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盔顶式建筑风格的长宁文庙

 激扬文字 2022-03-12

图片

长宁文庙位于长宁县双河镇富民街双河小学内,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西北向东南,素面石台基,石础木柱抬梁结构,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绿剪边瓦。大殿内正梁上题记“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初十辰时重建”。2012年7月,长宁文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长宁文庙

典雅庄重的长宁文庙大殿上部,黄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顶没有传统的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形成一个奇特的弯曲,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被称为盔顶。盔顶式建筑曾短暂地出现在宋元时代,现存的中国古典建筑中极少采用这一形制。

长宁文庙始建于北宋时期,那时的双河镇是淯井监的所在地,盐业经济非常发达。经济发达,自然就人口聚集,就有教育文化需求,就有科举应试的期许,所以就建了文庙。但由于淯井监周边是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州,朝廷过分严厉的食盐专营管制措施和不良官、商与民争利,诱发了多次骚乱和战争,文庙多次毁于战火。这种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的局面贯穿于整个宋代,那时的文庙建筑形制与中原无异。

到了元朝,因为有淯井盐利的因素,统治者对该地十分重视。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今双河镇设立了“隶事司”,隶事司是隶属于路的派出机构,从与上级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讲略高于县。泰定二年(1325)设立长宁州,隶属叙州府。两年后,开始对毁损的长宁文庙进行重建。

作为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元朝,对于建筑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是各级地方政权的最高长官,他的爱好和审美情趣,自然决定着当地标志性建筑物的风格。这种属于小众建筑形态的盔顶,其轮廓与线条同蒙古人的帐篷——蒙古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建设这座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建筑时采用了盔顶式这样一个独特的形制,融入了大量的蒙古文化元素。

图片

在清康熙《叙州府志·长宁篇》的名宦章节里,元代只记载了唯一的一个人,“阿思简,武义将军,管军中千户所达鲁花赤,长宁军镇守官。在任物故,为神显应,邑人岁时致祭。”“在任物故”是说阿思简在达鲁花赤岗位上主持建造的长宁文庙(物)。

元代长宁文庙建成不久,在1351年至1366年以红巾军为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1361年,长宁一带属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政权辖地。1372年,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开始行使对长宁一带的统治权。在元代末年的战乱中大量的城市建筑毁于战火,但僻处西南深山中的长宁县文庙,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到明朝中后期,以浅层盐卤资源开发而兴旺的淯井,因资源枯竭和深井开采技术在其它地方的广泛应用,逐渐走向衰落。长宁文庙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岁月风雨的侵蚀使文庙严重毁损。

到了清朝咸丰元年(1851),破损不堪的长宁文庙才得以进行重建。据民国《长宁县志卷一·祠庙》记述:“殿址较旧增高三尺许,柱皆香楠,大可合抱,瓦用黄琉璃,石坚精润。戟门、灵星门、大成殿、启圣祠、东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皆焕然一新。”耗银五千余两。满清王朝统治者与蒙古人有很深厚的历史和血缘渊源,也欣赏蒙古文化,所以,重建过程中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具有浓郁蒙古文化元素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原貌。

2003年,宜宾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残存的大殿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修,加强了保护。2019年6月17日,长宁双河发生6级地震后,大殿屋顶一角翘起的鳌尖断了一处,现已依照原貌进行修好。

长宁文庙的建造和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其中充满传奇的历史文化故事。类似长宁文庙这样形制和风格的建筑,目前已知的仅有大名鼎鼎的岳阳楼。长宁文庙不仅为考察元朝时期的建筑特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使今天的人可以清晰地窥见到那次民族融合的盛况。长宁文庙那金黄色的琉璃瓦映衬着弯曲的屋顶,把中国古建筑的曲线美发挥到了极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