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辩与别墨

 直尾昂述 2022-03-13

墨学传授

今已不能

详细考究

《韩非子》: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

《庄子》:

相里勤之弟子

五侯之徒

南方之墨者

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

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

(谲,崔云决也。

訾,通呰。

《说文》:呰,苛也

苛与诃同

觭即奇

《说文》:奇,不耦也

《释文》:仵,同也

应,《说文》:当也

又“雠,应也”

相应即相争辩)

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

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古书说墨家

传授派别的

只有这两段

两处所说

互相印证

今列表如下:

最重要的是

《天下》

墨家的两派

“俱诵《墨经》而

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

细看这几句话

可见今本《墨子》里的

《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

《小取》

六篇是这些“别墨”作的

有人说这六篇

即是《天下》篇

所说的《墨经》;

别墨既

俱诵《墨经》

可见《墨经》

作于别墨之前

大概是墨子自著的了

以为这段文字

不当如此解说

《墨经》

非上文所举的六篇

乃是墨教的经典如:

《兼爱》、

《非攻》

之类

后来有一些墨者

虽都诵《墨经》

虽都奉墨教

却大有“倍谲不同”之处

这些“倍谲不同”之处

都是由于墨家的后人

于“宗教的墨学”之外

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

这一派科学的墨家

所研究讨论的

“坚白同异”、

“觭偶不仵”

等等问题

这一派的墨学

与宗教的墨学

自然“倍谲不同”

于是他们自己

相称为“别墨”

(别墨

犹言“新墨”

柏拉图之后有

“新柏拉图学派”

近世

有“新康德派”

有“新海智尔派”)

“别墨”

即是那一派科学的墨学

他们讨论的“坚白之辩”

(坚属于形,白属于色

两种同为物德,但

一属视官,一属触官,

当时辩这种分别甚明)

“同异之辩”

(名学一切推论

全靠同异两事

故当时讨论

这问题甚详)

和“觭偶不仵之辞”

(《释文》:“仵,同也”

《集韵》:“仵,偶也”

《玉篇》:“仵,偶敌也”

《汉书》:

“伍,耦也”

伍仵两字

古相通用

中国文字,并没有

单数和众数的区别

所以说话推论

都有不便之处

墨家很注意这个问题

《小取》篇说:

一马,马也;

二马,马也。

马四足者,

一马而四足也,

非两马而四足也。

马或白者,

二马而或白也,

非一马而或白也。

此乃一是而一非也

这是说

“觭偶不仵”

最明白的例)

如今的

《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小取》六篇

很有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学说

所以我以为这六篇是这些

“别墨”的书(《天下》篇

仅举两派,不及相夫氏

或者相夫氏之墨

仍是宗教的墨学

“别墨”之名,只限于

相里氏及南方的墨者

如邓陵氏之流)

晋人有个鲁胜

曾替

《经》(上、下)、

《经说》(上、下)

四篇作注

名为《墨辩注》

我如今用他的名词

统称这六篇为《墨辩》

以别于墨教的《墨经》

(对于“别墨”、“墨经”、“墨辩”

三个问题的主张,一年以来,

已变了几次

此为最近研究所得

颇可更正此书油印本

及墨家哲学讲演录

所说的错误)

至于这六篇决非

墨子所作的理由

约有四端:

(一)文体不同

这六篇的

文体、句法、字法

没有一项和

《墨子》的

《兼爱》、

《非攻》、

《天志》

……

诸篇相像

(二)理想不同

墨子的议论

往往有

极鄙浅

可笑的

例如

《明鬼》一篇

虽用“三表”法

其实全无论理

这六篇

大不同

六篇之中

全也没有一句

浅陋迷信的话

全是

科学家和

名学家的

议论

这可见这六篇书

决不是墨子时代

所能够做得出的

(三)“墨者”之称

《小取》篇两称“墨者”

(四)

