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事 | 韧性的多中心格局是上海战胜疫情的底气

 天袁地访 2022-03-12

 城事 第166期

上海的精准防疫最近两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在奥密克戎毒株在国内大面积传播之前,一直防控得不错。

但近期随着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日益增多,这座城市的防疫压力也明显加大。

既当急先锋,又当守门员的开放上海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2021年上海一共承接了14137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全国入境航班总数量为39676架次,上海一地占35.6%。进入2022年,上海的入境航班数量在全国的占比有所上升。1月,上海承接1028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占整体2579架次的39.9%;2月,中国总入境航班数量有所下跌,一共入境2206架次,而上海仍承担了944架次,占比首次突破40%,达42.8%。

图片来源:航班管家

上海之外的有些网友这时候嘲讽上海精准防控、问候张姓专家,甚至拨打上海的市民热线投诉卫健委主任,显然对这座城市而言是不公允的。
上海也无需浪费时间处理这些无意义的争论。
在对外开放的经济贸易方面,上海是当仁不让稳增长的急先锋;而在入境人员管控方面,上海又是能堪大用的守门员。
这些稳增长又防输入的上海贡献,已无需讨论。


上海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增强了城市防疫的韧性程度

与某些北方城市高度集中化、单中心、大规模的宏大规划布局不同,上海早在1929年7月通过、1930年代开始实施的《大上海计划》开始,就是走多中心的分布式组团式发展模式。

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来源:《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往大了说,上海的多中心分为好几个层级:
在上海市域层面有上海主城和五个新城。
在上海主城层面,又有中央活动区(CAZ)和虹桥、莘庄、吴淞、真如、五角场、张江、金桥、川沙、花木等主城副中心。
在上海重要活动区(CAZ)层面,内部又是多中心、多组团的,往微观的来看的划分单元如15分钟步行生活圈。

上海15分钟生活圈示意图,来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这样的规划布局模式,已经突出了分布式、组团式发展的规划思路,通过“分片区、分组团”的相对独立运行,阻断一些重大不确定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增强城市的韧性程度。

上海信步可达的开放空间为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上海最近几年的蓝绿空间、口袋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徐汇滨江、上海之鱼、北外滩等网红滨水景观层出不穷,依托一江一河以及外环绿道、各类生态廊道作为载体的开放空间让大部分居民信步可达。这些开放空间不仅仅是景观或者公园,也是可以“平战结合”、“平疫结合”的预备疏散空间。

黄浦江沿岸生态空间规划图,来源《 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会展体育设施等公共空间的单体规划设计与更新改造中,也充分考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可转换性。
同时,上海2035的规划中也非常强调“规划留白”,当面临重大疫情等风险时,能够实现快速新建或存量空间的功能快速转换,以公共空间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度过危机状态。

写在最后

疫情以来,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上海这座城市加油,但即使在今天,每天都有这么多的确诊及无症状,哪怕周围的小区一个一个被封,袁童鞋依然对这座城市充满信心。

有刻在这座城市里的多中心韧性格局,有政府迅速果断的决策,有民众的服从与自律,更因为身边有无数甘于奉献的“大白”在默默地守护,这便是我们直面这场疫情,还能如此淡然的底气。
历经黑暗。东方的太阳总要升起!让我们抱着坚定的信心,相信市委,市府和上海的医疗疾控团队!扫除病毒!迎接胜利的曙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