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RC指南:再提识别心跳骤停的两大难点

 快乐分享4 2022-03-11
前段时间,被一篇新闻刷屏了:

“又在深圳,又在同一栋楼,同一台AED四十天内连救两人。”

视频转自第一现场

深圳已经是

“人人学急救,处处AED”

深圳在公众场所安装AED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备受瞩目的深圳民生项目——深圳市急救中心负责承办安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已完成五期共7500台AED配置工作,这些AED已参与现场抢救126次并成功助力救治37人。其中,有16人是2021年由市民用公众场所的AED救治。

AED的使用普及已经提上日程,那么,怎样识别心脏骤停呢?

官方给出了答案:21年3月26日,ERC(欧洲复苏委员会)终于发布了2021版指南,进行了12个主题的发布。

图片如何识别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实际的可操作的定义是,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较早的指南还包括不存在可触及的脉搏作为标准,但事实证明,在紧张的情况下,可靠地检测脉搏对专业人员和普通人来说都是困难的。无反应和呼吸异常在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时也会出现,但作为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使用无反应和无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作为判断心跳骤停的标准确实可能会误判一些没有发生心跳骤停的情况,但是CPR延迟所致的死亡率增加,远远超过对不应心肺复苏而开始心肺复苏的风险。

解读:你看懂了吧,对于没反应的患者,判断呼吸比判断脉搏更重要!因为摸脉搏比判断呼吸困难。

进入今天的主题:识别心跳骤停的两大难点

先看第一个难点:

图片濒死样呼吸:

濒死样呼吸是一种不正常的呼吸,50%的心跳骤停患者会出现濒死样呼吸。濒死样呼吸往往预示患者还有残存的脑功能,且很可能有较好的预后。但濒死样呼吸往往会被误认为患者还有生命体征,对于普通人和调度员来说都是识别心跳骤停的一大难点。濒死样呼吸是识别院外心跳骤停的最大困难。早期识别濒死样喘息是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前提,如果调度员不能识别出患者处于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将大大下降。

再看第二个难点:

图片

抽搐:

心跳骤停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抽搐是识别心跳骤停的另一个重要障碍。抽搐是非常常见的紧急医疗事件,据统计在紧急医疗呼救的电话中,有3-4%都是抽搐发作。这3-4%抽搐中的0.6-2.1%(不到千分之一)是心跳骤停。在一项3502个院外心跳骤停的研究中,有149个患者(4.3%)有抽搐表现。有抽搐表现的患者更年轻;有抽搐表现的患者多数是目击下的心跳骤停;有抽搐表现的患者的初始心律往往是可除颤心律,有抽搐表现的患者出院生存率较高。如同濒死叹息样呼吸,抽搐是普通人和专业人员判断心跳骤停的障碍(调度人员会延迟识别心跳骤停至少60秒)。

图片

抽搐发作后迅速通过没有反应+没有正常呼吸识别出患者是心跳骤停,是防止CPR延迟的关键。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延迟CPR的危害比给没有发生心跳骤停的人实施心肺复苏的危害大得多。抽搐停止后判断患者的反应和呼吸不应该给抽搐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所以下面这样的善意行为使用了错误的急救方法:

从“善意施救,患者4根肋骨&胸椎骨折”看《民法典》184条
急救科普人,公众号:急救科普人从“善意施救,患者4根肋骨&胸椎骨折”看《民法典》184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