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普通人增肌准则,永不出错

 阳光大路 2022-03-12

文章类型:健身科普文章

训练技巧相关的知识总是被过分复杂化——不同的顶流“专家”都会强调自家的技术。而缺乏分辨能力的新手在不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的时候,贸然接受这些信息会让训练变得花里胡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其实通过一些简单质朴的理念就能取得巨大成果。

文章图片1

为什么专家们总是说得很复杂?

人们可以把各种训练技术翻来覆去变着花样进行输出,原因其实很多。

一方面,这里面有经济利益,毕竟简单直白的真相容易让人失去付费欲望,加点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反而更能让消费者相信“专家”们的实力;

另一方面,可能人家说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没用,但你不是目标受众。比如一个健身新手需要的是做好80%的事,而不是研究最后20%的提升空间。

总之,健身行业为了保证内容输出,即使对大部分信息都有了共识,也需要不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维持争议感和话题度,才能让“专家”的优越感有所体现。

但今天就不继续批判了。对于我们训练者来说,将信息海洋化繁为简,把握住主要矛盾更为重要。以下是三条力量训练的普遍准则:

文章图片2

技巧1:各种形式的渐进负荷

渐进负荷是增肌的关键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总是上更大的重量,衡量“渐进负荷”的方法有很多:

-使用相同的做组次数,增加训练重量;

-使用相同的训练重量,增加做组次数;

-组数、做组次数、重量保持不变,缩短组间休息;

-降低次数同时增加重量,但保持总次数相同。例如上一次训练做了3组8次,总计24次数。那么现在可以做4组6次或者6组4次;

-在训练中穿插高级技术,例如递减组、暂停组;

-在做组过程中强化念动一致;

-切换到更高要求的动作,例如把腿举换成深蹲

-保持重量和次数不变,减慢离心收缩

-保持重量和次数不变,加快向心收缩

你可能无法在每次训练中都取得肉眼可见的进展,但关键是每次都努力尝试达成一点点进步。

此外,一定要明白“少即是多”的理念——学会合理安排减载、休息,或者从训练中剔除“垃圾容量”。

永远记住,要做得更好,而不是做得更多。

文章图片3

技巧2:休息日与训练日天数保持一致

只要你每次训练都很认真,那么一周3练足够。练1休1可能是最佳方式。比如:

周一:训练

周三:训练

周五:训练

周六:较为轻松的辅助性训练

强度最大的训练安排在周一,因为周末的压力比较小,获得了充分的休息。而周五的训练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前四天积累了较多疲劳。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个计划。基本原则是,每周训练3-4次,并安排充分的休息。记住——肌肉是在休息时生长的,将休息日想象成下次训练前的“充电”,一定不能忽视休息的重要性。

文章图片4

技巧3:追求运动表现而不是疲劳度

如果你想变得更大更强,那么就永远不要痴迷力竭,而要关注动作质量的提升。

为了维持长期的进步,你需要避免过份的神经疲劳和局部肌肉疲劳。

原因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CNS)疲劳降低了兴奋性驱动力的强度,使得募集快肌纤维变得更加困难,导致力量、爆发力、速度和敏捷性的下降。

-局部肌肉疲劳和过度的局部炎症(过度训练)使肌肉对兴奋性驱动的反应较差,也会导致运动表现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对协调性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影响训练动作质量,增加受伤风险。

-过度训练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过高。造成肌肉分解、脂肪堆积。

我非常认同查理弗朗西斯的训练理念:如果状态不佳,就不要训练。

现实中有非常多例子:

世界级举重运动员Naomi Sheppard每五天训练一次;Chris Duffin在达成1000磅深蹲时,每7天训练一次;几乎所有老派美国奥举运动员,每周训练不超过三次。

我并不是怂恿你偷懒,但你应该找到一个特定的频率和强度,能让你在大多数训练中保持最佳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