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上)

 先秦子居 2022-03-12

子居


相信任何接触过先秦出土文献的人,都曾注意过一个现象,即一篇没有明确特征可以表明其自身学派归属的出土文献,往往被不同的研究者归属完全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未明学派的出土文献被硬性划归“儒家”,甚至可以由此提出一个定则: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与其对儒家的渲染程度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那些越喜欢将出土文献定性为儒家的研究者,其实际学术水平往往越低。若追究这种现象的原因,盖是因为文科领域主观化倾向严重,少有、甚至完全忽视客观论证的缘故。经常可以看到一篇文科的文章,数万字的文字铺陈却完全不举证或不能成证的情况。有鉴于此,笔者在开始写《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系列时,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客观地界定先秦各文献的思想观念归属。很明显,只有在明确界定了文献的观念归属构成后,才能真正理清学术发展、交流、相互影响的脉络,本文就是对可行客观界定方法的一种探索。

对诸子百家的认知,最被经常提及的盖即属收录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司马谈《论六家旨要》以及《汉书》的《艺文志》部分。《论六家旨要》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别先秦诸子百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类,其对各类并无具体界定,而是描述性的分类。《汉书·艺文志》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于“六艺”部分言:“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于“诸子”部分言:“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名七家,三十六篇。……墨六家,八十六篇。……从横十二家,百七篇。……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农九家,百一十四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于“诗赋”部分言:“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于“兵书”部分言:“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于“术数”部分言:“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于“方技”部分言:“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卷。……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其硬性将文献区分出尊卑高下,拔高《论语》、《孝经》等书而抑兵家的倾向非常明显。并且,《艺文志》中对诸子百家仍没有明晰的界定,而是通过溯源于官职,描述各家分类的主要特征来提供模糊认知。类似于《论六家旨要》和《艺文志》的各家分类认知两千年来一直再没有大的改变,这也就是现代某些“研究者”在出土文献的归属上随意主观论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提供一种客观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验证的先秦诸子百家分合界定的判断标准,以期对这种主观、模糊的认知有所改变。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对先秦文献中究竟如何认知、分类诸子百家的情况作一简单回顾,《尚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孔传:“卿大夫称家。”因此百家基本多是曾为卿大夫的人,先秦时期往往也只有卿大夫级的人才有财力条件宣传自己所秉持的观念并且收弟子来教学,春秋时期“X子”通常是指称卿大夫也证明了这一点。至战国时期,《庄子·则阳》:“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遍于其理?”《韩非子·定法》:“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荀子·成相》:“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荀子·儒效》:“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其所说的“家”明显都是此类。而由卿大夫级的私家转而指称具有某种共同理论观念、行事特征的人,则可见于《孙子兵法·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管子·乘马数》:“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管子·山权数》:“桓公曰:「何谓五官技?」管子曰:「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六家者既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故君无失时,无失筴,万物兴丰,无失利,远占得失,以为末教,诗记人无失辞,行殚道无失义,易守祸福凶吉不相乱,此谓君柄。」”《管子·山至数》:“桓公问管子曰:「特命我曰:『天子三百领,泰啬,而散大夫』,准此而行,如何?」管子曰:「非法家也……轻重之家,复游于其间。……”《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战国策·赵策二·秦攻赵》:“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庄子·杂篇·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以上文献中所列各家,就颇接近《论六家旨要》和《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了。由此可以整理出的先秦文献明确称“家”的分类有:兵家、轻重家、诗家、时家、春秋家、行家、易家、卜家、法家、刑名家、书家、礼家、乐家。由《管子》书中分类可见,“轻重家”应是“法家”的一个分支,或者也可以说法家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政治为主的法治家,第二类是以经济为主的轻重家,第三类是以礼教为主的礼法家。法家的理论核心自然就是“法”,这与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兵家的理论核心是军事类似。本文中,称法家中以政治为主的这类为“政法家”、以经济为主的这类仍称“轻重家”。先秦所说的“诗”,实际上基本皆是“歌”,因此诗、赋、歌、谣在文本上差别不大,都可归属于“诗家”。时家就是历法家,卜家就是以龟卜为业的巫史,而由于目前没有足够的先秦历法、龟卜文献可供分析,故本文暂将时家、卜家皆归于“阴阳家”(也可称“数术家”)。易家当即是以《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和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进行占筮者,《易传》有明显的阴阳家特征,故本文将易家也归入“阴阳家”。春秋家很明显对应的即《春秋》、《竹书纪年》、《左传》、《国语》类的史事文献作者,故本文用更具代表性的“史家”来指称。行家盖出自行人之职,故对应的即后世的纵横家,其共同特征就是学不主一家,而以游说诸侯为行事核心,本文按《汉书·艺文志》称之为“纵横家”。刑名家大致对应《汉书·艺文志》的“名家”,以名实、言辩为主旨,故本文仍称“名家”。“书家”自然是指的以《尚书》等《书》类文献为主、记事多是记前代之事、行文类似于铜器铭文的这一类作者。“礼家”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鲁国与儒家融合的、重视仪式规范和程序的礼仪家,另一个是继承自管仲学派的礼法家,二者从文献内部措辞上较难区分,目前只能通过文献中体现出的礼之外的观念倾向来分辨,故本文中暂将两种礼家都统称为“礼家”。乐家的共同特征是对音乐的重视,文字上的体现应不显著,而儒家历来以礼、乐著称,故本文暂将乐家归入“儒家”而不加区分。至此,即获得本文中使用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几个主要分类,即:书家、诗家、史家、纵横家、政法家、轻重家、兵家、名家、礼家、阴阳家。其中书、诗、史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知识来源,因此当是中原共有文化,并非特属某个诸子派别,此点应无需多论。《论语》、《孝经》皆当归入“儒家”,而非《汉书·艺文志》那样归在“六艺”中,此点也当无需多论。《山海经》这样的地理类文献当列为“地家”,而非如《汉书·艺文志》放在“术数”部分。《汉书·艺文志》中“术数”、“方技”两类此外多无足够文字量的先秦文献可供分析,故本文中皆并入“阴阳家”。《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家”,是语类文献的衍生,故本文中归入“史家”。《汉书·艺文志》中的“杂家”不主一派之说,又没有共同的理论核心和行事特征,因此本文不列“杂家”。《汉书·艺文志》中的“道家”本文则析为两类,一类是流行于齐文化区的,倾向于权谋、阴阳的“齐道家”,另一类是流行于宋文化区的,倾向于保守、养生的“宋道家”。以上所述各家,再加上《汉书·艺文志》中的“墨家”、“农家”,则得到本文使用的全部十六个分类,即:书家、诗家、史家、纵横家、政法家、轻重家、兵家、齐道家、宋道家、墨家、名家、儒家、礼家、阴阳家、农家、地家。

要显示出各分类的自身特征,自然是以筛选出该分类的特征核心词汇为最简便易行,故对于以上十六个分类,笔者选择各分类使用二十个单音词来描述,并且为保证体现各分类的自身特性,各分类所用特征核心词皆完全不同。

“书家”的取词基准为《尚书》,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厥、克、兹、攸、永、宅、皇、训、咸、宁、朕、典、丕、迪、稽、敷、逸、庸、矧、监。

