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万人打出8.9分,就算被禁了,也是神作!

 新用户7551BmKL 2022-03-11

图片

1968年,欧洲,某温泉小镇。

在群山之间,有一间破旧不堪、濒临倒闭的大饭店。

它曾经优雅华丽、名倾一时,社会名流齐聚于此…

图片
图片
图片

只不过,再高档的装潢,也抵不过岁月,饭店逐渐陷入设施老旧、墙壁斑驳、门可罗雀的境地。

终于成了一群孤独者的临时避难所。

图片
图片

然而,在他们中间,时不时会出现一名身材矮小、穿着得体的花白胡子老人。

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堂一角,观察着来往不多的宾客。

他看上去精明能干,却似乎被一种莫名的哀伤包围,显得格外孤独…

图片

他,就是这间大饭店的老板。

每年来三次,每次住一周左右。

外界传言他富可敌国,在欧洲买了很多城堡和豪宅,但每次来这间饭店,他坚持住在顶楼最后面的角落,一个只有单人床,不附带卫浴的房间,面积比员工电梯还要小…

图片
图片

他似乎在怀念着什么,似乎有很多秘密想要分享,他憋得太久了…

直到,一个作家出现了…

图片

这是赫赫有名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影片讲述了一个世纪前,欧洲著名大饭店里的一段传奇故事:一名饭店经理,因为一幅油画,无辜卷入大家族的财富争夺,甚至影响了战争局势…

图片

由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自编自导,在奥斯卡、柏林等电影节获得了多个奖项及提名。

在豆瓣上,80万名观众为它打出8.9的高分,令它跻身于豆瓣Top250第82位。

图片

韦斯·安德森导演

这是一部足以载入影史的作品。

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它独特的画风。

正如豆瓣热评第一所说:这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游戏,是童话,还是一件艺术品,将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形式感和怀旧的主题完美融合!

图片

影片的影像风格鲜明,令人过目不忘。

比如,极端讲究对称的构图,真·强迫症的福音。

图片

比如,高饱和度、抓人眼球的色彩,随便一帧都能当壁纸。

图片

比如, 镜头运动活泼,多处模仿人眼运动的习惯。

图片

它就像是一盒包装精美的甜点,生动、美妙、幽默,令人暂时忘记现实,放心沉醉…

甚至就连凶杀,都充满了灵性。

图片
图片

然而,这盒甜点的内核,却充满了苦涩、残忍和绝望。

如果你只看到了精致的外观,忽略它悄悄藏起的黑暗,那可能错过了它最精华的部分。

图片

在片尾字幕,导演告诉大家,影片的灵感来源,是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

对,就是那个写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

图片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正是用童话的方式,映射了茨威格动荡的一生…

事实上,电影的主角,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优雅绅士的经理古斯塔夫,在外形上跟茨威格十分相似(三七分的发型 一字胡)

图片

而那个听了故事后,从此旅居南美,并写下故事的作家,似乎也暗合了茨威格的作家身份和写作经历。

图片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或许你很难想象,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态,与今天的我们竟然惊人的相似。

当时的欧洲,战争已经远去,社会日趋稳定,科技日新月异,电灯、电话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

人们不用再挨饿,不少人中年开始发福。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人们开始存钱、理财、买房、收藏古董名画、出门旅游…

他们相信,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任何激烈的暴力行动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国家间的分歧,都会在人们的友善中逐渐化解,整个人类享有最宝贵的财富:和平与安全。

茨威格的父母和祖父母,一辈子风平浪静,活成了教科书里的一行字,他们对人间的真正痛苦及命运多舛,丝毫没有认识。

图片

而茨威格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举止优雅,对人彬彬有礼,还是一枚文艺青年。

中学时代的茨威格和同学,整天忙着写诗,讨论哲学、戏剧,把零用钱都用在看戏、听音乐会和买书上。

他们还追星,不过追的都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巨匠:哲学家尼采、音乐家德彪西、诗人惠特曼、小说家左拉…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从大学开始,茨威格四处游历,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比利时、荷兰、俄国…并广交朋友。

