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沛公的鸿门宴

 慢老师 2022-03-12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的对决,然而,在真正“鸿门宴”的时候,却不是以这两人为主的。

刘邦到了鸿门,见了项羽,说了这么一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里面有几个意思,戮力攻秦说我们两个人是合作者,目的是一致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说我们两人是分工合作的;“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是说我能入关纯属走运;最值得回味的是最后,“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的意思是我们之间闹别扭,是小人挑拨。但是“小人挑拨”的话是不是符合事实呢,刘邦没有讲。刘邦是不是想要“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是不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他不讲;是不是“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呢,他也不讲。前者是内心真实想法,不敢讲;后者是托词,自己都不好意思讲。

接下来就是正式“鸿门宴”,大家坐下来喝酒。这照应前面项羽说“旦日飨士卒”,酒菜都是准备好的。范增的意思,就是在这时候杀掉刘邦,解决问题。但是项羽不想,他还是犹豫。范增是谋士,他的认为是为主公解决问题,但是他想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想的,不是站在项羽的角度去想的。第一,项羽刘邦曾经“约为兄弟”,项羽还是下不去手;第二,搞刺杀,这在古代虽然常见得很,但还是属于“恐怖主义”,项羽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搞这一套的;第三,范增搞这一套,事先也没有和项羽打过招呼,属于自说自话,恣意妄为。再说了,人家刘邦来,是带了“百余骑”的,这些人肯定都是精挑细选,以一敌百的,你事先没有安排两三百人三四百人埋伏好,就这样突然把刘邦杀了,外面那帮人拼命杀将起来,这军帐中的人未必能全身而退。所以项羽假装没看见范增的暗示,范增就坐不住了,去找了项庄,还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这就是告诉项庄,项羽是想杀了刘邦,但是不忍下手,你去杀就行了。这就相当于“假传圣旨”了,项羽并没有对刘邦动杀意。

这里范增的一系列操作之后,那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这时候项伯出来“以身翼蔽沛公”。我们站在项伯的角度想想。是项伯把沛公叫来谢罪的,这时候突然把沛公杀了,那就是项伯埋圈套让刘邦上钩了,这就不是正人君子的做法了。再看座次,项王和项伯是并肩而坐的,就是说项伯的地位非常高,范增想杀,项伯不想杀,那还是要听项伯的。说刘邦和项伯“约为婚姻”,项伯不想把亲家杀了,虽然有这个可能,但我觉得并不是个重要的原因。

在这一段里面,沛公没有出现。司马迁没有花笔墨在沛公身上。但是没有写到沛公,同样能体现出沛公的性格特点。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在范增对面,他肯定看到了范增向项王使眼色,但是他能说什么呢?范增叫来项庄,沛公在凌厉的剑锋下,没有“还柱而走”,就是一种态度,他能够“稳坐钓鱼台”,勉强显示出一种笃定,也就是一种涵养和气度。

张良去找来樊哙,樊哙说与之同命”,这是一旦对刘邦不利,就要和项庄拼命,和在场所有的人拼命了。司马迁写樊哙,着重写他的盾和剑。先是“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一撞就能把侍卫(项王中军大帐的侍卫,自然不是普普通通的侍卫,是最精良的士兵了)撞翻在地,这就写出了樊哙的膂力过人。再写樊哙“披帷西向立”,这就是和项羽面对面了,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固然是夸张手法,“瞋目视项王”怒目圆睁的样子也能让普通人胆寒。项羽不知此人是谁,称之为“客”,当知道此人身份,就称为“壮士”。其实这时候大帐中的实力发生了变化,刘邦多了一个武力值爆表的樊哙,项庄自然不是对手,真动手起来刘邦不会吃亏,但要是真杀将起来,刘邦恐怕也逃不出去。所以此时的最优解,就是避免直接正面冲突。

项羽请樊哙喝酒,樊哙先站着喝了。又请樊哙吃肉,樊哙便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猪肩肉俗称梅花肉,脂肪含量比较高,生吃似乎是可以的,口感应该不错。当项王再次让樊哙喝酒时,樊哙说了一大段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明显是和刘邦对过词,先是说大家都是反对秦王的,再说本来就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就说称王也是应该的,再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是不让项王进咸阳,别误会,最后指责项王“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这话就很不客气了。项羽一时语塞,答不出话,让樊哙坐。

这一段里,没有一点笔墨在沛公身上。刘邦见樊哙进来,必定又惊又喜,见项王与樊哙几个回合的对话,樊哙化解危机,刘邦神态恢复如初,这些司马迁都不写。但是从樊哙的一番话,可见刘邦并不是贸贸然来的,是和手下的人统一过口径的。相比之下,项羽、范增、项伯,意见不能统一,这就是项羽一方在鸿门宴中处处被动的原因了。最终刘邦“屎遁”,也在情理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