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延安(2)·延长石油源远流长,明清时期的延安府与肤施十景

 文超公馆 2022-03-12

沈括与延安,一位科学家身份的延州知州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成为陕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宋神宗,他任用王安石为相,希望以延州为根据地,对西夏采取战略主动,一雪前朝之耻。此后的几十年间,宋夏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双方虽各有胜负,但主动权逐渐掌握在了宋朝手中。

文章图片1

嘉岭山摩崖石刻,相传为北宋范仲淹题写。

沈括在后世多以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教科书上,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宋史上对沈括的评价是:“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可见当时沈括这方面才能已经被朝野共识。沈括一到延州,就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周边的几座城池。他在考察了丰林旧城后写道:“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坚密如石,劚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今边城虽厚,而马面极短且疏,若敌人可到城下,则城虽厚,终为危道。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梦溪笔谈·官政》)考察了延州府城之后他写道:“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梦溪笔谈·杂志》)同样是延州知州,范仲淹对于这里的描写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相比之下,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来沈括把他对边地城池的考察归纳总结,编纂为《修城法式条约》。

文章图片2

沈括塑像。

在延州担任知州期间,沈括将朝廷赏给他的“别赐”钱买酒,召集边民百姓开展骑马射箭比赛,并亲自给优胜者敬酒祝贺,边境百姓群情踊跃。活动持续了一年多,沈括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士,充实到边防部队,延州军队的声威远超其他州府。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招兵买马,攻打鄜延。沈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副总管曲珍率军两万进军东川,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吸引西夏前去兵力布防,趁机攻下金汤,西夏人回来援救时,又攻下了葭芦。

文章图片3

延安旧州东关城墙遗迹。

延安的石油与竹笋化石

在延州的时候,沈括除了考察地理、整备城防、指挥打仗之外,还记录了很多别人很少关注的东西,比如发现了化石。“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梦溪笔谈·异事异疾》)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迹这一点,沈括已经非常了解,他曾根据太行山上的蚌壳化石推算出古代海岸线位置,进而指出华北是由西北高原流失的泥沙冲积而成。北宋时期的延州,已经是半干旱的高寒之地,但沈括通过出土的竹笋化石,怀疑这里曾经有过温暖潮湿的气候。

文章图片4

延安附近出土的狼鳍鱼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气候湿润,林木茂盛。

沈括另一篇更著名的记录,则谈到他在延州发现了石油。“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裛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 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文章图片5

延一井位于位于延长县城西门桥,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一口采油井,建于清末。

石油本是天然形成的,早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开始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中国也是最早应用石油的国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沈括是根据汉书的记载专门去考察的,他准确记录了脂水的四个特性,液体、可燃、黑色、生于岩石之中,继而命名为石油,从此沿用至今。当日石油在延州已经在广泛使用,人们把它放在瓦罐里点燃进行照明或取暖,但缺点是烟太大了,沈括将这些烟灰做成墨,起名“延川石液”。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可以逐步取代木柴,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一点确有先见之明。

文章图片6

清代延安府城图。

只可惜当时没有内燃机这个与石油配套的设备,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应用都局限在照明、取暖、防腐、医疗、建筑这些领域。不过陕北一带的石油早已广为人知,这里植被稀疏,气候寒冷,石油成为木柴的替代品。到了元代,官方在延长县南迎河打了一口石油井,不久又在延川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打了一口,打出的石油除了给百姓作燃料外,还兼治牲畜皮肤病。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开办延长石油官局,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现代意义上的油井。1935年,红军解放延长地区,改为延长石油厂,现在延长石油集团已经是延安的支柱产业,陕北也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文章图片7

延长石油厂旧址。

明清时期的延安府

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朝廷升鄜延路为延安府,治肤施。北宋灭亡后,金沿袭宋制。金代在延安府城北关建立了府学和文庙,大定九年(1169年)在南关嘉岭山上建立岭山寺。元代改为延安路,下辖鄜州、葭州、绥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延安府,下辖三州十六县,分别为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青涧,鄜州下辖洛川、中部、宜君、绥德州下辖米脂,葭州下辖吴堡、神木、府谷,这是延安管辖地域最广阔的时期。

文章图片8

清雍正十三年以后的延安府辖地。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使到中部县(今黄陵县)祭祀黄帝陵。之后武宗、世宗、神宗、熹宗皆遣专使祭祀,宣读祭文,立记事碑,碑现仍存庙中。明代前期,朝廷大量往陕北移民,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垦殖,规定“归垦者所有,永为己业,免徭役三年。”在这项政策下,延安人口数量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据嘉靖年间《陕西通志》记载,延安府有户籍: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户,人口:五十九万一千七百二十,其中肤施县,也就是今天的宝塔区有户三千三百一十,人口:三万五千五百八十四人。明代的户籍制度已相当完善,每家发给统一的户帖,上面记录家庭成员的信息、田亩数及纳税额,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有些家庭为了逃税会瞒报人数,所以当时延安的人口还要更多一些。

文章图片9

七十年代的延安城。

在城市建设方面,延河谷地内的五座城都进行了翻修,肤施县学、文庙和城隍庙建在东关城,社学建在南关城,延安府治、延安卫、城隍庙、肤施县治都建在府城鼓楼街附近。明代初年在府城东门外建有一座木制的永济桥,横跨延河两岸,后来被大水冲没,崇祯年间,延安府计划修建一座石桥,动工不久明朝就灭亡了。明代的延安府虽地处北方边境,但北面有榆林镇、西面有宁夏镇(今银川),都有重兵布防,属于战略缓冲地带,不像北宋时位于阵地前沿,有点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威胁基本解除,陕北地区长期和平,只是到了后期李自成起兵才重启兵戈。

文章图片10

清凉山八景之一,水照延安。

清中期以后,榆林撤卫设府,延安区划调整为一府十县。清代康熙年间的《延安府志》记录了府城的四种特产:蕨菜、樱桃、益母草和石油,石油的注解是,自石中流出,可以燃灯疗疮,石油泉位于城南二十五里,还成为了一处打卡景点。当地文人将府城内外的山水归纳为十景,这是每本县志里都必不可少的一项,相当于现在每个城市的旅游指南。分别起名曲磴凌霄,幽崖滴翠,寒泉漾月,古塔屯云,危栏凭旭,邃洞藏秋,穹阁观澜,晚山开霁,空中楼阁,海上蓬壶。这些景致有一些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比如古塔屯云就是宝塔山,曲磴凌霄就是清凉山,邃洞藏秋就是万佛洞,寒泉漾月是印月亭。

文章图片11

清代康熙年间延安三城图。

清代县志上对延安地区民风也有描述,称为“四美一病”,四美即:结姻不论财,交友多重义,思先时尽哀,好善勤施舍。一病曰惰,流水可以灌田而惰于疏浚,闲田可以树木而惰于栽植,女惰蚕织,男惰经营,而常忧衣食之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