“诗家”的取词基准为《诗三百》,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兮、何、彼、既、载、匪、止、靡、采、岂、胡、福、式、谁、俾、飞、伊、爰、怀、嘉。

“史家”的取词基准为《春秋》,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君、王、侯、伯、叔、年、师、春、夏、秋、冬、会、盟、来、归、奔、侵、围、朝、聘。

“纵横家”的特征是游说诸侯,因此取春秋战国的国名和游说词中常见的两个为核心词,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秦、齐、魏、楚、赵、韩、燕、周、梁、晋、鲁、陈、蔡、吴、越、宋、卫、郑、计、愿。

“政法家”的取词基准为《韩非子》,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法、治、刑、政、安、危、明、令、赏、罚、公、私、官、能、爵、禄、乱、势、诛、奸。

“轻重家”的取词基准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轻、重、管、桓、谷、盐、金、币、食、籍、筴、数、倍、贾、对、通、藏、准、衡、权。

“兵家”主要以和战争有关的单音词为主,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兵、将、敌、军、战、伐、攻、守、胜、败、武、勇、众、寡、车、乘、远、近、力、士。

“齐道家”的取词基准为马王堆所出土旧称《黄帝四书》的各篇文献,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顺、逆、外、内、静、极、度、察、执、节、禁、争、祸、殃、虚、柔、相、从、惑、失。

“宋道家”的取词基准为《老子》,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道、德、无、有、生、物、自、我、身、世、始、终、常、恒、古、老、圣、善、久、弱。

“墨家”以《墨子》中的“十论”诸篇为取词基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墨、家、义、利、兼、爱、尚、贤、事、鬼、禹、汤、富、贵、必、譬、厚、意、贼、暴。

“名家”以《墨子》中的《经篇》、《经说》、《大取》、《小取》论辩各篇为基准,名、实、辩、说、异、类、誖、论、指、责、诽、誉、辞、理、智、虑、俱、请、变、悖。

“儒家”以《论语》为取词基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儒、仁、礼、乐、忠、孝、敬、惠、友、好、养、性、志、色、小、学、忧、怨、由、斯。

“礼家”以《仪礼》为取词基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主、宾、拜、面、升、降、坐、受、奠、位、尸、出、入、俎、与、席、取、洗、设、阶。

“阴阳家”以《易传》为取词基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阴、阳、祭、祀、神、帝、祝、祷、祠、日、月、吉、凶、星、辰、岁、旬、夜、凶、咎。

“农家”以《吕氏春秋》中的《辩土》、《任地》、《尚农》、《审时》四篇为取词基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农、田、耕、种、茎、叶、禾、苗、产、稼、穗、芒、土、肥、米、粟、秕、糠、麻、耨。

“地家”以《山海经》为取词标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为:山、水、江、海、河、泽、流、注、荒、沙、草、木、丘、石、上、下、碧、望、里、状。

判定学派归属的操作方法为,统计各份文献中所有属于特征核心词的字数,将每学派分类的二十个词字数合计,除以该份文献的总字数,得到特征核心词百分比,再乘以100,定为此份文献中各学派的相关度系数(以下简称“书家系数”、“诗家系数”等),即:

学派系数=该学派特征核心词合计字数/此份文献总字数×100

将所有文献按十六个学派分类所得学派系数由高到低排序,并从“1”开始标出次序号,则可以得到各份文献对应的各学派分类次序号(下文简称“书次”、“诗次”等)。因为本文使用了1148份文献,因此各学派次序号即由“1”至“1148”。

不难判断,在任意一份文献中,各学派按每派二十个词所得学派系数值越高,则该文献与彼学派的相关度越大,相应的则各学派分类次序号值越小,而笔者各学派二十个词的选择是否切实有效,可由以下各表看出:


