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山美社:我看《HANNIBAL(汉尼拔)》

 空山茶话 2022-03-11

侨居加拿大的朋友推荐我看一部美国电视剧《HANNIBAL(汉尼拔)》。想必你也看过《沉默的羔羊》,——对,就是那类换着各种花样吃人的题材,属限制级。

为啥给我推荐这片子?

“里面有个角色跟你很像……”

“我去,吃人的那个还是被吃的那个?”

“……自己看吧。”说着便把视频资源给到我。

这部戏根据著名畅销小说《红龙》(Red Dragon)和同名电影改编,前后3季,每季13集,共39集。前赶后赶总算看完了前两季,原来人家说的那个角色威尔·格雷厄姆(休·丹西),一位充满天赋的犯罪场景还原推理师,他能够根据罪案现场的信息想象还原出案发经过,——相当真实,相当准确。

朋友说,“我觉得你对待茶就像威尔对待案发现场般有天赋……”

可拉倒吧!我面对的只树叶子面对的可是一堆堆的尸体,还经常是残缺全的——能一样么

“尸体能激发他的想象灵感,而树叶儿能激发你的想象灵感……”

这点我倒是同意,但我比他幸运……

某个阶段威尔因为面对了过多的案现场而精神失常了,而一直是在被茶陶冶情操。

他面对的是死的尸体,而我面对的是活的茶。

他还原的是致人死地的案发过程,而我还原的是蕴含在茶中的鲜活生命。

虽然我们都拥有如诗般的想象力,但他显然总是些痛苦与恐惧的诗篇……

好吧,不比较了。既然看了,就说说观感吧。

我不由得钦佩起编剧来。像这种盯着收视率边写边拍的戏,情节注定是散漫、拖沓的,但却没有让你感受到这些,还让演员演得很带劲,那就是编剧的功夫了。

想想看,连威尔的女友都能在下一集投入“食人魔汉尼拔的怀中(还有床戏呢),如此狗血的剧情都敢编还让你觉得“顺理成章”,那得什么功力!

分析过剧本结构我发现有一个编剧技巧,就是以“桥段单元”为单位来设计,并且尽可能降低桥段与桥段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哪个桥段接哪个桥段都不显得突兀,——这样戏就好编多了。

两季,26集。第一季没有任何人怀疑汉尼拔,第二季威尔才开始怀疑他但同时也有人在极力维护汉尼拔……

用我的话说就是:“冗长得精彩,拖沓得漂亮……”

最后聊两句汉尼拔,这个食人魔的角色麦斯·米科尔森是如何拿捏的?

这么道貌岸然,又那么残忍冷血,精于烹饪,又乐于分享……——他究竟需要怎样的心理建设来将这一切矛盾贯穿融合并形成一个鲜活而独特的汉尼拔呢?

自视为上帝与食客的结合体,他自降身段行走于他的“食材”中间(所以他自带有一种高贵与通达),心理医生的身份让他总在开导别人。他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选择着他的“猎物(也就是'食材’)”。他不奢望“食材”们能理解他,——也理解不来,——他只需要吃掉他们。

对食物最大的尊重就是在它最可口的时候吃掉它……”这或许是汉尼拔内心所秉承的原则。

唯一的例外是威尔。如果说汉尼拔希望有那么一个“食材”能够理解他这个“食客”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威尔。

一开始惊叹于威尔出色的想象力,但还是将其玩弄于股掌间,后来开始希望威尔能够理解并认同他的一切,——让“食材”理解“食客”为何要吃掉它……

很吊诡是吧?——哈哈哈~~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开汤美学课程报名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