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中国没骨山水画发展进程(系列片)

 曾真菜鸟图书舘 2022-03-13

杨建辉:字快风,号天台山人。生于1962年,四川邛崃人。修诗、书、画及国学,善山水、花鸟、诗词、书法及瓷画。一生致力于没骨画研究,在继承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杨建辉作品欣赏

中国没骨山水画的发展进程

        探溯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可见,自南北朝时期,张僧繇受天竺佛教“凹凸花”技法启迪,以朱红、青绿等色彩晕染花瓣向背,立体感极强对比鲜明,成为没骨画始祖。因世久年淹,仅有文字记载而少见作品传世,流传至今的没骨画仍然是凤毛麟角,大多都已经失传。

艺术讲究传承,在没骨画流传领域轨迹中已然分流出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谱系。肇自张僧繇创立没骨画雏形以来,后经东晋王洽;唐朝杨升、王维等人传其衣钵再振金声,又历经宋之米友仁、梁楷;元之王冕;明之董其昌、徐渭、蓝瑛;清之恽南田等大家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代不乏人而流传有序。近代大家吴石仙、张大千、傅抱石、吴湖帆、尧文藻等也偶尔为之。没骨花鸟与人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惟没骨山水却始终星火隐约而大音希声,几乎走向了濒临衰败的境地,有待于当代艺人们再创新而使之大放光明。

        纵观古代没骨画,大多采用线条准确勾勒造型,再用色墨晕染等技法,逐渐将线条隐去而绘就。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又从具象走向了写意,最为代表有梁楷的《仙人图》;张大千的没骨荷花等。而杨建辉先生则别开生面力求突破如实再现,超脱自然不受线条约束,直接用墨或彩或彩墨交融尽情地宣泄心中激情来创作,使画面更显得温润、空灵、洒脱、大气。妙在是与不似之间,开拓出风格独特的没骨画创新天地。中国艺术研究院柯文辉老先生曾高度点评道:“不同于张大千、刘海粟,收放自如、气概恢宏,造诣颇深、追溯浩渺而不能自休”。正如杨建辉先生所言:“所有线条都不要,直将水墨铸山河”。足见其才情气魄与胆识胸襟也!所著《没骨画论证》与《论没骨山水形成之缘起》的论文,则奠定了他在没骨山水领域中独立的学术定位,凭籍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娴熟的技艺,他以毕生之精力致力于推动中国没骨山水画的发展进程,拟欲重塑中国没骨画之神韵!

论没骨山水形成之缘起

                   ----杨建辉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故心常游于象外,神却默契古今。而谢赫之画法六要,则尤重于“气韵生动”意在墨分五色,形神兼备而浑然天成也。推为绘事、化工之至境,其后凡张彦远、王维、郭若虚、郭熙、唐寅、石涛等历代论画之语。无不引伸物外而合于至道,将天地人融而化之,以达于神契幽微之冥乎穷变。所谓风力气韵与解衣磅礴者,全出乎人之妙思活用而已。故人之精思巧运与取舍周旋,非神而明知之者,或发而激越之灵者,鲜有六合之妙会。此技进乎道之谓矣。惟苦瓜和尚立论尤绝尤确,揉将自然之大宇宙与自我之小宇宙合而共通。主张能入能出。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把人的因素推为首位,将理法概念纳入万一循环之两端。籍此见道之识,发彼不腐之言。自能劈开混沌,使得万物欣欣然赴之于笔下。为后世所重,故善学者宗之弥笃。

        予少喜神游墨海,尝历览画史书论,以及百家之风格面貌与各得之见。因性而异地激赏于氤氲含混,水墨交融之画格。如梁楷、米芾、陈继儒、吴石仙,以及近世之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等诸公之画风。起初予也不以为然,只随兴之所欲而观玩涵泳。及至捧读《道德经》、《南华经》、《楞严经》以及《维摩所说经》之后,便乘兴披览诸子百家与袁天罡、刘伯温、金圣叹之著述,不一而足。始知东方文化思想渊源于博大精深中呈现出倏隐忽显之奇妙壮观,天地万物无不被有与无;虚与实;露而藏;包又突;相互交织却又彼此兴替轮回着,俨然一派恍兮惚兮之感,真美不胜收而叹为观止。久而导致予之书画诗文,亦由阳刚而渐入阴柔。究其实质,斯是思想之蜕化演变所致。于是旋反故态,以阴为主、阳为辅、虚实并施、方圆兼用、浓淡交错、收放适度、抱推相守、空籍实显、黑白互渗,俟至曼妙而后。才见乾坤去纷若敛,臆气风云动而不摇,山川万物归正其位。和若天倪,纯如婴孩,物态初象之美至矣。于是焉遂于画道之中欲图别开生面,以求画天画地画自己之面貌,最终形成没骨水墨山水之画风。进而聊补画坛之缺。

        闻道王维曾阴隐试之,或因世久年淹而未见传世。其后董其昌与蓝瑛也曾追思揣写。亦惜未形成派系而传诸后世,惟吴石仙庶几近之。然也霸味欠浓,近代之傅抱石、张大千、尧文藻、秦岭云等大家也偶有所作,俱应称之谓大泻,泼墨、泼彩之一格。若言没骨,则有失公允。画史上除黄荃、徐熙、梁楷、徐渭、恽南田、杨啸谷,以没骨手法施诸于花鸟、人物及其青绿山水外,没骨水墨山水则算得大音稀声。

        吾国悠久之绘史,名家妙手代有逸人且层出不穷。故其画风之差近相同者比比皆是,只不过因各人之优长不尽雷同罢了。所以载之于画史之上良有故矣,记得李调元曾说“著书翻恨古人多”。袁枚却讲“诗怕随人拾唾余”。以诗喻画,宜而合乎。惟望海内高明不吝赐教,快风理当立雪恭听,有错必改而从谏如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