文献序号

文献名

书家系数

书次

14

尚书高宗

10.97560976

1

2

尚书梓材

8.66141732

2

10

尚书立政

8.370702541

3

5

尚书大诰

7.550077044

4

3

尚书酒诰

7.142857144

5

12

尚书无逸

6.960950766

6

73

逸周书武寤

6.944444445

7

11

尚书君奭

6.81818182

8

892

清华三说命下

6.614785992

9

1

尚书文侯

6.603773584

10

6

尚书康诰

6.42701525

11

897

清华五厚父

6.369426751

12

8

尚书多方

6.210392902

13

924

清华十四告满告

6.185567012

14

111

逸周书祭公

6.156405988

15

23

尚书盘庚

6.07950117

16

7

尚书召诰

5.906593406

17

923

清华十四告禽父

5.806451612

18

81

逸周书寤儆

5.69620253

19

114

逸周书皇门

5.038759691

20

28

尚书禹贡

5.004170142

21

876

清华一保训

5

22

880

清华一祭公

4.88215488

23

116

逸周书度邑

4.838709676

24

4

尚书多士

4.736842101

25

9

尚书洛诰

4.70588235

26

879

清华一皇门

4.580152672

27

883

清华一尹诰

4.464285715

28

896

清华五封许

4.368932038

29

25

尚书尧典

4.073150459

30

891

清华三说命中

4.04040404

31

137

诗周颂

3.610108302

32

74

逸周书武穆

3.603603601

33

18

尚书汤誓

3.472222221

34

27

尚书洪范

3.454894434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诗家系数

诗次

1132

楚辞九歌

17.99283154

1

826

上博七有皇

16.87763713

2

1137

九章橘颂

13.15789473

3

152

诗桧风

12.88659794

4

1136

九章怀沙

12.65822785

5

142

诗齐风

12.35955056

6

150

诗魏风

11.76470588

7

1143

楚辞天问

10.73482428

8

153

诗曹风

10.66176471

9

1138

九章涉江

10.52631579

10

1135

九章抽思

10.19230769

11

1145

楚辞九辩

9.730967375

12

159

诗小雅甫田之什

9.591326105

13

1142

楚辞离骚

9.493161704

14

822

上博七李颂

9.302325581

15

1133

九章哀郢

9.216589862

16

154

诗小雅鹿鸣之什

9.184481393

17

1144

楚辞远游

9.066901408

18

1139

九章思美人

8.915662649

19

1140

九章惜诵

8.793103449

20

1141

九章惜往日

8.617234469

21

143

诗王风

8.435582822

22

155

诗小雅南有之什

8.378870672

23

1134

九章悲回风

8.356164383

24

146

诗郑风

7.547169813

25

145

诗鄘风

7.438016529

26

151

诗卫风

7.429963459

27

144

诗邶风

7.366984992

28

160

诗小雅鱼藻之什

7.266721716

29

140

诗召南

7.223796032

30

149

诗陈风

7.205240173

31

156

诗小雅鸿雁之什

7.05882353

32

141

诗唐风

7.037037036

33

139

诗周南

6.825396826

34

157

诗小雅南山之什

6.711111111

35


篇序

篇名

史家

史次

59

春秋隐桓

22.80487805

1

60

春秋庄文

20.78354555

2

61

春秋宣襄

19.03526971

3

62

春秋昭哀

17.84985257

4

808

上博六申公

15.38461538

5

830

上博九成王

12.31527094

6

885

清华二系年

12.06586056

7

406

左氏春秋

11.9774772

8

816

上博七君人

11.81434599

9

807

上博六平王

11.37931035

10

887

清华三良臣

10.37037037

11

815

上博七郑子家

9.051724139

12

798

上博四柬大王

8.848080134

13

842

战纵横书九

8.762886599

14

829

上博九陈公

8.445297505

15

73

逸周书武寤

8.333333334

16

794

上博四昭王

8.205128205

17

844

战纵横书十一

7.973421927

18

902

清华六郑文公

7.948717947

19

1062

吕氏知士

7.636363637

20

128

逸周书太子晋

7.611241218

21

784

上博二昔者

7.258064516

23

65

易传卦象

7.249712314

24

404

左氏周

7.115892791

25

2

尚书梓材

7.086614173

26

852

战纵横书十九

7.023411373

27

1101

战国楚四

6.963470321

28

126

逸周书周月

6.896551724

29

847

战纵横书十四

6.7867036

30

132

逸周书殷祝

6.718346253

31

82

逸周书克殷

6.467661693

32

856

战纵横书二三

6.465517242

33

105

逸周书明堂

6.440677967

34

121

逸周书世俘

6.424242423

35

167

仪礼觐礼

6.398104266

36


文献序号

文献名

纵横系数

纵横次

846

战纵横书十三

25

1

850

战纵横书十七

18.63468635

2

834

战纵横书一

18.25095057

3

844

战纵横书十一

17.94019934

4

836

战纵横书三

17.12962963

5

855

战纵横书二二

16.80672269

6

853

战纵横书二十

16.50485437

7

858

战纵横书二五

15.75931232

8

857

战纵横书二四

15.40130152

9

841

战纵横书八

15.26717557

10

840

战纵横书七

15.15151515

11

1107

战国齐二

14.49380918

12

1122

战国西周

13.81489842

13

61

春秋宣襄

13.34716459

14

856

战纵横书二三

12.5

15

839

战纵横书六

12.30769231

16

1102

战国东周

12.22826087

17

849

战纵横书十六

11.7370892

18

859

战纵横书二六

11.71284635

19

1105

战国韩三

11.61869554

20

60

春秋庄文

11.53770813

21

885

清华二系年

11.4484178

22

62

春秋昭哀

11.36312089

23

845

战纵横书十二

11.28205128

24

837

战纵横书四

10.8

25

1120

战国魏三

10.72850785

26

854

战纵横书二一

10.56034483

27

1103

战国韩一

10.515922

28

59

春秋隐桓

10.48780488

29

1115

战国秦四

10.40133779

30

711

韩非子存韩

10.34482759

31

847

战纵横书十四

10.11080332

32

848

战纵横书十五

10.01757469

33

843

战纵横书十

9.615384615

34

1099

战国楚二

9.526592636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政法系数

法次

482

商君书定分

16.36690648

1

690

韩非子心度

16.3339383

2

355

六韬将威

14.41441442

3

344

六韬赏罚

13.41463415

4

472

商君书修权

12.95180723

5

702

韩非子制分

12.71585557

6

254

管子明法解

12.39951279

7

755

尉缭子将令

12.14953271

8

463

商君书说民

12.13434453

9

692

韩非子饬令

11.61137441

10

293

管子正

11.5755627

11

467

商君书错法

11.37026239

12

466

商君书壹言

11.09375

13

469

商君书立本

10.8490566

14

248

管子任法

10.50493326

15

479

商君书君臣

10.44487428

16

471

商君书靳令

10.27308193

17

511

孙膑杀士

9.782608696

18

239

管子明法

9.638554219

19

720

韩非子定法

9.367088605

20

801

上博五鬼神

9.345794393

21

1011

吕氏当赏

9.183673471

22

726

韩非子难势

9.058487876

23

744

尉缭子束伍令

8.843537416

24

343

六韬举贤

8.808290155

25

578

大戴盛德

8.775654636

26

475

商君书画策

8.664259925

27

760

尉缭子原官

8.627450981

28

706

韩非子有度

8.379888268

29

477

商君书弱民

8.143712573

30

462

商君书去强

8.033826638

31

708

韩非子八经

8.009367677

32

249

管子正世

7.975460126

33

465

商君书开塞

7.794676806

34

481

商君书慎法

7.681755826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轻重系数

轻重次

262

管子山至数

13.23283082

1

258

管子海王

11.86770428

2

261

管子山权数

11.05032823

3

255

管子臣乘马

10.51546392

4

260

管子山国轨

9.562043792

5

256

管子乘马数

9.105691056

6

264

管子揆度

8.914728681

7

263

管子地数

8.873974651

8

265

管子国准

8.521303254

9

266

管子轻重甲

8.218105925

10

267

管子轻重乙

7.401924506

11

259

管子国蓄

7.24137931

12

257

管子事语

7.124681932

13

269

管子轻重戊

6.738683129

14

268

管子轻重丁

6.129597198

15

747

尉缭子重刑令

5.660377358

16

297

管子小问

5.254648342

17

77

逸周书五权

5.063291139

18

