉要看宝钗的麝串,宝钗边褪麝串,宝玉边看她的冰肌雪肤,看得发了呆,递给他串子都忘了接,所以宝钗才害羞了。一个少女被人直勾勾地看,当然会不好意思。

宝钗爱上宝玉应该是在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他的时候。当时的情形是: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第34回)

这段话把宝钗含羞带怯的神态、语言描写得十分生动,连宝玉都发现了异常,确实就是宝钗爱上宝玉的铁证。

可能有的人会奇怪,宝钗庆幸宝玉被黛玉吸引和厌恶金玉之说这段证明宝钗不爱宝玉的描写在四月底,离宝玉挨打的时间仅约一周的时间,仅仅一周左右,宝钗就从不爱变成了爱,是不是变化太大了点?其实不然,爱情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慢慢地萌生了感情,也有的是产生于一瞬间,比如一见钟情。宝钗对宝玉的爱也是产生于一瞬间,但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因怜生爱。

肩负起通过选秀提振家族使命的宝钗当然不会去思考爱情,她讨厌金玉之说。然而,宝玉挨打后的惨状令她心生同情,产生关心,引起她的爱怜,由此滑向了爱情。但是她对宝玉产生了爱情和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宝玉是两回事,也不在同一时间点。而这种由怜惜而产生的爱情根基与宝黛二人在长期的亲密生活中互相磨合,并逐渐拥有相同的三观而打下夯实的爱情基础是截然不同的。宝钗由怜而爱,爱情根基很浅,所以爱的程度也很不深,爱的时间也很短暂,因为自从宝玉梦呓唤醒宝钗爱的意识之后,书里再也没有任何笔墨写到宝钗对宝玉有过任何感情上的心理、动作描写,甚至宝钗再也没有独自去找过宝玉,说明宝钗对宝玉的爱也如电光石火一般,在自我克制一段时间后,爱的火种也就熄灭殆尽。

综前所述,钗黛的金兰之路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从宝钗进贾府开始,至宝钗将笄的生日庆典前结束,章回是从第4回至第21回。由于宝钗为人“豁达”,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很快就赢得了贾府上下和史湘云的好评。宝黛二人在宝钗来之前已一见钟情。宝钗来了之后,年幼、感情上还不成熟的宝玉在美丽的钗黛之间徘徊不定,不知如何选择。黛玉既担心宝玉被宝钗吸引,又嫉妒宝钗的好人缘,于是“悒郁不忿”。尽管包括宝钗在内的众人都发现了宝玉佩戴的玉与她佩戴的金锁符合金玉谶言,但是宝钗并没有爱上宝玉,她谨遵身负通过选秀来提振薛家的政治地位和家族事业的使命。对于黛玉,宝钗仅仅只知道她为人小气,好出刻薄之语,对她嫉妒自己又担心自己被宝玉爱上的心理“浑然不觉”,包括宝钗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宝黛在初见之时已一见钟情。

尽管钗黛二人都对双方都各有看法,但丝毫不影响两个生活在贾府里的顶级才女建立纯洁的友谊。宝钗还主动把省亲之夜她帮助宝玉引用典故作诗的事分享给黛玉,这是二人纯洁友谊的标志性事件。

走向复杂

第二阶段从宝钗将笄的生日庆典开始,至清虚观打醮活动开始前结束,章回是第22回至第28回。宝钗将笄,选秀中选的希望加大。为了进一步巩固贾薛家族的政治联盟,宝钗在贾府的地位迅速提升,宝钗受到了以贾母元春为首的贾府高层的深厚宠爱。与此同时,金玉之说在贾府蔓延开来。宝玉仍然在出落得越来越美丽的钗黛之间犹豫不决。此前黛玉只是对宝钗在贾府大得人心感到不舒服,生怕宝玉爱上她。现在黛玉看到宝钗获得贾家高层的盛宠更加不舒服,尤其担心贾母、元春等贾家高层会促成金玉之说谶语成真。宝钗也对金玉之说烦恼不已,生怕这种传言影响了她的选秀之路。钗黛二人都不知道宝钗受到贾府高层的重视其实是出于政治考量。宝钗暗暗庆幸宝玉被黛玉吸引,并不在意金玉之说;庆幸宝黛之间超乎一般表兄妹的感情也成了大家的玩笑所在;希望众人多将注意力移向宝黛,从而不再关注金玉之说,于是也跟着凤姐开他们的玩笑。然而,包括宝钗在内的众人只知道宝黛从小一起生活,相比寻常兄妹,他们不避嫌疑,并不清楚两人之间产生的是爱情,所以才大大方方地开着他们的玩笑。

随着年岁的增长,钗黛彼此的才华见识逐渐显露,进一步吸引着对方,她们成为彼此不可多得能谈论高深文识的好友。黛玉拿着宝玉参禅写下的词偈和湘云一起分享给宝钗共赏,钗黛联手以自己对佛学思想的理解来谑问宝玉,钗黛友谊越来越深厚。

第三阶段从清虚观打醮活动开始,至宝玉梦呓结束,章回是第29回至第36回。这一阶段发生了一些冲突剧烈的矛盾,把宝黛钗三人的关系推向复杂的心理局面。

宝黛二人在感情方面走向成熟。宝玉不再在钗黛之间犹豫,坚定地选择了黛玉作为自己的知己,并向她许下爱情的诺言:“你放心!”

