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空中课堂|必修下册第12课《祝福》实录(一)

 博学而日参省 2022-03-12

《祝福》实录(一)

获取视频或PPT课件,请加底部微信

北京空中课堂|第12课《祝福》(课件请加微信索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祝福》一文。
中国文艺理论协会副会长孙绍振先生曾说:
我认为鲁迅先生写得最成功的一种死亡,是祥林嫂的死亡。“五四”时期妇女婚姻题材很普遍,许多人都写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吃人”,但是成为经典的,能进入我们大学、中学课本,不断改编为戏剧、电影的就只有《祝福》。当然,经典是各种各样的,有些经典只有历史价值,在当时很重要,很有贡献,但是,今天读起来却索然无味,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形式和产生的那个时代联系得太紧密了,离开了那个时代,后人读起来就十分隔膜。而《祝福》却是另外一种经典,不但有历史的价值,而且有当代阅读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它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孙绍振
祝福的生命力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经典,发掘其艺术生命力。
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关作者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再来简单回顾一下鲁迅作品集的主要内容:
小说集《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该小说集对旧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为时代“呐喊”的精神以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社戏》便出自这部小说集。
小说集《彷徨》收录鲁迅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此时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的时期,作者一面“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的《题〈彷徨〉》一诗解释了小说集题名《彷徨》的来由。如果说《呐喊》是鲁迅在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铁笼子”中沉睡的国民,那么《彷徨》则是鲁迅先生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彷徨》是他迫不得已而又非常清醒的一种选择。就像他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的那句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彷徨》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同时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祝福》,正是《彷徨》中最著名的一篇。它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中,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梳理《祝福》的故事情节。小说《祝福》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作者将这两个故事通过我的视角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们一起梳理祝福的故事情节,并为每一部分起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鲁镇祝福,祥林嫂寂然死去。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旧历的年底,背景——祝福时节,鲁镇笼罩在热闹喜庆的气氛当中,以及人物和事件——祥林嫂向我追问灵魂的有无,祥林嫂在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大骂其是谬种以及短工向我淡然地讲述祥林嫂的死亡等情节。
第二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静水起波。
这一部分作者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吃苦耐劳,善良本分。并为我们介绍了祥林嫂的经历,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祥林嫂被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的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之中。按理来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要逼她改嫁。祥林嫂不从,于是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女工。
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勤劳、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她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在鲁镇做工没多久,她就被婆婆捆了,躺在船板上绑架了回去。这一情节在祥林嫂凡满足的平静岁月里掀起了波澜。
第三部分,祥林嫂被迫改嫁,波中有静。
这一部分作者写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筹钱娶老婆做聘礼,迫使祥林嫂再嫁给深山里的贺老六来换取彩礼。祥林嫂守着封建妇女的贞节观,对再嫁着实不肯,实在闹得厉害,她一路嚎、骂,喉咙已经全哑了,反抗得极为强烈,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脚上,以死抗争。但幸运的是,祥林嫂改嫁风波之后的生活也算平静。丈夫能干,儿子可爱,自己也胖了,生活也有了依靠。
第四部分,陡然生波,祥林嫂再到鲁镇。
这一部分作者写祥林嫂再到鲁镇的原因,以及再到鲁镇后所发生的故事。祥林嫂改嫁后的平静生活再次陡然生波。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年纪轻轻就断送在伤寒上,儿子阿毛又被狼衔了去。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夫死子亡,被扫地出门后的祥林嫂麻木、痛苦,可谓走投无路,于是只能再到鲁镇投奔鲁四老爷和四婶,却没想到遭受了更大的打击。鲁四老爷禁止祥林嫂参与祭祀。镇上的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也报以厌烦、冷漠、麻木、无情的态度。于是,祥林嫂为了争取所谓的自由之身,整日劳碌,以便积攒够12元阴阳,用捐门槛的方式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下的罪名。可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仍被四婶慌忙阻止,参与祭祀活动。至此,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
第五部分,鲁镇祝福,“我”的感受。
文章的结尾,作者写祝福的景象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通过梳理祝福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这个故事,而是先写祥林嫂在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然后再叙述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这样的写作手法便是倒叙的写作手法。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最前面,一方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使全文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气氛。
接下来让我们完成探究任务——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
通过对《祝福》情节的梳理,我们能看出祥林嫂的命运波折起伏,也对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显而易见,《祝福》注定是个悲剧的故事。
鲁迅先生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祥林嫂的被毁灭,祥林嫂的死,真的像短工说的那样,真的还不是穷死的吗?穷死的好像不无道理,她毕竟是当了乞丐冻饿而死的。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在它背后是不是还有本质的原因呢?她为什么会穷死呢?是因为她被开除了。她为什么被开除呢?原因是她丧失了劳动力。可是她原本劳动力是很强的,最初到鲁家,鲁四奶奶不是还庆幸她比一个男工还强吗?最终的原因是他的精神受到了刺激。那么,什么人使她受了这么严重的刺激呢?又有哪些人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任呢?让我们一起来细读文本,解答疑问。
首先,我们将除主人公祥林嫂之外的人物做一个梳理,看看祥林嫂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里。
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和被迫改嫁时,鲁四老爷、婆婆和大伯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图片