那简直是一不留神就能偶遇大师的时代…

那些教科书里的名人,罗曼·罗兰、里尔克、弗洛伊德、施特劳斯、高尔基…后来都成了茨威格的朋友。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雕塑家罗丹的故事。

图片

雕塑家罗丹

那是一次机缘巧合,已经成名的罗丹,邀请他的粉丝茨威格参观自己的画室。

罗丹在一座刚完成的女人雕像前,停住了脚步。他觉得,作品还不够完美…

于是,他立刻脱去上衣,穿上白色工作服,拿着铲子,开始修饰。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罗丹越来越激动,他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身边的年轻人。

一个小时后,罗丹完成了作品,他径直朝门外走去,准备关门,突然看到茨威格,愣了几秒钟,才想起来,连说“抱歉”。

茨威格后来回忆起这段,依然感到震撼:在这一个小时内,我看到了一切伟大的艺术的永恒的秘密:全神贯注。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旅行的经历也让茨威格有机会接触那些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酒鬼、吸毒者、同性恋者、离经叛道的诗人和艺术家…

年轻的茨威格,品尝着经济繁荣带来的果实,看过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人间,仰望过人类思想能够企及的高度,也见识了人类文明的优雅体面…

图片

但随后,世界的发展急转直下,1914年,一战爆发了。

这一年,茨威格35岁。

他死活想不明白,仗是怎么打起来的。也许是繁荣来得太快了,欧洲各国强大得太急促了,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觉得浑身是劲,忍不住要滥用?

他说: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刹那间把一个我们在其中接受教育、栖身卜居、安全又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空陶罐一样击得粉碎。

图片

彼时,广大群众享受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和平生活,他们根本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认为战争是一种传奇,颇富英雄和浪漫色彩。

年轻人积极报名参战,甚至把这当成是公费旅游。

他们不知道,仗打起来就会拖很久,战争耽误的时间,一生都无法弥补;他们不知道,在战壕里一待就是几个星期,饥渴难耐,全身都是虱子;他们不知道,还没看到敌人,就会被远方的炮弹击得粉碎…

图片

图片

《他们已不会变老》剧照

他们更不知道,战争带来的饥荒、货币贬值、公民自由丧失、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茨威格亲眼目睹,昨天还是最爱和平、心底善良的普通人,今天突然就变成了好战的疯子;

一些知识分子,昧着良心用自己的笔,鼓动战争的狂热和对敌国的仇恨;

图片

还有各国互相制裁,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赶出了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宣布,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宣布,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

他们互相残杀还不够,还要互相辱骂,攻击对方已经死去的伟人…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战就是一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没有正义的一方。

但在当时,在各种鼓吹声中,各国人民都相信,自己这一方完全是正义的。

茨威格是少数清醒的人。

他公开表示,一有机会就同外国的朋友一起重建欧洲的文化。

他发誓,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也绝不贬低别的民族。

图片

《他们已不会变老》剧照

在战争期间,他拒绝服兵役,坚持写反战文章,他想通过艺术的力量,拯救已经被击碎的欧洲文明。

我们知道,茨威格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鲜明反战意识之作,比如《耶利米》《无形的压力》《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然而,这个世界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恢复到战前的和平繁荣。

相反,一战结束后,仅仅过去了20年,二战又爆发了…

不同的是,一战期间,他的文章还能发表,被各国人民看到,1934年希特勒上台,把他的书都禁了。

图片

茨威格被迫抛下财产,开始流亡。

在客居异乡,手头没有一本书,没有朋友的信件,世界各国陷入战争,邮路中断的情况下,他仅凭记忆,开始写自传《昨日的世界》。

他戴着玫瑰色滤镜,回望战前的美好岁月,最终不可避免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图片

《昨日的世界》书籍封面

作者: [奥]茨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