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质科普之五:沈括

 土木君哥 2022-06-24 发布于河北
在中国漫长而早熟的古代,有一位宋代的学者沈括,博学而多才,对天文历法、音律、医药、地理都有挺深刻的研究。
沈括(1031—1095 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 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 后因边事获罪被贬。
1088 年沈括定居于京口(镇江)的梦溪园内。1095 年病故于此园,终年65岁。沈括自言: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 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 《笔谈》。

历经职场的磨砺,看出来沈括有点灰心,所以不敢谈论政事,纵论时人的短长,所以就记录一些“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这种笔记体,和阅微草堂笔记很相似,但并不是什么神仙鬼怪的事,而是作者实地考察过的东西,自己思考过的事情。所以挺适合有点文艺爱好的工程师的胃口,读之可以下酒~

  • 对地层的演变的推断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 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沈括曾经多次出使辽国,路过太行山。看到岩层中的砾岩,就推断出历史上沧海桑田的演变。这种直觉,是一个严谨学者的灵动之处。现实中的经验,扩展到地质的历史之中,也是符合现在的主流思路的。
  • 对石油的记载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沈括断言石油日后必然“大行于世”,现在果然是这样。当时很难利用,只能用来烧火,烟尘太大,不过用此烟为墨,比松烟墨还好使!
沈括还特意写了一首幽默的《延州诗》云:

二郎山下雪纷纷,

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 

石烟多似洛阳尘。

  • 指南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 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 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沈括已经发现指南针的指向并非正南,而是稍微偏东。为啥指南或者指北,当时确实是难以理解的。
  • 地震

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何谓。

地震的记载,我国的史书是最详细的,沈括也记载了一例。地震时松动的山石脱落,坠入海中,现在用地震的理论和边坡理论很容易理解,当时能观察这么仔细,也是难得了。
  • 契丹跳兔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疾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 亦日“蛩蛩巨驴”也。

从沈括的描述看,好像类似于跳鼠的动物。

  • 巧妙筑堤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刍癗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候干,则以水车畎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宋代时苏州到昆山都是沼泽水路,来往不变,但又没地方取土。当地人就种了四行“蘧刍癗”,等洪水时,中间就淤积了泥土,待水退却,就挖掉中央的土填充到两侧,这样渠和堤都有了,多么巧妙!
  • 雁荡山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 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 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 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沈括还比较了温州雁荡山和陕西黄土坡的异同,石山和土山的差别成因不同。
  •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
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
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治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垣山,乃由土门路。至今有行宫。

古北岳是大茂山,明清之际,就“迁”到山西去了。



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