478

商君书外内

4.794520547

19

538

小戴间传

4.314329739

20

109

逸周书大匡

4.222648752

21

276

管子霸形

4.188829787

22

462

商君书去强

4.122621564

23

44

司马法严位

4.111600587

24

514

孙膑行篡

3.870967742

25

503

孙膑兵情

3.827751197

26

906

清华六管仲

3.747534517

27

361

六韬五音

3.691275168

28

974

吕氏重言

3.571428571

29

551

小戴冠义

3.50877193

30

426

墨子节用上

3.482587064

31

605

国语齐语

3.416485897

32

550

小戴深衣

3.389830508

33

996

吕氏审为

3.346456693

34

692

韩非子饬令

3.317535546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兵家系数

兵次

379

六韬敌武

17.14285714

1

55

孙武形篇

16.88741722

2

378

六韬敌强

16.10169492

3

366

六韬疾战

15.65217391

4

468

商君书战法

15.35433071

5

356

六韬励军

14.66666667

6

505

孙膑篡卒

14.55399061

7

367

六韬必出

14.5320197

8

515

孙膑延气

14.28571428

9

393

六韬战步

13.70558376

10

103

逸周书武称

13.21428571

11

357

六韬阴符

13.18681318

12

509

孙膑强兵

13.15789474

13

370

六韬动静

12.8113879

14

52

孙武谋攻

12.67942584

15

381

六韬泽兵

12.5

16

389

六韬武车

12.34567901

17

58

孙武作战

11.91860465

18

377

六韬突战

11.74603174

19

384

六韬分合

11.45038168

20

750

尉缭子兵令上

11.3372093

21

391

六韬战车

11.2

22

386

六韬练士

11.15384615

23

372

六韬绝道

11.02040816

24

388

六韬均兵

10.70615034

25

387

六韬教战

10.45751634

26

56

孙武虚实

10.29900332

27

380

六韬山兵

10.26785714

28

502

孙膑八阵

10.14492754

29

753

尉缭子攻权

10.04366813

30

354

六韬立将

9.921671018

31

362

六韬兵征

9.866666668

32

45

司马法用众

9.811320757

33

511

孙膑杀士

9.782608696

34

1057

吕氏决胜

9.73084886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齐道系数

齐道次

191

黄帝四度

10.42857143

1

201

黄帝姓争

10.3125

2

76

逸周书小开武

9.747292419

3

188

黄帝国次

9.59752322

4

192

黄帝论

8.432147564

5

202

黄帝雌雄

8.013937282

6

195

黄帝名理

7.489878543

7

205

黄帝三禁

7.382550336

8

209

黄帝顺道

7.307692309

9

213

鬼谷子捭阖

7.122905024

10

197

黄帝观

6.763285026

11

211

黄帝称

6.71355499

12

832

上博九灵王

6.666666666

13

292

管子势

6.4453125

14

745

尉缭子伍制令

6.372549019

15

898

清华五命训

6.119402985

16

194

黄帝论约

6.060606061

17

113

逸周书命训

5.988023952

18

187

黄帝道法

5.783582089

19

769

郭店太一

5.681818181

20

337

六韬大礼

5.527638193

21

212

黄帝道原

5.518763799

22

193

黄帝亡论

5.242718448

23

27

尚书洪范

5.08637236

24

203

黄帝兵容

4.891304349

25

597

大戴天圆

4.745762709

26

702

韩非子制分

4.552590267

27

340

六韬守土

4.385964911

28

1062

吕氏知士

4.363636364

29

198

黄帝五正

4.361370717

30

911

清华八邦位

4.337349397

31

689

荀子子道

4.307116104

32

210

黄帝名形

4.301075268

33

200

黄帝正乱

4.282655247

34

981

吕氏为欲

4.208998549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宋道系数

宋道次

776

郭店语丛二

21.2034384

1

789

上博三恒先

19.21568627

2

873

公孙指物

17.47211896

3

887

清华三良臣

17.40740741

4

775

郭店语丛一

16.8275862

5

210

黄帝名形

16.12903226

6

102

逸周书铨法

13.33333333

7

187

黄帝道法

13.24626866

8

125

逸周书常训

12.77641278

9

311

老子郭店乙

12.75626424

10

19

尚书费誓

12.63736264

11

341

六韬守国

12.56038647

12

691

韩非子观行

12.53731343

13

194

黄帝论约

12.45791246

14

1049

吕氏音律

12.41685144

15

307

老子今本道篇

12.402746

16

199

黄帝果童

12.03319502

17

306

老子今本德篇

11.93559678

18

38

山海经始为

11.91222571

19

1047

吕氏明理

11.55698234

20

206

黄帝本伐

11.29943503

21

640

庄子缮性

10.95461659

22

20

尚书秦誓

10.88709677

23

646

庄子知北游

10.58644326

24

309

老子马王堆乙

10.42428676

25

308

老子马王堆甲

10.40899042

26

39

山海经大荒四

10.22538553

27

67

易传序卦

10.17699115

28

37

山海经海内经

10.04784689

29

861

马帛德圣

9.999999999

30

203

黄帝兵容

9.782608696

31

490

鹖冠子能天

9.773539929

32

777

郭店语丛三

9.670781893

33

293

管子正

9.64630225

34

310

老子郭店甲

9.610154122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墨家系数

墨次

414

墨子兼爱上

11.96581197

1

408

墨子尚贤上

9.390243903

2

423

墨子天志上

9.176300579

3

63

易经卦辞

8.921438083

4

415

墨子兼爱中

8.841463414

5

450

墨子法仪

8.695652171

6

445

墨子大取

8.661417324

7

478

商君书外内

8.447488585

8

424

墨子天志中

8.150064684

9

350

六韬三疑

7.964601769

10

413

墨子尚同下

7.953340402

11

250

管子治国

7.68292683

12

801

上博五鬼神

7.476635517

13

410

墨子尚贤下

7.44400527

14

206

黄帝本伐

7.344632767

15

416

墨子兼爱下

7.077374405

16

469

商君书立本

7.075471698

17

409

墨子尚贤中

6.971770747

18

207

黄帝前道

6.93069307

19

417

墨子非攻上

6.823529413

20

1080

尸子广泽

6.785714285

21

928

吕氏不二

6.707317074

22

815

上博七郑子家

6.465517242

23

454

墨子耕柱

6.317267196

24

425

墨子天志下

6.141868511

25

347

六韬文伐

5.995717346

26

1086

尸子恕

5.988023951

27

455

墨子贵义

5.978898006

28

420

墨子非命上

5.949966192

29

253

管子版法解

5.826086956

30

282

管子制分

5.778894472

31

430

墨子节葬下

5.777616279

32

843

战纵横书十

5.769230769

33

1088

尸子治天下

5.736137667

34

462

商君书去强

5.708245243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名家系数

名次

873

公孙指物

18.58736059

1

443

墨子经篇

9.870317006

2

686

荀子正名

6.381486676

3

890

清华三说命上

6.12244898

4

343

六韬举贤

5.699481865

5

724

韩非子说难

5.418719209

6

301

管子九守

5.208333334

7

444

墨子经说

4.843568943

8

386

六韬练士

4.615384615

9

445

墨子大取

4.555680541

10

714

韩非子难言

4.429301533

11

531

小戴投壶

4.347826087

12

1087

尸子四仪

4.255319148

13

218

鬼谷子符言

4.199475067

14

223

鬼谷子权篇

4.159445408

15

194

黄帝论约

4.040404041

16

448

墨子修身

4.033970275

17

351

六韬王翼

3.983228511

18

174

仪礼士相

3.956478734

19

192

黄帝论

3.820816864

20

716

韩非子问辩

3.759398494

21

703

韩非子南面

3.751465416

22

216

鬼谷子反应

3.716814157

23

931

吕氏审分

3.659976387

24

195

黄帝名理

3.643724697

25

213

鬼谷子捭阖

3.631284914

26

217

鬼谷子飞箝

3.614457831

27

1010

吕氏不苟

3.58208955

28

965

吕氏正名

3.516819573

29

708

韩非子八经

3.372365335

30

872

公孙迹府

3.363636365

31

967

吕氏不屈

3.236607143

32

87

逸周书伊尹

3.196347033

33

494

鹖冠子泰录

3.171007927

34

1039

吕氏劝学

