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新媒体文学主要指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媒,如网络、手机等创作和传播的文学,是读者全方位参与文学生产的一种文学形态。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生产力,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当前,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新媒体写作,正引发文学生态的变化,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告诉记者,新媒体文学是信息技术与文学有机融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新媒体文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传统的文学生态和文坛生态。新媒体文学是文学媒介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即时性、交互性、超文本性是其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文学还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文学的写作、传播和阅读方式,以及文学的审美样态,带来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乃至审美价值的转型。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茂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新媒体写作打破了作家的“特权”地位。新媒体赋予所有人以写作的可能,任何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其次,新媒体写作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构造。新媒体时代,文学与其他艺术类型的界限被打通,一种融合了既有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音乐、电影、动漫等)的崭新艺术形式正在形成。我们已经很难说这种新媒体作品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字在其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再次,新媒体文学创造了一种新颖的阅读模式。新媒体文学的即时互动功能,使文学阅读变成了巴赫金所说的“众声喧哗”:众多读者不仅可以同时阅读同一部作品,还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对话、切磋、交锋、论战。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哈贝马斯所谓“交互理性”的生成。 新媒体文学对传统纸媒文学产生了冲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认为,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纸媒文学、传统媒体乃至传统性的学术刊物都处于萎缩状态。这主要体现为新媒体出现后,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文学是一种“加速度”、多介质、视频化的新文学发展样态。 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看来,新媒介的发展使文学的娱乐性、想象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使中国文学逐步摆脱了来自西方文学的“影响焦虑”。 与如火如荼的新媒体创作相比,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对新媒体文学的关注稍显薄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且边缘化。 在温奉桥看来,首先,新媒体的读者群主要是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年轻读者和大众读者,专业读者相对较少。虽然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是对立博弈关系,但就目前看,二者的读者群相对固定。其次,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关注不够,与目前的文学批评生态有关,更与传统文学理念有关。有人认为,新媒体文学与真正的文学是不同的。最后,客观而言,新媒体文学存在商业化、类型化、碎片化问题,在思想性和审美艺术性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张丽军曾在研究中提出“新智媒时代”“新智媒文艺”观点。他认为,新智媒不仅是生产工具,更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我们应积极探寻“新智媒”、人工智能、大数据给文学艺术、文艺理论带来的新变化。 李茂增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新媒体文学是一种低俗化、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学,与高雅、精致、深刻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可同日而语。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偏见,因为雅俗共生从来就是文学的常态,在任何一个时代,经典的出现都是以大量通俗作品的存在为前提,假以时日,新媒体文学也会生产出自己的经典。新媒体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标准、惯例、方法和体制。因此,要积极探索创新文学标准和相关理论,对新媒体文学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阐释。 文学评论要介入文学现场,直面社会变革下的文学环境、业态、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温奉桥提出,新媒体文学研究,要从表态式、印象式研究转向真正的学理性研究;高度重视新媒体文学所带来的审美方式转型;从语言、创作理念、文学形态到审美机制、审美体验等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张丽军看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智媒带来的“加速社会”及新智媒艺术,在此层面思考新媒体文学的生产机制;从历史、科技、人文、审美等不同维度,为新时代人类诗意栖居、健康自由的生命舒展提供精神食粮。 李茂增提出,一方面,新媒体文学具有事件性、协商性等特点,要根据其特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破除对新媒体文学的偏见,认识到新媒体文学已成为当下文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写作每时每刻都在生产海量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传统文学更具活力,更接近社会现实,拥有更强的社会影响力。 编辑:闫琪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