这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四婶、镇上的人们以及柳妈和“我”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图片

这是祥林嫂寂然死去时,鲁四老爷、短工和“”我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图片

从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人际关系网其实很简单,无非是鲁四老爷和四婶、婆婆和大伯、镇上的人们、柳妈以及“我”。那么,这些人中哪些人和祥林嫂存在强烈的矛盾,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毋庸置疑,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产生过强烈的矛盾。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鲁镇,这个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镇的地主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其新党,书房的对联为陈抟老祖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该句语出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意思是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这是理学家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鲁四老爷的藏书有《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等。在这里我们关注一下《近思录集注》,这是朱熹、吕祖谦选编的宋代几个理学家的文章和语录,是一部理学的入门书。从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我们可以看出他崇尚、维护扼杀泯灭人性的封建理学。这样的鲁四老爷在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是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本: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便因为她是一个寡妇而皱了皱眉,直接地表达了他对祥林嫂的不满。接着当祥林嫂的婆婆掳她回去时,四叔再一次皱眉,并说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这不好”三个字,表现出四叔知道祥林嫂不但是寡妇,而且可能是逃离夫家的。在那个封建社会,女子出嫁便从属于夫家,没有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更没有选择自身命运的权利。因此,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这种行为不尊重礼教,自家竟收留如此伤风败俗之人,所以这不好。接下来,他又说到,即使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见,鲁四老爷认为婆婆带走祥林嫂是理所当然,婆家有权处置他,表现了他骨子里顽固的封建夫权意识。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再注意一个小细节。祥林嫂算清了工钱,一共1750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祥林嫂整个人都是婆家的,何况工钱。这个细节再一次体现了祥林嫂的家庭地位,一文也没用,愈显其可怜。
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时,已是嫁而再寡的身份。鲁四老爷又是如何对待祥林嫂的呢?四叔依然是照例皱过眉。这次皱眉,表现出鲁四老爷已经认定祥林嫂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之人了。因此,对她的厌弃程度更加加重了。所以他暗中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在除夕之夜向神祭祀以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是鲁镇的风俗。因此,维护封建礼教的鲁四老爷最看重的事情就是祭祀。所以他是绝对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的。
我们来看被鲁四老爷授意之后的四婶看到祥林嫂参与祭祀时是作何反应的呢?
PPT:鲁四老爷、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慌忙的说”是四婶在被鲁四老爷授意后,也担心祥林嫂这个败坏风俗之人玷污了祭祀用品。因此,一切与祭祀有关的工作都不能让祥林嫂参与。导致祥林嫂终于没有事情可做。这是祥林嫂再到鲁镇后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她感到疑惑,不明白自己有何罪过。“”疑惑一词,表现出她在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挤压下的无辜、无助与无奈。
接着我们再来看,在祥林嫂捐了门槛儿,以为自己赎罪了之后,四叔和四婶对她的态度有转变吗?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处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大家注意这个细节,这次四婶儿说的话采用了倒装的口吻强调了“你放着吧”,命令的意味更强,态度更严厉。也正是因为四婶儿的这一次喝止,以及四叔的叫她走开,让祥林嫂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宽恕。于是她开始失神,眼睛凹陷,精神也更不济了,成了一个木偶人。正是这次打击,使祥林嫂精神彻底崩溃。
祥林嫂生前,四叔厌恶他,那么对待不幸逝去的人,鲁斯姥爷应该会对她有一丝怜悯吧?我们来看一下事实是怎样的呢?“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是封建政权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的最大罪恶,是鲁四老爷所不能容忍的。这样一个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加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的骂祥林嫂是谬种。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对待死人也毫不宽容,足见其冷酷无情。