3.157894735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儒家系数

儒次

776

郭店语丛二

9.169054443

1

592

大戴曾子大孝

8.199121522

2

316

论语里仁

8.183632731

3

775

郭店语丛一

7.862068962

4

595

大戴曾子立孝

7.692307693

5

947

吕氏孝行

7.692307691

6

325

论语学而

7.505070995

7

596

大戴曾子事父母

7.479224375

8

587

大戴小辨

7.377049181

9

591

大戴曾子本孝

7.264957265

10

777

郭店语丛三

7.201646091

11

772

郭店性自命出

6.64977834

12

124

逸周书度训

6.564551422

13

773

郭店忠信之道

6.538461539

14

524

小戴学记

6.530612243

15

551

小戴冠义

6.432748538

16

779

上博一性情

6.354748601

17

783

上博二民之父母

6.278026906

18

529

小戴乐记

6.258373207

19

320

论语为政

6.217616581

20

689

荀子子道

6.17977528

21

107

逸周书本典

6.145251398

22

315

论语季氏

6.084959818

23

519

小戴仲尼

6.007393716

24

453

墨子三辩

5.919003116

25

680

荀子性恶

5.918901246

26

521

小戴儒行

5.8485139

27

1046

吕氏适音

5.75815739

28

640

庄子缮性

5.633802819

29

327

论语阳货

5.495583906

30

329

论语雍也

5.392156863

31

813

上博六季桓子

5.380333952

32

549

小戴经解

5.379310343

33

1043

吕氏侈乐

5.345211581

34

102

逸周书铨法

5.333333333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礼家系数

礼次

178

仪礼乡饮酒

30.56078284

1

180

仪礼有司彻

26.28642281

2

179

仪礼燕礼

23.25223283

3

176

仪礼特牲

21.87134503

4

177

仪礼乡射

19.81173702

5

165

仪礼公食

18.41505131

6

170

仪礼少牢

18.09651474

7

175

仪礼士虞

18.02492809

8

164

仪礼大射

17.51265365

9

173

仪礼士丧

14.95739054

10

530

小戴奔丧

14.54033771

11

172

仪礼士昏

14.34714621

12

166

仪礼既夕

14.25168718

13

171

仪礼士冠

13.34723671

14

168

仪礼聘礼

13.27014218

15

167

仪礼觐礼

11.61137441

16

40

山海经附水经

11.36842105

17

599

大戴迁庙

10.71428572

18

571

大戴公符

9.523809525

19

174

仪礼士相

9.198813057

20

556

小戴乡饮酒

8.656447252

21

105

逸周书明堂

7.796610169

22

531

小戴投壶

7.561436675

23

67

易传序卦

7.522123894

24

554

小戴燕义

7.002188182

25

532

小戴丧大记

6.442992874

26

846

战纵横书十三

6.081081081

27

580

大戴投壶

5.745554036

28

21

尚书顾命

5.6

29

600

大戴衅庙

5.517241379

30

436

墨子备突

5.494505495

31

864

马王堆帛书伊尹

5.480427046

32

351

六韬王翼

5.450733754

33

1000

吕氏无义

5.23255814

34

305

管子弟子职

5.100463677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农家系数

农次

1024

吕氏审时

12.73666093

1

1021

吕氏辩土

7.818181818

2

1022

吕氏任地

7.261410789

3

569

大戴帝系

6.361829026

4

304

管子地员

5.710431655

5

460

商君书垦令

5.59732665

6

250

管子治国

5.48780488

7

1023

吕氏上农

5.087440383

8

809

上博六庄王

3.370786517

9

894

清华三祝辞

3.225806452

10

478

商君书外内

2.968036529

11

538

小戴间传

2.773497689

12

363

六韬农器

2.602230484

13

461

商君书农战

2.592592592

14

130

逸周书作洛

2.455357143

15

28

尚书禹贡

2.3352794

16

887

清华三良臣

2.222222221

17

764

尉缭子治本

2.178217822

18

205

黄帝三禁

2.013422819

19

260

管子山国轨

1.897810219

20

38

山海始为经

1.880877743

21

112

逸周书文传

1.830282862

22

1086

尸子恕

1.796407185

23

150

诗魏风

1.782531193

24

504

孙膑陈忌

1.782178218

25

159

诗小雅甫田

1.668056714

26

244

管子八观

1.647058825

27

962

吕氏乐成

1.632208923

28

80

逸周书允文

1.595744682

29

462

商君书去强

1.585623678

30

188

黄帝国次

1.547987616

31

85

逸周书小明武

1.546391753

32

574

大戴明堂

1.530612245

33

257

管子事语

1.526717557

34

585

大戴夏小正

1.505376344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阴阳系数

阴阳次

134

逸周书时训解

15.03006013

1

926

清华十四时

9.903640258

2

126

逸周书周月

8.777429468

3

64

易经爻辞

8.64849018

4

93

逸周书时训篇

8.432630613

5

542

小戴祭法

7.612456745

6

59

春秋隐桓

7.073170732

7

788

上博三周易

6.873032528

8

63

易经卦辞

6.39147803

9

38

山海经始为

5.956112853

10

25

尚书尧典

5.901911888

11

895

清华四筮法

5.704971479

12

147

诗豳风

5.614035089

13

365

六韬三阵

5.555555556

14

62

春秋昭哀

5.466092084

15

599

大戴迁庙

5.357142858

16

927

吕氏十二月

5.323267519

17

1049

吕氏音律

5.32150776

18

213

鬼谷子捭阖

5.307262569

19

597

大戴天圆

5.254237286

20

585

大戴夏小正

5.161290322

21

60

春秋庄文

5.15181195

22

563

小戴月令

5.131734176

23

101

逸周书武儆

4.76190476

24

76

逸周书小开武

4.693140792

25

828

上博九卜书

4.59770115

26

882

清华一耆夜

4.545454546

27

769

郭店太一

4.545454544

28

202

黄帝雌雄

4.529616724

29

758

尉缭子天官

4.489795918

30

290

管子四时

4.451266311

31

175

仪礼士虞

4.410354747

32

183

周礼春官

4.368879804

33

68

易传爻象

4.365846921

34

588

大戴易本命

4.049844238

35


文献序号

文献名

地理系数

地理次

40

山海经附水经

20

1

33

山海经东山经

19.48790896

2

32

山海经北山经

18.39053254

3

348

六韬顺启

17.24137931

4

30

山海经南山经

16.02564103

5

34

山海经中山经

15.83293442

6

31

山海经西山经

14.35064935

7

28

尚书禹贡

11.75979983

8

37

山海经海内经

11.00478469

9

65

易传卦象

10.01150748

10

36

山海经海内四

8.618421053

11

296

管子封禅

8.5106383

12

380

六韬山兵

8.482142855

13

39

山海经大荒四

8.469750888

14

506

孙膑地葆

8.040201006

15

99

逸周书职方

7.012195122

16

304

管子地员

6.699640288

17

263

管子地数

6.33855332

18

85

逸周书小明武

6.185567011

19

389

六韬武车

6.172839505

20

435

墨子备水

6.164383562

21

941

吕氏有始

5.863708399

22

375

六韬垒虚

5.806451613

23

303

管子度地

5.723204993

24

694

韩非子大体

5.555555553

25

436

墨子备突

5.494505495

26

105

逸周书明堂

5.423728813

27

854

战纵横书二一

5.387931034

28

785

上博二鲁邦

5.263157896

29

873

公孙指物

5.204460967

30

943

吕氏本味

5.005005002

31

368

六韬军略

4.918032788

32

411

墨子尚同上

4.918032787

33

390

六韬武骑

4.819277108

34

1018

吕氏慎小

4.805491992

35


由以上各表可见,每个表中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各分类最典型的文献,故而各分类用二十个核心词即可基本明确标出各份文献与学派分类的相关度,在此基础上,将每份文献对应的各学派分类次序号提取合并在一个表内,即可清晰看出该份文献基本的分类归属,本文使用了1148份文献,设了16个分类,故理论上的各分类的次序号差值当是71.75,取整数71即可视为各分类理论上的次序号距离。每份文献分类表中学派分类次序号最小的,代表该份文献的主要观念类别,与最小次序号值差在71之内的,则可定为该份文献的二级观念类别。基本上,该份文献的主要观念和二级观念类别即可清晰界定出该文献的分类归属。考虑到操作统计是抽取了二十个特征核心词进行的,因此反映的是统计性结果,故若某份文献主要观念的学派分类次序号值与二级观念的学派分类次序号值差在10以内,本文将判定为两种观念在该份文献中构成的影响基本不相上下,也即该文献是近乎均等影响的两种观念融合形成的。下面即是按先秦传世文献书籍与出土文献出土地来分别讨论先秦文献的学派分类归属。


