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史记》中的尧舜禹禅让谜团

 江明月好 2022-03-12

尧舜禹汤一直是我国历史上贤明君主的杰出代表,是太平盛世的代名词。在儒家经典中,他们是道德的完人,仁君的典范,是儒家尊古的诉求对象。尧舍弃自己的儿子丹朱把帝位传给了舜,舜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商均把帝位传给了禹,禹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启把帝位传给了益。这与后世的传位于子的家天下模式有很大区别,于是尧舜禹成为了禅让制度的代表,而儒家把他们的这种行为归功于个人的高尚道德。如果这些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矛盾的记载

《史记》中记载的尧舜禹是少见的道德完人,遐想一下当时君仁臣忠的和谐场景,我们仍会为每个人的高尚品德折服。所以儒家也极力提倡这样高尚的品德,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人人恪守本位的理想的大同世界。可是《韩非子》中的记载却是另一幅场景: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在韩非子的笔下,尧舜禹汤甚至周武王都变得不那么美好了。韩非子给他们的评价很明确,那就是弑君的乱臣贼子。但他们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在他们的治理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利益。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盛世,只是他们在道德上并不是完人,他们留下美名是因为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利益,而不是他们高尚的品德。

传承

其实无论《史记》和《韩非子》中记载的尧舜禹汤哪一个是历史史实,都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尧舜禹的传承关系与历史上游牧民族的权力传承是十分相似的。原始部落时代进入父系社会后,部落首领就是最有能力的男子担当的,很少出现子承父业的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首领能够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他必然会更倾向于培养与自己血缘较近的亲人。这些人包括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兄弟。所以慢慢地就会过渡到权力传承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最后就直接是子承父业了。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就是帝颛顼;黄帝崩,颛顼为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高辛,高辛就是帝喾;颛顼崩,帝喾为帝。帝喾生放勋,生挚,放勋就是帝尧;帝喾崩,挚为帝,挚废,帝尧立。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帝尧崩,舜为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帝舜崩,禹为帝。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古这些帝王传承不是在父子之间,但也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个传承圈子并不大,与后世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的权力传承差不多。匈奴政权就多次出现了兄终弟及式的权力交接;金国也是同样,皇位在完颜氏家族中交接,父子相传并不稳固;蒙古政权也是一样,并没有贯彻父业子承的原则。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尧舜禹的权力传承只是正常的不稳定的游牧政权权力传承的正常方式。不需要拔高他们的道德水准,也不需要深究他们的传承是否有残酷的真相。

尾声

上古权力传承就像非洲大草原的狮群,狮王老了,就会有年轻的狮子前来挑战。无法应对挑战,就会黯然下台,这是自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力传承开始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之后圈子越来越小,直到父子相传。所以我们对于尧舜禹的权力交接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没有必要深究,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那样的传承方式是当时的最佳传播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