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又要封神,谁也挡不住

 新用户7551BmKL 2022-03-11

有一位女演员,扒叔许久未见了。

林嘉欣。

作为上世纪从台湾地区到香港地区发展的女星,她专注于电影表演,几乎拿遍了金马金像的表演类奖项。

因为长相甜美、演技细腻,被称作最后一个献给香港影坛的珍贵礼物。

图片

虽然身为影后,但她并不多产。

细数她的代表作,无论是文艺题材的《百日告别》《男人四十》,还是惊悚类型的《怪物》《异度空间》。

这些电影既记录了她不断进步的演技,也见证了华语影坛波云诡谲的环境变化。

扒叔今天要说的这部,是她最新的电影作品。

在去年的金马奖上与《瀑布》厮杀,最后斩获五项大奖的——

美国女孩

图片

图片

身份认同

林嘉欣这次演了一个身患乳腺癌的母亲。

剧情从她带着两个女儿,从美国回中国台湾治病开始说起。

片名“美国女孩”,指的就是片中两个有中国血脉、但在美国长大的女儿

影片主要矛盾,也跟这四个字紧密相关。

图片

具体来说,大女儿芳仪8岁跟母亲去美国,已经习惯并适应了美式思维。

所以,对于回国定居,她十分抗拒。

她反感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回来上学要剪头发、穿统一的校服。

图片

再比如,因为教学差异,她在美国学习不错,回来却跟不上进度,考试不及格。

图片

剪头发和考低分,对她来说是自由和自信的双重打击

而且因为成绩问题,她先后经历了老师体罚和同学疏远。

甚至开家长会的时候,同学的妈妈还要主动告诫芳仪母亲,学习不好就离其他孩子远一点。

这样的事情多了,芳仪对国内的生活,就更加反感。

所以,她只要一逮住机会,就去问母亲:“你的病如果好了的话,我们会回美国吗?”

图片

剧情进展到这里,片名“美国女孩”的含义,开始清晰起来。

芳仪身上的文化冲突,是一种身份认同障碍。

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出门上学时,有人羡慕她在海外生活过,叫她美国人。

放学回家后,母亲又要求她必须说国语,叫她中国人。

她一边享受海外经历带来的优越感,另一边又不得不屈服于回国带来的厌烦心理。

更令她感到不适的是,随着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逐渐增多,她的“美国女孩”身份逐渐演变为嘲讽。

“讲英文了不起哦?”

“你不是美国人吗?干嘛还补英文?”

“你啥时候回美国,你不回去了吗?”

这些讽刺逐层累计,导致芳仪的反叛心理飙至沸点。

图片

她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质问母亲,怎么就不能回美国治病?

但她们在美国的生活,真那么好吗?

妹妹的一番话,透露了隐情。

原来,她们在美国通常都是攒够优惠券才去购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并不像外人眼中那般光彩。

图片

但以芳仪的年龄和心智,还想不到那么多。

她迫切的想要离开,更像是本能躲避的借口。

她害怕陌生环境的差异和排挤,仿佛只要赶紧走人,所有事情都会明朗起来。

但母亲很清楚,短时间内,她是回不去了。

身体疾病、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夫妻情感,像一条锁链牢牢拴住了母女的命运。

图片

破碎母亲

芳仪的身份认同,只是影片主题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跟母亲相关。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她也曾是个“美国女孩”

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有美国梦,踌躇满志的想要开拓国际视野,芳仪母亲也是如此。

图片

可是去美国生活真的完美吗?

或者说,美国梦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不见得。

芳仪母亲带着孩子去了美国,并没有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

一颗肿瘤就把她们移民5年来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原点。

图片

影片借母亲这个角色,讲了一个中年人梦想受挫的状态。

毫无疑问,芳仪母亲是个要强的人。

多年前,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独自带着孩子闯美国。

但现在,美国梦破碎加上乳腺癌手术让她失去部分女性特征,她从内到外都布满了伤痕。

当年踌躇满志的女性,如今变成了脆弱挫败的母亲。

图片

中年失败的残酷在于,往后或许只能走下坡路了。

比如,就业环境艰巨,家中经济堪忧,夫妻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如胶似漆。

这些问题,就像一把刀,不断戳进母亲心中。

她开始变得紧张、易激,动不动就说“我死后怎么怎么样”。

对此,老公觉得她太悲观,女儿又埋怨她只想着自己。可谁又能真正体会母亲的心酸与悲痛?

图片

当梦想受挫的母亲,碰到叛逆不听话的女儿,一场家庭矛盾即将爆发。

芳仪知道母亲生病,但无法想象和体会癌症的痛苦与绝望。

于是,她对母亲“把死挂在嘴边”的做法,感到厌烦和矫情。

在考试失利、同学远离等各种负面情绪爆发后,她把矛盾源头转向了母亲。

她觉得,就是因为母亲要回国,自己的生活才开始变得不幸。

面对女儿的自私指责,母亲也发了一顿脾气,二人互相埋怨,家庭气温降到冰点。

图片

图片

家庭关系

剧情进展到这里,影片仿佛驶入了吵吵闹闹的俗套家庭片模式。

神奇的是,导演运用了很巧妙的解题思路,来破解了这个家庭局面。

她加了一段超现实色彩的戏。

具体来说,跟母亲吵架后,芳仪独自乘车来到了马场。

她喜欢骑马,享受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驰骋感。

在马场里,她看到了一匹心仪的白色骏马。

芳仪想带马出走,但对方却纹丝不动。

她站在原地愣住了。

思索片刻,又独自离开马场,回到了家中。

图片

这场戏,想表达什么呢?

她强迫白马出走,就像妈妈强迫她适应回国一样。

母女都把各自的诉求,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强迫彼此接受。

当芳仪几次拖拽白马,对方都纹丝不动的时候。

她第一次明白,母亲在面对自己无理取闹时,内心是多么的无奈。

图片

影片最后,导演再次设计了一个细节,让家庭关系更加摇摇欲坠。

故事的时间背景,设定在2003年,非典开始肆虐。

芳仪的妹妹因为发烧,被带去医院隔离。

母亲无助的回到家中,想到叛逆的大女儿,想到自己不再完整的身体,想到不再亲密的夫妻关系,开始崩溃哭泣。

这幕刚好被芳仪看见。

那刻,她终于明白,这个家到底承担着多大的压力。

图片

幸好,妹妹最后只是普通感冒。

这个原本一地鸡毛的家,顺便变得安静下来。

原本暴躁的芳仪,现在像乖巧猫咪似的,躺在母亲腿上掏耳朵。

她用最温柔的语气,对母亲说:“你不要死好不好?”

母亲听完,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回应:“妈妈很爱你,很爱很爱”。

这一刻,母女关系得到了升华,贡献了全片最温情的镜头。

影片最后,妹妹从医院回来,一家四口过上了彼此和解的家庭生活。

图片

这部电影取材自导演真实经历。

扒叔在观看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代入感。

无论是吃饭、吵架、还是出走的戏,都拍得十分细腻,情绪铺垫也很讲究。

不过,最打动扒叔的,不是这些细节。

而是,它传递出来的理念,我们总是抱怨失去,却习惯忽略已经拥有的东西

人生本就是起起伏伏,变化无常,谁都会有方向盘滑手的时候,但这并不代表失败。

虽然母亲美国梦破碎,但她也尝过触及理想的甜。

即使女儿无法回美国,但她也因此找到了身份认同。

整部影片,就在这种冲突和悲意的夹击下,逐渐走向温情。最后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温暖了每个角色的心。

在现在的环境下,还能看到这样的简单、纯粹的华语电影,真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在看”,留下一个喜欢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