此六篇与惠施、公孙龙的关系

这六篇中讨论的问题

全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

哲学家争论最烈的问题

如坚白之辩,同异之论之类

还有《庄子·天下篇》

所举惠施和公孙龙等人的议论

几乎没有一条不在这六篇之中

讨论过的

(例如

“南方无穷而有穷”,

“火不热”,

“目不见”,

“飞鸟之影,

未尝动也”,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之类,皆是也)

又如今世所传

《公孙龙子》

一书的

《坚白》、

《通变》、

《名实》三篇

不但材料都在

《经》(上、下)、

《经说》(上、下)

四篇之中

且有许多

字句文章

都和这四篇相同

于此可见

《墨辩》诸篇若非

惠施、公孙龙所作

一定就是他们

同时的人作的

所以孙诒让

说这几篇的

“坚白同异之辩

则与公孙龙书及

《庄子·天下篇》

所述惠施之言相出入”

又说:

据《庄子》所言

则似战国之时

墨家别传之学

不尽墨子之本指

这六篇《墨辩》乃是

中国古代名学最重要的书

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

无论那一家的哲学

都是一种为学的方法

这个方法,便是

这一家的名学

(逻辑)

所以

老子要无名

孔子要正名

墨子说“言有三表”

杨子说“实无名,名无实”

公孙龙有《名实论》

荀子有《正名》

庄子有《齐物论》

伊文子有《刑名》:

这都是各家的“名学”

因为家家都有“名学”

所以没有什么“名家”

不过

墨家的后进

公孙龙之流

在这一方面

研究的比别家

稍为高深一些

不料到了汉代

学者如司马谈、刘向、

刘歆、班固之流

只晓得

周秦诸子的一点皮毛糟粕

却不明诸子的哲学方法

于是凡有他们

不能懂的学说

都称为“名家”

却不知道他们

叫作“名家”的

这一些人

在当日都是

墨家的别派

正如亚里士多德是

希腊时代最注重名学的人

但是不可以叫他做“名家”

(《汉书·艺文志》九流之别

是极不通的。说详吾所作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太平洋第一卷》七号)

如今且说这六篇

《墨辩》的性质

第一

《经上》、

《经说上》

《经上》

全是界说

文体和近世几何学

书里的界说相像

原文排作两行

都要“旁行”读去

例如“故

所得而后成也

止,以久也

体,分于兼也

必,不已也

须如下读法:

(1)故,所得而后成也。 

(50)止,以久也

(2)体,分于兼也。   

(51)必,不已也。

《经说上》篇乃是

《经上》的详细解释

《经上》全是

很短的界说

不容易明白

所以必须有

详细的说明

举例设譬

使人易晓

《经说上》

却不是两行的

也不是旁行的

自篇首到篇中“户枢免瑟”一句

都是《经上》篇上行的解释

自“止,无久之不止”

到篇末

是《经上》篇下行的解说

所以上文举例

“故,所得而后成也”的解说在十七页

“止,以久也”的解说却在二十二页上

若以两行写之,可得下式

第二,《经下》、《经说下》

《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

文体极像几何学书里的“定理”

也分作两行,旁行读

《经说下》是

《经下》的详细说明

读法如《经说上》

自篇首(页三十一下)

到“应有深浅大常中”

(适校

当作“大小不中”

页四十六止)

说明《经下》上行的各条

此以下,说明下行各条

第三,《大取》

《大取》篇最难读

里面有许多错简

又有许多脱误

但是其中

却也有许多

极重要的学说

学者可

选读那些可读的

其余的不可读的

只好暂阙疑了

第四,《小取》

《小取》篇最为完全可读

这一篇和前五篇不同

并不是

一句一条

的界说

乃一篇

有条理

有格局

的文章

全篇分九节

一、至“不求诸人”,总论“辩”

二、

至“吾岂谓也者异也”

论“辩”之七法

三、

至第一个“则不可偏观也”

论辟、侔、援、推

四法之谬误

四、

至“非也”

共四十八字

衍二十二字

总论

立辞之难

总起下文

五、论“物或是而然”

六、论“或是而不然”

七、论“或不是而然”

原文作“此乃是而然”

似有误

八、论“一周而一不周”

九、论“一是而一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