《尚书》

snap633

由上表可见,以《文侯之命》为例,对应各学派分类次序中,“书次”值10最小,其次是“地次”值122,从10至122,其差值已经大于71,因此《文侯之命》与“书家”最为相关,而“地家”等各分类与《文侯之命》的相关性非常远,故可判定《文侯之命》是书类文献。《尚书》中有17篇其主要观念是皆属“书家”,因此可以参照《文侯之命》很直接地将其界定为狭义标准下的书类文献。在二级观念中,《尚书》有8篇包括“书家”,因此可以将这8篇列为广义标准下的书类文献。只要再加入一条“该文献是否与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相似”,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所有可见先秦文献是否属于书类文献了。笔者在《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虚词篇》[1]中曾提到:“盖周既东迁,在春秋初期,周王室不止是意图在政治军事上恢复其主导地位,而且也在文化影响领域做着同样的尝试,此即《周书》各篇所以成文传播之故。然于各国而言,周既东迁以后,人人皆弱视之。对于诸侯国而言,周的天命已失,各国皆在以此为契机探寻自身的天命取向。自然,虽于政治上仍时有依借,但文化上则倾向于摆脱周文化的阴影而寻求本地及原有文化的发展。”《尚书》中各篇,若按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系列文章的分析,正显示出成文时间越晚的文章,则其观念复杂性越高的情况,首先与《书》类文献伴生的是史类、诗类文献观念,然后农家观念与宋文化区的道家观念也明显影响到了《书》类文献的成文,随着道家观念的流行,阴阳家观念也被逐渐带入《书》类文献的写作中,这就是表中体现的情况。


《穆天子传》、《山海经》

snap634


上表中,《始为经》指的是《山海经·大荒北经》后自“炎帝之孙伯陵”起至《山海经》结尾的部分。《附水经》指的是《山海经·海内东经》后自“岷三江”起至《海内东经》结束的“秦水经”部分。由表中内容可见,《穆天子传》与《山海经》的《山经》部分都是非常标准的地理类文献,故可据此简明地归为“地家”类。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虚词篇》已提到:“《穆天子传》无疑是周晋文化特征的,这一点无须多论。《山经》则要分为四方山经部分和中山经部分(二者在叙述上明显有异,故不难分别),而其中则以四方《山经》为早,《中山经》次之。四方《山经》的部分,以《北山经》最详,《西山经》次之,所以可以知道,四方《山经》同样是属于周晋文化。……《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主体上都是基于周晋文化的,而这与历史上晋文公之后的晋国霸业时段也正相吻合。”也即《穆天子传》和《山经》的主要内容都是基本上成文于春秋后期和春秋末期的,而《南次三经》“丹穴之山”的“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则又说明《山经》肯定有战国时期补入、改写的内容,《穆天子传》中“天子之马走千里,胜人猛兽。天子之狗走百里,执虎豹。”等明显的补说内容说明《穆天子传》也有与《山经》类似的战国时期补写情况。这种补写不难让人联想到《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的存在,表中《大荒四经》、《海内经》、《始为经》的观念除地学观念外还糅合了阴阳家、农家、名家和宋文化区的道家观念特征,当也表明这些部分是成文时间较晚的。


《诗三百》

snap635

由上表可见,《诗经》中符合狭义诗家类的占绝大多数,且所有《风》、《雅》、《颂》皆可归类为广义的诗家类。具体分析属于广义诗家类而不属于狭义诗家类的内容,则可以看到,《周颂》首先符合书家类,其次才是诗家类,这体现出《周颂》措辞接近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前期的金文,且多有非四字句式诗句,也经常脱离诗赋特定押韵特征而使用非韵句的情况,也就是说《周颂》整体上文本特征介于金文与诗赋之间。《商颂》的农家顺次值为“39”,诗家顺次值为“49”,二者差值为10,故按前文的定义,《商颂》属于诗家与农家融合的作品,这也就直接对应了《尚书》一节所提到的“首先与《书》类文献伴生的是史类、诗类文献观念,然后农家观念与宋文化区的道家观念也明显影响到了《书》类文献的成文”,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二 实词篇(一)——〈书〉系、〈雅〉、〈颂》部分》[2]曾根据实词的使用情况分析《商颂》约成文于春秋初期后段,《尚书》的《吕刑》约成文于春秋前期初段,《无逸》、《牧誓》约成文于春秋前期前段,故可推测农家逐渐兴起并与《诗》、《书》类文献融合就是在春秋初期后段至春秋前期前段这个时间范围内。由此种情况平行比较,则《王风》、《邶风》二级观念体现出宋文化区道家特征,当说明《王风》、《邶风》的成文时间接近《尚书》的《君奭》、《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盘庚》、《费誓》、《秦誓》各篇的成文时间,而阴阳家的逐渐兴起当在《唐风》、《豳风》和《尚书》的《尧典》、《皋陶谟》、《洪范》成文时间范围内。


《春秋》、《左传》、《国语》

snap637

上表中,《春秋隐桓》指《春秋》的隐公至桓公内容,同理,《庄文》指庄公至文公内容,以此类推。《左氏春秋》指《左传》中与《春秋》行文类似但又不见于《春秋》的记事内容,《左氏传文》指与《公羊传》、《谷梁传》的传文类似的释解《春秋》、《左传》的内容,《左氏君子曰》指《左传》中所有的“君子曰”内容,《左氏周》、《左氏鲁》则是按史事所属国别对《左传》中不属于《左氏春秋》、《左氏传文》、《左氏君子曰》的文字进行分类归并的内容。由前文的《尚书》、《诗经》表已可见,阴阳家的逐渐兴起与《尚书》和《诗经》中成文时间较晚的几篇是直接相关的。《春秋》体现出的二级观念阴阳家特征,则正说明阴阳家观念在春秋时期逐渐起自齐鲁文化区的情况。《春秋》除鲁国记录外,余皆他国行人、使者所赴告,行人即纵横家的前身,所以《春秋》二级观念中体现出纵横家的观念雏形,也完全合于史实。《左传》中观念特征与《春秋》相近的有《左氏春秋》、《左氏周》、《左氏鲁》、《左氏楚》、《左氏吴》部分,说明这几个部分皆成文时间较早或者行文较保守。《左氏君子曰》部分也体现出类似情况则当仅是行文单调的缘故,与成文时间无关。《左氏晋》至《左氏传文》则纵横家成分已强过史笔成分,体现出其成文时间较晚。《国语》二级观念中出现了书家观念,则说明《国语》虽然编纂者与《左传》编纂者密切相关,但取材倾向则更接近类似于《书》类文献的史事通俗化传本。《晋语》的纵横家观念提高为主要观念,盖表明《晋语》与《左传》已相去无几。《齐语》的轻重家主要观念,则自然表明其与《管子·小匡》是同源的。

