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国故初探

 政二街 2022-03-13

2. 可将儒家思想中对心性的体悟以求内圣、修身的思想称为儒之本体,它以修身为本构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故又可称为“儒学”,而将儒家这一套学说结合时代、社会、政治的需要,并以道德主体的内在修养为基点以求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称为“儒之用”,又称“儒术”。从根本上说,儒家学问是一种“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儒学与儒术体用辩证”的学问,儒家学问自身的这种特性使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的一切人的个人道德修养及现实政治实践都能找到明确的路径。

3. “儒学的内圣进路”与“儒术的外王进路”两者“体用”辩证、相互含摄,已经成为审视、实践儒家思想的基本视角,纵向的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与以儒家经典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为“体”,以每个时代因时因世而做的自我损益及应时而变的阐释为“用”的横向视角,形成了两个基本的思辨视角。

4. 茶马古道起源于“茶马互市”。因西藏和川、滇边地属高寒地区,需要摄入高热量的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食物以抵御寒冷,但由于蔬菜缺乏,过多的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运化。茶叶能促进消化,减少疾病,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西藏不产茶,而在内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且供不应求,西藏和川、滇边地则以产良马著称。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与马的易货贸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西藏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陆出产的砖茶、盐铁、布匹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5. 人类古道演进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对物资比如茶、马与盐铁等的需求,另一个推动因素是族群间的移动,比如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流。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六区三走廊”民族关系动态格局一盘棋思想,即北部草原地区、东北山岳森林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沿海地区、中原地区、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

6. 从孔子创立的儒学内容来看,儒学是以道德伦理主体————为基点的,以修身为本,以封建社会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同时以道德主体自觉修养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政治思想学说,并以此为本书对“儒学”范畴的界定,而以儒学在政治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为“儒术”的范畴界定。

7. “体用”一词在词源上出现甚早,作为哲学范畴自魏晋玄学之时开始,经过唐宋元明的佛、道、儒的演化和拓展,到近代已成为具有中国哲学特性的哲学辩证体系。

8. 儒家学问存在着这样的基本关系:以儒家之“经典”文本之承载为儒之“学”、为儒之“体”,以儒家“经典”因时代的差异性而进行的不同阐释、发挥及应用为儒之“术”、为儒之“用”。

9. 从某种意义上讲先秦诸子各种学说的统一主旨就是:国家的建序与建序中人性问题及个人内心中道德规范的确立——为乱世开药方以求治社会衰败之症,以求达到各家所描述的治世。

10. 大学之道的核心或者说基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内在的修养,内在体现出来就在身修。修身是前面四目追求的结果。身修之后,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

11. 儒学以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血缘关系、宗法制度为纽带,能游刃有余的处理伦理关系等诸多问题,且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是以安土重迁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这就意味着与之相适应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也在民间存在着,而基于这种现状而建构的儒学思想也在民间以潜隐的方式“有所损益”“变革”或吸取其他学说存在着、发展着。

12. “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

13. 唐蕃古道主要兴盛于唐朝后期和宋朝。这条古道东起长安,经鄯州(青海乐都县)、鄯城(西宁)、莫离驿(青海共和县)、那禄驿、柏海,至从龙驿,过牦牛河(通天河)藤桥,向西过唐古拉山,经那曲到拉萨。

14. 当年,作为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实际上又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的松赞干布就是通过这条古道迎娶了大唐国文成公主的,唐蕃古道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在古道经过的地方,仍然矗立有前人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可以说,唐蕃古道是汉藏通好的见证,是一条承载汉藏友谊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15.  1073年,宋王朝与西夏发生战争,战场在熙河(今甘肃的临洮、临夏)一带。战争造成陕西境内以茶易马道路受阻、马源路断。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道梗阻”事件。宋朝为了开辟新的马源,便将“茶马互市”的重点逐渐由西北的秦州和凤州转到西南的雅州一带。

16. 康熙四十五年(1706),为了巩固边疆,稳定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保障茶路和贡路的畅通,当时的四川巡抚能泰上奏建议修桥,得到康熙特准,并下诏拨库银建桥。历时一年余,泸定铁索桥建成。康熙皇帝亲自为桥取名“泸定桥”。

17. 横断山脉在中国的版图上是属于一个很特殊的地区,三江并流的奇观造就了无比壮观的大峡谷,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得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

18. 盐井,纳西语称“察卡”,藏语则称“察卡洛”,“察”意为盐,“卡”或“卡洛”意为井眼或洞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