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美的巅峰——《西斯廷圣母》

 新用户8138jRhH 2022-03-11

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

——但丁

1516年的拉斐尔(33岁)……他已感到一切天才作家的淡漠的哀愁。也许这哀愁的时间在他的生涯中只有一次,但又何妨?《西斯廷圣母》已经是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作品之一了。

——傅雷

圣母与圣子的光环若隐若现

1512年左右,尤里乌斯教皇的军队与入侵意大利的法军作战,当时皮亚琴察(意大利北部城市)人支持教皇。

因此,教皇将向拉斐尔订购的一幅圣母像,赠送给皮亚琴察的圣西斯廷教堂​,《西斯廷圣母》故得此名。

爱好收藏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于1754年花天价从圣西斯廷教堂购得这幅《西斯廷圣母》。并将其收藏在自己的世袭领地——德累斯顿的王宫里。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收入囊中的《西斯廷圣母》,被视为拉斐尔人间母亲式圣母与女王式圣母的形象结合,是拉斐尔理想中最完美的圣母像。

拉斐尔,这位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美术家,他比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一种自然情感解决内心的冲突,而很少流露那超人的力量与神迹来推动伟大的灵魂

他的画作艺巧技精,却并不是深沉的基调。

拉斐尔《自画像》

他不曾深入探究人生或信念的神秘性和冲突感,他只要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朋友与情人的忠诚。

拉斐尔一生塑造过多幅圣母像,他的圣母像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的绘画原则,以及完美、恬静的画面秩序,他笔下的圣母像恬静和谐,无人能及,被视为“理想美的巅峰”。

拉斐尔 《手持康乃馨的圣母玛利亚》 1507 英国国家美术馆

与拉斐尔同时代的画家,大多遵循传统的表现手法,认为圣母的面部轮廓应该是优雅而规则的椭圆形,神情庄严且朴素,并散发出年轻纯真的气质。

但在拉斐尔笔下,圣母却更具现实的感染力。

画中圣母抱着圣婴似乎从云端落下,缓步走来,怀中的圣子与她都目视前方。

圣母位于画面中心,体态丰满优美,形象端庄质朴,秀丽文静,她头上的光环若隐若现,没有华丽的服饰,但双眼却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圣母与圣子

​圣母两侧的圣西斯笃和圣芭芭拉,则是画面外虔诚的信众与圣母子的中介。

身穿金色锦袍的教宗西斯笃一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

教宗西斯笃一世

而稍作跪状的圣芭芭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

圣芭芭拉

画面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

纯真的小天使

与拉斐尔早期热衷塑造的静态圣母像不同,在《西斯廷圣母》中,圣母形象转化为一种与观者之间更为直接和动态的交流。

为了使祭坛上的圣母有向人移动的感觉,拉斐尔使其画作平视点有三条(小天使、圣徒、圣母各成一平视点),因此观赏者越向画走近,圣母便越向人走来。

三个平视点

此外,他还放弃一般的远近法,使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模糊,似虚若实,又在金字塔稳定构图中,加上椭圆形的运动旋律。

这种非典型文艺复兴式的构图,表现出圣母不仅只是绝对美的观念,更是可以让人亲近依靠的圣母。

画面中的金字塔和椭圆形构图

以王室收藏为基础的德累斯顿画廊建立之后,《西斯廷圣母》又进入画廊陈列,直到二战期间,战火烧到德累斯顿。

为了防止《西斯廷圣母》毁于轰炸,纳粹德国将其与其他艺术珍品储藏在隧道里,战争末期苏联红军发现了这些珍品,将其带回莫斯科。

战后苏联决定归还从纳粹德国手里取得的名作,此画也被包括在内。《西斯廷圣母》再次回到德国。

以《西斯廷圣母》为图案发售的邮票

就这样,《西斯廷圣母》,带着浓浓的人文精神,跨越海风阵阵的南欧、森林葱郁的中欧、白雪皑皑的东欧,淌过时间洪流,抗住战火侵扰,缓缓走到到我们面前,展示何为“理想美的巅峰”。

关于《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代表作;

是拉斐尔理想中最完美的圣母像;

拉斐尔让西斯廷圣母缓缓向人走来,走向人间;

画中圣母不仅只是绝对美的观念、更是可以让人亲近依靠的圣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