《逸周书》

snap643

snap642

由上二表可见,可以归入广义《书》类文献的《逸周书》篇章占《逸周书》全部内容的一半强,按本文的分类方法不属于《书》类文献的篇章则将近一半。属于《书》类文献的篇章中,没有二级观念的篇章明显多数成文时间较早,有二级观念的则多数篇章晚于没有二级观念的篇章,大致上体现出了观念的发展与融合。并且,相对于《尚书》的情况,《逸周书》中广义《书》类文献多出了齐道家、兵家、墨家、儒家、轻重家等观念或其观念的前身,有的甚至成为该篇文献的主要观念,而理论上讲,《逸周书》中广义《书》类文献主要观念是齐道家、兵家、墨家、儒家、轻重家等观念或其观念的前身的篇章,皆很可能成文时间要更晚一些。齐文化区的道家观念是受宋文化区道家观念影响所产生,其逐渐兴起当直接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事件相关,因此可推测齐地道家兴起的时间点即在春秋前期前段。在田氏代齐之前,齐地道家盖主要以太公吕尚为核心人物进行宣传,《汉书·艺文志》所说“《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庞大的篇数即体现出其在后世的影响。田氏代齐之后,齐地道家则又转而以黄帝作为宣传的核心人物,《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也,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盖皆属此类。墨家的观念前身与宋道家同源自宋地,笔者《清华简八〈治邦之道〉解析》[3]中已提到:“墨子所持的兼爱、非攻、明鬼等十论,即宋地文化的体现。”而两种观念在宋地的原初文化代表人物盖即汤与伊尹,宋地文化与礼家融合,即形成鲁地的儒家文化,因此“颛孙自齐来奔”很可能对儒家观念的成型构成了关键性的影响。军事观念与经济观念皆任何社会都会有,但齐国因为太公吕尚和鱼盐之利的缘故在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兵家理论与轻重家理论得以在齐文化区广为流行,当管仲成就齐国霸业之后,这些理论就逐渐成为管子学派中重要的传承内容。这些,就是以齐鲁地区《周书》类文献为核心,汇集各家之说形成《逸周书》的大致过程。相对于《尚书》,《逸周书》完备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是如何从西周时期专制高压政策惯性下逐步解脱的步骤。首先出现的是记述传说性的前代史事和人物言论,其次出现的是通过模仿借用前代人物之口来阐发自己的观念,随着人们对理论观念本身的重视程度超过对篇中人物名称的重视,终于出现了不借用任何人物之口,单纯叙述理论观念的篇章,最终形成的范式,就是《逸周书》中的《常训》、《命训》、《度训》、《时训》四篇。《时训》承《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和《礼记》的《月令》内容,又下启《淮南子》,故不难判断是《逸周书》中成文时间最晚的篇章。《常训》、《命训》、《度训》,不惟篇章结构类似,而且措辞也非常相近,再考虑到三篇的内容皆颇可印证于《荀子》,故可判断这三篇盖只是略早于《荀子》。

《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snap645

由上表可见,《司马法》有三篇可明确列入兵家,有两篇则不能列入。《严位》篇虽然主要观念轻重家次序值为“24”,与兵家次序值“100”差值只有76,但毕竟超出了前文所定71的值差距离,其主要观念为轻重家盖是因为司马法本就是齐地之书,自然很容易吸收轻重家观念。《仁本》篇更是全篇称“古者”,所述又多是政治举措,因此才主要观念符合史家,二级观念符合政法家。《汉书·艺文志》:“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列《司马法》在礼家而非兵家,虽然今本司马法亡佚严重,但从诸书所引佚文来看,恐怕仍基本没有可能指《司马法》为礼家的礼仪类,故推测《司马法》本身主要内容恐是齐地礼法家的军政思想。《孙子兵法》仅《用间》一篇不属于本文所定广义的兵家,《孙膑兵法》中也只有《行篡》一篇如此。《行篡》主要观念为轻重家,故可与《司马法·严位》类观。《用间》中“骚动”、“爵禄”、“微妙”等措辞皆明显不合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因此该篇很可能是《孙子兵法》中成文时间最晚的篇章,虽然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佚文《见吴王》中称“若夫十三篇”,但这只能证明十三篇《孙子兵法》盖在战国后期已经成编,由此反观,则十三篇《孙子兵法》或皆非成于一时也未可知。诸子书往往有个共同特征,即以“X子曰”冠于章首,但由于古代没有引文标识,因此这个“X子曰”实际引用内容当止于首句还是延后至很多句,实不能确知。故而,《孙子兵法》中的“孙子曰”是不是只有首句大致为孙子家传内容,余者则多有孙武后人的发挥铺陈,也是不易判断的。

《吴起兵法》《尉缭子》

snap647

《汉书·艺文志》兵家列“《吴起》四十八篇。……《尉缭》三十一篇。”杂家列“《尉缭》二十九篇。……《吴子》一篇。”可见无论是《吴子》还是《尉缭子》至今皆存在较严重的亡佚情况。《吴子》今本六篇除《励士》外,篇内皆是有两种行文模式,一者以“吴子曰”起始,另一种是“武侯问……起对曰……”的模式,故很明显今本《吴子》是两种来源的,以“吴子曰”起始者盖确为吴起后学所记,“武侯问……起对曰……”则盖吴起之后较推崇吴起的兵家拟作,两种材料会被混编为五篇,只能说明在后世的传承中《吴起》已严重残破亡佚以致完全不能成篇了。尽管如此,今本六篇的主要观念和二级观念中,除兵家观念外,尚有轻重、墨、礼、诗观念,仍颇能体现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的齐、鲁两地文化影响。今本《尉缭子》究竟是《汉书·艺文志》列于兵家者,还是列于杂家者,亦或是两种的混编本,至今学界未有定论。由上表可见,今本《尉缭子》除兵家观念外,主要观念和二级观念中,除书家、诗家、史家、纵横家外,余者皆有涉及,如此广泛的观念涵容量,只会说明今本《尉缭子》很可能当晚至战国末期。虽然今本《尉缭子》首篇《天官》称“梁惠王问尉缭子”,但其余各篇皆不称尉缭子之名,由此可知,若《天官》篇不是另有来源而编入者,则其所称“梁惠王问尉缭子”盖当属于托名行为。再考虑到《尉缭子》多有抄录自《六韬》的内容,其成书必在《六韬》之后,则前人说《尉缭子》即《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大梁人尉缭”最为有据。

《六韬》

snap651

snap650

笔者在《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虚词篇》中曾提到:“《发启》、《文启》、《顺启》等以“启”名篇的篇章,当与《逸周书》中的以“开”(本亦当为启)名篇的篇章颇有关系,《明传》则可与《逸周书》中的《文传》互见,再比较银雀山汉简本《六韬》的话,不难看出,今本《六韬》文字已多有更易,远非故貌。从以上几点考虑来看,《六韬》中的《文韬》、《武韬》部分很可能多为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的改写本,而《龙韬》以下也不排除保留有部分春秋末期兵法内容的可能。……托名于太公,以齐国文献为主体的《六韬》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史料价值,是不输于《尚书》、《逸周书》等《书》类文献的。”现由上表可见,《文韬》、《武韬》中为常见的观念是属于农家和齐道家的,其次是诗家和墨家,对于主要观念或二级观念中体现出诗家特征的先秦文献,虽然《周颂》是一个特例,但多数都是可以通过是否全篇用韵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诗家的,毕竟诗赋歌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押韵,所以只要在本文的二十词上再加上用韵情况就基本可以界定出先秦时期所有的诗家类文献。按这个标准,则《六韬》中体现诗家观念的篇章自然都不是诗家,但却仍然反映出《六韬》的渊源有自。在《龙韬》之中,兵家观念才开始超越道家观念,礼家观念则与道家观念不相上下,《六韬》中的礼家自然当是齐地的礼法家,这一方面说明编撰者对道家的重视实超过兵家,另一方面也说明编撰者对礼法也不甚排斥,综合而言体现出稷下学宫齐文化的特征。战国后期之后齐国著名兵家理论人物并不多,故笔者推测前引《汉书·艺文志》所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的主要编撰者盖即田忌和田文。

