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感冒作为如今最常见的病之一,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不少人家里也会常备一些感冒药来预防。在如今的观念里,得病之后吃西药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得病之后看病是怎么样的呢?据记载穷人请不起大夫,得病之后一般会上山采药治病。有钱的人得病之后就会像电视剧中一样请大夫上门问诊。古代常见的治疗方法有针灸,喝草药,按摩,敷疗等。现如今,大街上的中医药店的数量远远低于西药店。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变化呢?是中医不如西医吗?并不是。汉朝权衡的出土揭开了原因。原来是因为度量衡的不统一导致了药方中药材的实际用量产生误差。众所周知,在中药方里,每种药的用量都是十分精确的。用量不同,所配出的药方的功效可谓是天差地别。甚至本可以治病的药方却因为用量的变化成为害人的毒药!提到中国著名中医,首先想到的是扁鹊、华佗、李时珍,他们都对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下面要讲的张仲景虽名声不如他们,但在中医学方面的贡献和这三位名医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厌恶战争,决定从医济世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僚家庭。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学习读书识字,因此在小时候接触到非常多种类的书籍。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据记载有近百万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失所。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尸横遍野”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从小耳濡目染的张仲景十分厌恶战争,并萌生了从医济世的想法。恰好在张仲景生活的地方有一位名医叫张伯祖。年仅10岁的张仲景就拜师于张伯祖,学习医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