鲁四老爷在精神上对待祥林嫂进行了无情的,致使她彻底崩溃,他是一定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任的。
我们来看第二个人物,婆婆。小说中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的还有两个人物,那就是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婆婆和祥林嫂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呢?
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我们可以从卫老婆子的话中得知,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山区,封建礼教很严酷,丈夫死了,妻子就成了丈夫的未亡人,也就是等死的角色。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夫权,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丈夫死了还是属于丈夫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婆婆卖了他,让他去当别人的老婆,不是违背了夫权吗?那我们就需要谈到封建礼教的另一权,那就是族权。儿子属于父母,丈夫死了,属于自己的妻子就自动转账到婆婆的名下。因此,婆婆有权利逼迫祥林嫂改嫁。鲁迅在这里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强调婆婆是一个精明能干、很有打算的女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婆婆完全将祥林嫂视为赚钱的工具。并没有将她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再往下看,婆婆家是如何送祥林嫂出嫁的呢?“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捆、塞、抬、捺等一系列动词表明,祥林嫂对婆家来说,如同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祥林嫂遭遇的是绑架似的买卖婚姻,是被暴力强迫再嫁的。祥林嫂和婆婆的矛盾,其实就是夫权与族权之间的矛盾。夫权要求祥林嫂守节,代表封建族权力量的婆婆可以将只之卖出。当族权违反了夫权,便以暴力、强制为特点,其荒谬和野蛮不言而喻。当然,更可悲的是,这种野蛮在当时却被视为常规。如果不是婆婆绑架祥林嫂并逼迫她改嫁,祥林嫂也不会再次守寡,如果不是大伯赶她离开,她也不会再到鲁镇,沦为乞丐,更不至于惨死。因此,婆婆和大伯也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类人群,镇上的人们。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祥林嫂命途多舛,第二个丈夫也死去了,孩子也被狼叼走,这无疑是给了祥林嫂一记中重重的打击。祥林嫂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又回到了鲁镇。我们来看看鲁镇的人们是如何对待祥林嫂的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祥林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名字,可是她改嫁后,人们还依然叫她祥林嫂。可见,人们心里有一个自动化的思维套路,只有第一任丈夫算数,嫁第二任丈夫便是罪恶。因此,大家即使表面上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是因为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产生了歧视的心理。
甚至当祥林嫂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希望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安慰,使他们做出了以下表现: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男人们“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可以看出鲁镇的男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故事毫无兴趣,并对她的遭遇没有一丝关切之心。
那么,同样作为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鲁镇上的女人们又如何对待祥林嫂呢?当听到祥林嫂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她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立刻”说明她们早已对祥林嫂的故事感到厌烦,更不会抱有一丝同情。“鄙薄的神气”指轻视、看不起,可以看出,她们对祥林嫂嫁而再寡这件事是十分鄙视的,因为她们内心都坚守着封建夫权赋予她们的女人的天真,认为祥林嫂是不干不净之人,但是她们依然会陪出眼泪来,表现了她们的虚伪与冷漠。有些老女人还会“特意寻来听她讲故事”,“流下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便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评论,表现了这些老女人们并不是真心的同情她,而是把她的故事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把她的痛苦当做赏玩的材料,这无疑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
孙绍振先生说,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于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一方面是把他人的痛苦不幸审美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使自己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至于从这种欣赏中达到自我的满足。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之后,就立即烦厌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就像文中的“我”这样评价祥林嫂:“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这里,再沉重不过地揭示了祥林嫂这类处于封建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妇女,在鲁镇社会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充当玩物,而一旦看到厌倦,变得陈旧,就被剥夺存在的权利。在这里,鲁迅先生用悲悯的眼光观照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与不幸,同时也将鲁镇人们冷漠、麻木、残酷的看客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他们也同样将祥林嫂逼向向了死亡。