《管子》

snap001

snap003

由以上二表可见,《管子》中真正的核心篇章是《轻重》诸篇、《经言》诸篇、《内言》诸篇,主要观念是轻重家观念,其次是政法家和齐道家观念。《轻重己》是《轻重》诸篇中的异数,这一点在上表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笔者在《清华简八〈治邦之道〉解析》[4]中曾言:“既然稷下学派是以战国齐国为背景依托,承管仲学派的主要观念而建立的,则《管子》一书中轻重诸篇(或还涉及到明显非管仲事迹的各篇内容)的管子与桓公对话,很可能原本记述(或托名)的是田齐桓公午与战国时另一位为管仲后人但也被称为管子的臣属的对话,其后或是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解为即是春秋时的管仲事迹,或是被《管子》编者改写为春秋时的管仲事迹,皆属非常可能之事。”在《清华简八〈心是谓中〉解析》[5]言:“由管燕能一度为齐相来看,他很可能是管仲后人。由其蓄士但被田需批评为生活奢侈却不厚待诸士可见,管燕的经济思想倾向与《管子》中的《侈靡》篇和《轻重》诸篇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战国策》所记齐宣王时的齐相管燕,很可能就是《管子》中《轻重》诸篇和《侈靡》等提倡消费篇章的编者。《管子》一书的初步成编与管燕曾为齐相的关系,盖类似于《吕氏春秋》的成编与吕不韦曾为秦相的关系。”所以虽然不排除《管子》中少数篇章曾在管燕为齐相之前单篇流传,但《管子》书的整体成型盖当即是在管燕为齐相时期。《管子》书中多有与《荀子》、《韩非子》相近、相同的词汇、观念乃至篇章、甚至《轻重》诸篇这样观念、措辞统一性非常高的内容也同样在《荀子》、《韩非子》中有共见词汇,如“重臣”、“刀布”、“偷幸”、“山海”等皆是,《管子·轻重·山权数》:“管子对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更是在《荀子·富国》中夸大为“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荀子》和《韩非子》基本已经是战国末期诸子中最晚出的了,且《荀子》、《韩非子》中都明显缺乏论述经济学的内容,故由此当可推知,《管子》中《轻重》诸篇等核心内容,应该曾是荀子、韩非子的重点学习材料,但荀子看不懂其中的经济学内容、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在这一点上也半斤八两,因此二人所学到的只有《管子》中的一些词汇和政法观念。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是,《管子》的《轻重》、《经言》、《内言》诸篇从上表可见都有着非常明显的重农观念,但《荀子》、《韩非子》则很少关注农家内容。再看《管子》中的《外言》诸篇,非常显著的就是主要观念中墨家观念的存在,笔者在《清华简八〈治邦之道〉解析》中曾提到:“《管子·枢言》中还称及“先王之书”,而“先王之书”这个说法,先秦传世文献中《墨子》二十见,《管子·枢言》一见,《文子·上义》一见,出土文献中于上博七《武王践阼》一见,因此可推测“先王之书”是墨家学派的习惯用词。《古今姓氏书辩证》:“禽,出自齐管夷吾之孙,仕鲁别为禽氏,所谓禽郑是也,其后有禽滑厘。”《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禽氏,鲁大夫禽郑者,管于奚之子也,墨翟弟子有禽滑厘。”管于奚其人,杜预《春秋释例》卷九列为杂人,清代武亿《群经义证》:“十二年,'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注》:'管仲之后,于齐没不复见,传亦举其无验。’《正义》:'丘明之意,假称君子,论管氏应合世祀也宜哉,而遂不世祀,子孙絶灭,是行善无验,故杜注云传亦举其无验是也。’案:《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索隐》引《世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此即《传》世祀实证也,又成十一年《传》有齐管于奚,《世族谱》以为杂人,按管氏在齐不闻有两族,杜氏曲说,盖欲隐护其非也。”所驳甚是,声伯之母能嫁于管于奚,可知管于奚当是齐大夫,如武亿所言“管氏在齐不闻有两族”,不难推知管于奚也当是管仲之后,故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厘即管仲的后人,因此墨子本人熟悉管、晏学说完全可以想见。墨家重“义”,《管子·枢言》恰有“德盛义尊”、“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有义胜无义”等语,故《管子·枢言》篇非常可能就是墨家学派中禽滑厘这一支的作品,其法家、墨家融合的特征,与《治邦之道》也是很相似的。考虑到《墨子》中《尚贤》篇与《治邦之道》的关系,则或可由此推测,《尚贤》也是传承自禽滑厘这一支。”因此《枢言》篇在上表中主要观念是墨家,正体现了这一点。《枢言》篇的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虽然篇名是《枢言》,但在篇中又引用《枢言》,因此现在《管子》中的《枢言》篇,很可能原篇名并非“枢言”,相对于《枢言》篇,《管子》的“区言”诸篇倒更可能当读为“枢言”,由上表可见,“区言”诸篇其主要观念明显属于政法家,总名为“枢言”完全是可能的。《枢言》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枢言》篇是《外言》诸篇中唯一称举管子的篇章,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枢言》篇很可能原为“外言”诸篇之首,因为《枢言》首句即称“管子曰”,所以其后诸篇才连带被编入《管子》一书。“外言”中的《重令》篇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问句“将若之何?”在先秦文献中,这个问句除《重令》篇外,仅《左传》十三见,《国语》一见,因此《重令》篇的作者值得考虑或是《左传》、《国语》的编撰者之一,或是读过《左传》或《国语》,由此可推知《重令》的成文时间肯定不早于战国后期,不晚于战国末期。《枢言》篇的“蓄藏”一词,先秦文献另见于《吕氏春秋·任地》和《荀子》的《王制》、《荣辱》,因此有理由认为“外言”诸篇整体成文时间范围皆早于《荀子》而近于《吕氏春秋》。《管子》的“短语”诸篇和“杂篇”诸篇部分,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短语”中多称“管子”,偶称“管仲”,“杂篇”中则多称“管仲”,偶称“管子”。推测两部分很可能原是“短语”中仅称“管子”,是管子学派的后学作品,作者与编撰者关系不甚密切,因此归为“短语”部分,“杂篇”则只是编撰者杂取其他书籍中与管子有关的记录或编撰者比较属意的篇章以增广篇幅。现在“短语”诸篇偶称“管仲”与“杂篇”中偶称“管子”的章节,盖是流传过程中简编错乱的结果。“管子解”各篇,则盖可归为所解原篇作者的弟子在诠释师说,诠释者有显著的礼家观念,因此与前面各分类都颇为不同,但却显示出了《管子》中的理论观念是如何演变至《荀子》、《韩非子》中内容的。



[1]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1/01/01/247201111日。

[2]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6/07/03/345201673日。

[3]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05/10/735/2019510日。

[4]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05/10/735/2019510日。

[5]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05/29/745/201952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