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声”专栏第十七期 |《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校科幻 2022-03-12

为了更一步加强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高校科幻平台特从第二期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工程中选拔出20位同学尝试小说创作与作品评价结合锻炼模式,通过开设“希声”专栏展示他们对于创作与解读的思考。

评论者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哲学的真理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争取、去捍卫。可倘若客观知识也需要用生命取得,而且只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即可,那么看着天平两端的生命与真理的你是否会选择踏上真理祭坛?

仁者见仁,我们Delta Force小组的成员也仅仅是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希望能给重温这篇经典的你带来一些不一样视角。

文指路

《朝闻道》

点击上方链接跳转到【微信读书】小程序

搜索【朝闻道】即可免费阅读

More

如果你是《朝闻道》中的科学家,你会走上真理祭坛吗?如果会,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王璎珞

先看我是个什么科学家吧!现在的我也很想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昝智康

为科学献身,却不能给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未来带来好处。我不会走上去,那样太任性,而且,我也还对生命抱有留恋。即使宇宙快要毁灭,我也想选择凡人的终结之路。

谭淞元

科学当追逐某一领域最前沿并真心喜欢时,恐怕我是没有走向真理祭坛的理由,因为追逐真理的过程才是奖励我的那个正反馈。如果有人告诉我可以用生命获取真理,那我追逐的意义就没有了,换作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求解答案。

段棋华

倘若我是文中的物理学家,很难说不会踏上去这包含着可认知宇宙的终极真理的祭坛。但若是其他领域的学者,或许终极真理的诱惑很难让我最终走上祭坛,因为知识不单是结果,还有过程和传播。

汪欣宇

我很欣赏第一个走上真理祭坛的勇士!(JOJO梗)真理祭坛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你可以在祭坛上知晓真理,但无法将这真理传达给人类。在确认了这一前提以后,我们就要明白:走上真理祭坛,也只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不过,这是一种高尚的自私。对于我来说的话,可能只有想要结束生命的时候,我才会走上祭坛。我不像文中的科学院们那样高尚,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获取真理——我更希望真理是我走向死亡时的慰藉。那时,我可能会问:有没有一种“元真理”,即所有的真理都从它出发?

对个人来说,真理祭坛是否是一种自私的捷径?

王璎珞

既然描述为“捷径”,那么是否想表达“寻求真理的过程更重要”?那“自私”是在说不和同僚分享真理吗?对于文中描写的情况来看,这群科学家们有着无人理解的(除了一同走上去的同伴)对于真理本身(而并非过程)的狂热,那么他们选择走上真理祭坛即是必然,对于他们个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不存在这些问题。

昝智康

走上祭坛的诸位,我不能否认他们,他们是纯粹的探秘者。如果现实中真的有真理祭坛,走上去的并不一定全是精英学者,科学家们中也肯定有许多人拒绝这个机会。人有很多种,就像文章说的:“所有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相互理解。”真理祭坛是一条让外面的人痛苦,里面的人快乐的捷径。

谭淞元

如第一个问题我所写的答案那样,在我的认知中过程的探索才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而非得到答案。就好像现在的深度学习一样,理论上bp网络可以拟合世界上任意一个信号,只是参数多少时间多久的问题,但仍然有不少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优化。追求领域真理永远是过程,而非结果,但说他是否自私,我从未反思过直接过去结果是否属于自私,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抹杀了自己的独立性。

段棋华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高度分化的的社会分工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也要求人们各尽其职。如果科学家抛弃了应尽的义务,转向唯结果论的死胡同,那么走上真理祭坛也就是探索的手段偏离了求知的目的,踏上了只求真相的捷径。

汪欣宇

这得看选择真理祭坛的每个人的心理。希望了解真理所以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这是高尚的自私;本来就期望死亡,但希望在死前获知真理,这是不那么高尚的自私。但是,自私不见得是坏的。一种被认为比较进步,或者说比较激进的价值观念是:生命的取舍是一个人的自主权利。

这种价值观念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道德战胜旧道德、人道主义与人权至上的思想战胜封建体制与思想的产物。只有将人视为社会的所属物,认为人诞生在这世界上就对整个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时候,抛弃生命的“自私”才会在这样的观念下被认为是坏的。站在“自主权利”的立场上来看,即使真理祭坛是自私的捷径,这也是科学家们的自由。只要不将这种行为标榜为“高尚”本身,而是认识到它内在的自私,我们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它了,无需进一步做更多批判。


 曾有修读物理/数学的学生甚至教授说,不要相信文学作品中提到的物理,真实的理论研究没有浪漫,甚至没有激情,更多的是枯燥乏味、一遍遍的重复。像朝闻道这样,描述了极端科学家的文学作品,你会觉得过于浪漫吗?

昝智康

我觉得了解一些世界历史的人应该都能一眼看出来这东西借鉴的是哪些历史事件……换个壳它就能是历史小说。因为事件太过明显而乏味,却成功转移了我本应倾注于“人工黑洞”这一核心概念的注意力。我不是研究者,但我确实认为能在研究项目中感受到快乐的人很少。朝闻道这篇文章很浪漫。也许故事很不真实,但它带给了我们关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带给我们科幻的震撼。这才是最重要的。

王璎珞

文学作品,本就是在追求浪漫与极端,不必追求作品中的真实性。

谭淞元

科幻小说本身就是艺术作品,而非纪实文学,人们需要用这种拉满的极端去感受不曾经历过的人生,领悟不曾拥有过的思想。如果读者曾经体验过,那么哪怕是白描也能感同身受,比如专业论文只需要简单的公式与描述便能传达思想。

段棋华

可以这么说。文中的科学家更像是一种极端求知主义的化身,只为求知而忽略了求知的意义。当然,这样的人物形象对这样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来说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以说比起还原科学家形象,我想它们的意义更在于探讨人生、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汪欣宇

科幻的作用和责任之一,就是将科学浪漫化,从而吸引读者了解科学。《朝闻道》显然担负起了这个责任。换句话说,这类科幻作品中对科学研究的浪漫化,或者说“粉饰”,本来就不是为专业的科学研究者提供的——因为他们已经在科学的中心了。就像已经通关的玩家不再需要新手礼包一样,许多科幻作品在其科学性上已经无法为所涉及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足够有用的营养了。这时,我们就得回过头来体会科幻作品的“浪漫”为它带来的文学性,发现它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

本场主持:段棋华
本期选题:汪欣宇
内容供稿:璎珞、段棋华、汪欣宇、谭淞元、昝智康
排版:陈国豪
审核:张雁楠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