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杂谈系列(6)——古玉的“壳”

 文香阁 2022-03-13

古玉鉴定这事情,说透了也很容易。一个熟人,您听他的声音,看他的背影也知道他是谁。一个陌生人,就是面对面,你也不知道他是谁。啥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古玉也是一样的。

        传统的鉴定常常说的是:料、工、形、纹、沁;或者是:料、形、工、沁、意;也有说是:料、工、形、纹、沁、神。料、工、形、纹 都比较好理解。“意”的含义是:是“寓意”的意思。“神”的含义是:是玉器传递出来的一种神韵,一种气息。这两个说法都比较玄乎。还有啥包浆啊、皮壳啊、温润啊、老气啊。也有很多人说:熟、润、老、旧、肥、透、油等等,这些都是只可会义不可言传,无法量化的传统语言。一般来说:感官上的表述,每个人认识是不一样的,很难成为统一的标准。所以,凡是都受主观影响比较大的表述,都不宜作为客观鉴定的标准。谁能说说啥是“熟'?您说的”熟”和他说的“熟”,与我感知的“熟”很难一样。——呵呵,耿老:请鉴定一下“俺的这块玉八分熟不?”😄😄😄

        所以,俺滴私家鉴定的【八字箴言】秘笈是

          料、型、工、沁

          皮、壳、纹、臭(xiu)

       传统鉴定中,最难说清楚的是“沁”。它包含的信息太多,含意太广。所以,我把“沁”分为了:“沁”“皮”“壳”。我定义:“沁”是玉器表面因为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引起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玉器成色因子沁入和析出(析出是俺的创新,另一篇文章细说)产生的。“皮”是玉器表面的老化现象。“壳”是玉器表面一层壳一样的物质。我希望,鉴定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玉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上,以及因这些变化引起的玉器表皮的反应。当然”沁““皮”“壳”是有很密切的内在关系(这个另一个问题,放到以后慢慢地讲)。

        先从简单的开始,今天说说“壳”。

       壳分三类。一类是外界附着在玉器上形成的“壳”。另一类是玉器自身出现的“壳”。最后一类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胶合成为一体。

        第一类:最常见的就是“碱壳”(如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这样的碱壳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常年雨水地表水碱性太大,沉积在玉器上的“水碱”。鉴定时主要是观察碱壳是否有层次,是否是多年形成的。

图片

图一

图片

图二

图片

图三

图片图四

       第二类:玉器自身出现的“壳”。

     这一类比较有意思。 古玉出现这种现象,俺定义为“脱壳”。这是高古玉的独特现象,主要发生在4000-8000年前的玉器表面上。红山玉上常见。明清玉上还未见到。战汉的好像也未见到过。

         关键的是:这种现象在新仿的玉器是无法做到的。

下面请看图:

图片

图五

图片

图六

图片

图七

图片

图八

图片

图九

         搞收藏的朋友都会常常见到这一类的“脱壳”现象。今天我们需要探讨是:这种现象的内在机理是什么?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收藏爱好者的乐趣所在。

       这种皮壳只发生在加工后的玉石上。自然界的玉石没有这个现象。如:和田玉籽儿,经过了亿万年,也没有这种脱“壳”。这说明:必须对于进行加工后,才能出现“壳”。实际上就是对玉器表面的晶格进行暴力破坏后才会有的现象。

       这“壳”是玉器加工时,玉石表层的晶格受到切割、磨制、抛光等外力的作用,表层的晶格受到震动和破坏,这些微小的被破坏的晶格,在长时间的外部环境的侵润下,逐步剥落显现形成“壳”。

       这种“壳”,一般厚度在0.5—0.05mm之间。壳的厚度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加工方法。越是粗加工,壳越厚;越是精加工。壳越薄。也就是说粗加工比精加工对晶格深层破坏更严重一些。

       最有意思的是图九。您仔细观察:在壳脱落后,玉表面居然还能看到加工痕。

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图片

图十

图片

图十一

第三类: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胶合成为一体。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不再赘述,请看下图:

图片

图十二

图片

图十三

        鉴定一定要讲科学,讲证据,讲逻辑。一个玉器如何看新老,主要是看玉石自身的老化程度。玉石在自然界和其他石头一样都会老化,只要时间够长,最后都会风化成砂砾。所以时间越长,越好辨认。红山玉老化就比较明显。人工是无法仿造出这种几千年的变化滴。吹牛的除外——😄😄😄

下一篇:收藏杂谈系列(7)——红山阴线内“非”字纹探讨(四)

精品欣赏——宋钧窑玫瑰紫七彩“宝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