戏剧性的是,在宝玉长时间地徘徊在钗黛之间时,宝钗没有爱上宝玉;在宝玉选择了黛玉之后,宝钗却对挨打后的惨状宝玉因怜生爱。当宝钗意识到自己爱上宝玉后,仍然谨记自己要通过选秀来提振家族政治地位的使命,于是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再主动接近宝玉。她对宝玉的爱情根基极浅,加上平时对宝玉的三观并不认同,因此很快就让这种瞬间爱情灰飞烟灭

宝钗意识到自己爱上宝玉的同时,还从宝玉的梦呓中获知宝玉不爱自己,宝玉一心向往木石姻缘。宝玉平时最亲近的女子就是林黛玉,宝钗不难猜到木石姻缘的女主角就是她。宝钗联想到此前黛玉一反往昔常和自己站在一边取笑宝玉的常态、准备跟进宝玉以杨妃为题取笑自己的样子,开始为宝黛二人越走越近的局面而担心。她的担心并非出于狭隘的三角恋情,而是出于对宝黛二人的亲情友情。为了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她决定伺机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黛玉终于得知宝玉爱的是自己,不再担心宝玉爱上宝钗,但对宝钗的看法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往黛玉虽然嫉妒宝钗,但她明白宝钗享受着贾府的宠爱和引起宝玉偶尔心动,都不是宝钗本人主动所为的结果,而且宝钗本人从不提金玉之说,还开着自己和宝玉的玩笑,说明宝钗不爱宝玉。现在黛玉看到宝钗居然不顾嫌疑、独自坐在午睡的宝玉身边绣花,说明宝钗爱着宝玉,这让黛玉觉得宝钗表里不一,心里藏奸。

当然,钗黛二人的这些心理变化都是出于她们个人的所见所闻,有些情况并没有得到证实,纯属个人猜想,甚至是不准确的,只有读者旁观者清。钗黛二人虽然心存芥蒂,却没有什么事情引出矛盾,因此二人表面上还是维持着较好的关系。

友谊永存

第四阶段从咏蟹和诗开始,至宝钗探黛结束,章回是第37回至第45回。宝钗尽自己的努力来阻止宝黛二人的渐渐走近,无巧不巧地抓住酒令事件的机会与黛玉交心。宝钗本来只是出于个人的责任意识来引领黛玉不要受杂书的影响、走入主流社会价值观,结果黛玉被宝钗坦诚的心迹所感动,纠正了自己过去对她“心里藏奸”的看法,使宝钗收获了黛玉的深厚友情。宝钗也被黛玉所感动,向黛玉许下郑重的友情诺言:“你放心!”二人契结金兰。

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人都是客居贾府的贵族少女,两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猜忌到坦诚的这段漫漫金兰路,行来实属不易。但是她们能走到契结金兰的这一天,离不开作者对她们的人物禀性的基本设定。宝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加上以诚相待,最终感动了黛玉。作者对人物的优缺点描述是非常客观的,对事物特点的表现也是很客观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既可能成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功利化者、庸俗化者,也可能改善生活氛围、促进真诚交往,钗黛关系的改善就是一例明证。作者对这一特点一分为二的表现描写值得深思。

林黛玉是作者钟爱的笔下主角,但作者对年幼娇气的黛玉身上的自私、易妒、小气、刻薄等缺点多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公正客观的优秀品质和创作品格,这不是一般作者能做得到的。除了描写黛玉的缺点,作者也写了她率真无邪,勇于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优秀品质,比起很多死不认错、死要面子的人,黛玉那句“我错了”令人生敬。

因为两名少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才能最终走到一起。她们是作者最钟爱的女主角,双双并列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笔者非常赞同孙伟科先生对于《红楼梦》是一部纯情小说的定位,钗黛之间的友情就是这一定位的重要表现。它告诉人们,美好的友情和爱情一样,同样要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才能获得。

歌颂纯洁的友情从来就是文艺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林黛玉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是绝对的悲剧人物,但她又有着别人无可比拟的幸运,收获了两个“你放心”,一个是爱情的承诺,一个是友情的承诺。宝钗说到做到,对黛玉一直照拂着,二人的友情也一直稳固。她们虽然对杂书的看法不同,却能在和而不同的环境下继续她们的友谊。

愚蠢透顶的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后,薛家顿感大观园已成是非之地,全家毅然决然地搬离了贾府。宝钗宝琴的离去对孤寂孱弱的黛玉是重大的精神损失。钗黛友谊虽然没有因此褪色,但是物理空间的阻隔却使得友情的温暖无法再在二人之间传递。

宝钗曾经短暂地爱过宝玉,但她从来就对宝玉沉浸在脂粉队里、不思经济仕途的做法一直看不惯,从宝玉梦呓后到第80回结束的大量篇幅里也从没有过宝钗喜欢宝玉的任何文字,有的红迷认为宝钗不爱宝玉是有道理的。但是命运却硬生生地把这两个根本不相爱、还互相看不惯的人推到了一起,这是钗玉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

宝钗再次进入贾府,可能是以新嫁娘的身份来到贾府。这个时候,黛玉可能已经去世了。面对不爱的丈夫,想起契结金兰的黛玉,宝钗的心情将是何等复杂!

当宝钗与宝玉订婚或者宝钗嫁给宝玉的时候,黛玉也可能还没有去世,但是黛玉绝不会迁怨于宝钗,因为她知道宝钗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在黛玉的耳边,永远回响着那句真诚温暖的“你放心!”,那是世上最美好、最纯洁的友情诺言,它伴随她无憾地走向生命的终结!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欢 迎 来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