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世纪心理学:探秘新闻媒体让我们感动的秘密

 昵称48087789 2022-03-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的理性主体在休眠

为什么看到一些重大的新闻的时候,我们会被感动?首先我们并没有在亲身经历这个新闻里的事件。这个是很重要的前提。我们能且只能是观众。而不能说我们是新闻里的亲历者。唯有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他者

现在,我们在看新闻。然后我们一下子被感动了。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在我们的认知中,新闻,基本上就是真实的。对于新闻,我们的反思能力是遭到压制的。我们并不能做到很好地进行反思。因为我们的无意识中,已经认定了新闻必然是真实的。哪怕到最后,这个我们觉得是真实的新闻出现了反转,在反转之前,我们依旧认为新闻是真实的。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维度存在,但是这个维度是我们的知觉告诉我们的。一般而言,除非新闻内容特别离谱,否则我们基本不会去进行思考,去分析其真实性。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认为新闻里的事件是真的。我们好像是跟着视频里的观点在进行运动。你不是真的在运动,而是摄影机和画面的切换让你以为你在运动,但是本质上你是静止的。而你感觉到自己的眼睛在透过这层薄薄的电子屏幕,在随着画面的纵深在深入到事件内部。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的话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此时的你就完全没有条件进行思考。所有的背景都是媒体预先设置好的。你的整个思维过程都是不经意间被带着运动的。你认为这是你的想法,你的观念。实际上,这已经被影响了。你仔细观察,你的思考过程很不自然地被记者或者视频的念白影响了。

在看这个新闻视频时。我们的理性主体是一种休眠的状态。我们在这个和我们毫无直接联系的事件之间,是隔着一个物理性质的屏幕的。但是,我们却无视了这个屏幕。之前有人说我是精神分裂病人(笑)。如果一个人在看电视时,随时都提醒自己,电视只是一个屏幕,那么这个人估计真的有问题。实际上,我们的的确确“忘记”了屏幕本质是一块物理实在的事实,我们所有的主观努力,都在把我们的心理实在和视屏里面的本不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空间的内容进行链接。

我们在看屏幕吗?不是的,我们在看屏幕上的声电信号吗?也不是。我们在看一组又一组排列好的画面和声音吗?也不是。我们在看的,是一个假装它是实在存在,实际上只是一种在我们主观体验中整合起来的世界的画像。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现实空间,而是对我们现实的时空的一种投射,或者说映射。我们把它知觉为是我们同一时空下的当下,而其实,哪怕是新闻直播,当它们通过光纤进入到我们眼中时,时间已经发生了错位。这里有点复杂了,因为我们在看视频时,很少会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个屏幕里的东西理解为现实的。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在观看新闻视频时,我们的思维过程是随着一个既定的预设背景在运动的,也知道了新闻中的内容是主观体验上的客观世界的投射,并且具有时空的不同步特性。那么我们可以来试着看一下我们是怎么在这个过程中被感动的。

这种感动是被动的行为

首先这种感动不是自发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思维活动在观看这个新闻的时候,它是非自主的。主体隐匿于媒介之内。此时你的自我和没有看视频时的自我是不同的。这种自我是一种失去了自主性而不自知的受约束的状态。我的思维并不是我去组织起思维过程的。而是媒体结构化的逻辑框架和情感的双重约束之下的一种被动性质的行动。如果说感动是一种思维运动过程中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知道了这种感动其实是一种我们自认为是我们自主自发行为,实则却只是被多重干预之下的思维的被动行为。

那么,这种被动行为何以可以被触发?因为感动这种主观体验,是难以表述,难以澄清的情感体验。而且,基本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经历。而感动的这个过程,必然是我们发挥自主性去实现的行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动到落泪。可是,有的人哭完后,却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跟着哭了起来。

这就使得我们的论述成为一种可能。因为这部分人尽管被感动了,落泪了,却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感动,为什么落泪。追问下去,或许也只能得到一个似是似非的答案:触景生情。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所谓的触景生情,其实是虚假的一种自我陶醉。因为,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被主观体验到的客观现象的投射之上的。它是一种不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它是在它的本体出现之后出现的一种经由主观意志加工之后的现象。而我们的感受是在对此进行的,而这个过程我们知觉为是我们对那个新闻事件本身所知觉的。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冰冷的屏幕。

新闻事件,被假定为真实存在,通过屏幕而呈现出来。不同于电影或其他影视作品,新闻事件是力争客观准确简洁利落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大多数是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记者和念白的引导,也是以一种牵线搭桥的形式,而非是煽动性的。我们是被事件本身引导而激发了感动这种情绪的。这里可排除掉记者对我们的感动的情绪刻意诱导。而这也是我特意选择新闻事件来进行分析的原因。

所以这种感动,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在非情绪性渲染之下的做出的一种判断之后的结果。我们的主体性是在对我们主观体验到的事件本体进行理解之后的产物。在这里,我们是越过屏幕的。举个例子,当你正感动至深之时,去觉察这一切不过是电视屏幕里的一段音画时,这种感动感会瞬间混乱,因为感动的对象模糊了。你所要投注的对象从一个处于真实维度的事件瞬间降维成一种经过投射后的现象,这个时候,感动就阻滞了。因为对着一个屏幕哭得稀里哗啦,似乎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这种感动其实是一种自我陶醉

在这个感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是思维形式上的非自主过程。其次,我们所感动的并非物质意义上的荧幕乃至电视电脑本身,而是尤其作为载体投射而出的事件本体。虽然事件并非是原初的真实,而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经过了意志加工之后对过去时间的再现,但是我们的思维将会自动无视这些条件。我们第一时间会将其知觉为当下。我们主观上对事件的判断,以一种返回到我们主体性所存在的基质本身的方式对我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回溯。我们构建了一个真实维度,并且把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视为同步于该真实维度之中。我们的感动,其本质是一种虚假的对真实维度中的认同,以及对自我认同该过程的充分肯定。我们并不是因为新闻事件而感动,而是我们借助该新闻事件来创造了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而因为无法言说这种体验,我们将其视为是一种崇高的,拥有道德性的体验,也就是感动。我们把感动的对象和真实维度中的新闻事件中我们所注意的对象进行重叠,从而激发出一种被感动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引起我们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即无意识主体进行联想和匹配,于是触景生情就此产生。而当思维经过了再创造之后,我们所感动,或者说所被创伤性再建构的回溯性事件,取代了原本新闻事件所处的位置,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此时,我们以为我们感动的是事件,实际上我们感动的是我们自己的联想内容。所以,这种感动其实是一种自我陶醉。

——2021.12.12《21世纪心理学:新闻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