第四个人物,“我”。
鲁迅在小说里除了描写鲁四老爷、婆婆、柳妈等人物,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我”。
这个“我”是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倾向的,是一个经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他厌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命运的人。
可是当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遇到祥林嫂之后,我们看看结果是什么。祥林嫂最后对我有关灵魂的追问提出了人的死亡以及死后情形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关于人生存的最尖锐也最深刻的问题,但却使我陷入某种尴尬的困境。我既对这类形而上意味的深层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面对祥林嫂的追问,又落入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境地。“我”终于以说不清回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答。
那么,“我”的回避是否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这一点留给同学们自己思考,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鲁迅先生塑造的“我”这一角色
“我”代表着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他遇到劳动人民真正的问题的时候,没有解决的能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困境,但是这个“我”是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所以他苦闷、彷徨。这一人物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启蒙者的审视和认识,足见其思想的敏锐和深刻。
以上人物都分别与祥林嫂产生过正面的矛盾冲突,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主要责任,那还有其他虽然没与祥林嫂发生过矛盾,实际上也应该为祥林嫂之死负责任的人吗?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可是,当我们听完她对祥林嫂说的话,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善女人是否需要打个引号。我们来看柳妈在小说中仅有的几次出场:
PPT:柳妈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在柳妈的观念里,祥林嫂也是有罪的,这种带罪之身会让她在阴司里受尽折磨,还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阎王代表什么权力呢?那就是神权。封建礼教不讲理,人不讲理,神都不讲理。更讽刺的是,这种荒谬的封建礼教的观念,不是封建统治者、封建地主独有的,连跟祥林嫂同命运的人柳妈,这种观念在他脑子里也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荒谬野蛮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被压迫者的潜意识里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彷徨。他发现解决柳妈和祥林嫂之间的问题远比解决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问题要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这也正是鲁迅坚持做一个启蒙者并坚持战斗的原因。
柳妈将民间宗教中的阴司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司报应理论,恐吓祥林嫂,让祥林嫂感受到巨大的恐怖和精神压力。即使柳妈可能是为了帮助祥林嫂,毕竟在她的观念里,这种封建神权意识毫无问题。但是祥林嫂生前的恐惧和死亡都跟她有关,所以柳妈虽然没有与祥林嫂产生过正面冲突,但其实也是需要对祥林嫂之死负责的。
关于“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这个探究问题,我们可以看出:
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
祥林嫂被逼死,没有最直接的凶手,但所有人都需要为祥林嫂之死负责。就像丁玲同志评价她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祥林嫂,正是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被“虐杀”的。
祥林嫂被逼死没有找到最直接的凶手,但所有人都需要为祥林嫂之死负责。造成祥林嫂之死的凶手,是一种广泛认同的关于寡妇不洁、不详的腐朽反动的封建理教观念。这种观念堂而皇之,但却是荒谬而野蛮的,完全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成见。就像丁玲同志评价她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他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他往死里赶,是一样使他精神上痛苦。祥林嫂正是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被虐杀的。”换句话说,祥林嫂死了,表面上没有刽子手,实际上,刽子手就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这是一种可怖的观念。习以为常,没有人感到的悲剧,才是最大的悲剧。
孙绍振先生说,鲁迅写死亡的悲剧,最重要的成就不在于写死亡本身,而在死亡的原因和死亡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感受。我想,这便是祝福,拥有不朽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观看,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