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指标之发病率和患病率

 火炎森林 2022-03-13

上一期我们初步介绍了比、比例和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特征,本期我们深入讲解两个最常见且易混淆的疾病频率指标:发病率和患病率。



一、发病率




1.1
定义
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为:

图片

其中,K=100%,1000‰,10 000/万,100 000/10万……

1.2
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
(1)新发病例数:观察时间内的新发病例数作为发病率计算公式的分子。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则应计为多个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疾病在一年中可多次罹患。对难以确定发病时间的一些疾病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

(2)暴露人口数:暴露人口数是指在观察期内某地区人群中有可能发生该观察疾病的人,因已患病而在观察期内不可能再次成为新发病例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如在计算麻疹的发病率时,已患麻疹者不能计入分母,但实际工作中不易划分,当计算某地区人群某种疾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地区观察期间内的平均人口数。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平均人口为年初人口与年末人口之和除以2,或者以当年年中(零时整)的人口数表示。

(3)观察时间:可以确定一定的观察时间,多为1年,也可确定较短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

发病率可按照不同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由于发病率可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在对比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率时,考虑到年龄、性别等构成对发病率的影响,应进行发病率的标准化处理。

1.3
应用
(1)描述疾病分布,评价疾病负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病率指标可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说明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也就是说以发病率作为指标评价疾病负担,确定卫生工作重点。例如:随着新型冠状肺炎在国内每个月的发病率逐渐降低,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也逐渐降低。

(2)病因学研究。发病率不受存活因素的影响。即使有些因素既影响疾病的发生又影响疾病持续时间和疾病严重程度,但影响疾病的发生时与该因素是否影响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是无关的。发病率是计算全部的新发病例,而不是现存病例数。因此,发病率反映的疾病发生与暴露的关系明确。正因为如此,发病率是最适用于病因学研究的指标。发病率的变化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及其变化,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发病率的变化既可能是自然发生波动的结果,也可能是采用某些有效预防措施的结果。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也可以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4)疾病监测资料可计算某病的发病率,同时发病率也是前瞻性研究常用的指标。

(5)虽然发病率所获得资料数据有计算简便,结果直观、方法易于掌握等优点,但发病率只能从发病的频数上反映疾病的危害大小,却难以反映疾病所致的伤残程度和持续时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患病率




2.1
定义
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的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所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月,但调查时间应尽可能短,以免季节、温度等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变化。

图片

其中,K=100%,1000‰,10 000/万,100000/10万……

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内观察到的新、旧病例数,它是在某一时间断面内进行疾病调查所获得的,其大小与观察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因此对观察的期限应有明确要求。

患病率的分母为同时期观察到的总人口数,计算期间患病率时通常用该地区的平均人口数作分母。
2.2

影响患病率的因素

(1)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②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⑨病死率下降。

(2)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②病死率增高;③病程缩短;④治愈率提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

2.3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

患病率 = 发病率 × 病程,即:P=ID

P — 患病率,I — 发病率,D — 病程

上式也可用于推算某些疾病的病程。如有学者经过调查得出美国明尼苏达州癲痫的患病率是376/10万,发病率为30.8/10万,则可估算癫痫的病程为12.2年。

2.4
应用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例如我国居民的脑卒中标化患病率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可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还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2.5

总结

比较内容
发病率

患病率

资料来源

疾病报告、疾病检测、队列研究

现况调查

计算分子

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

观察期间新发病例和现患病例数之和

计算分母

暴露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

调查人数(时点患病率)

平均人口数(期间患病率)

观察时间

一般为1年或更长时间

较短,一般为1个月或几个月

适用疾病种类

各种疾病

慢性病或病程较长的疾病

特点

动态描述

静态描述

用途

疾病流行强度;反映人群发病的危险(概率)

疾病现患状况或慢性病流行情况;反映人群中某种病人存在多少

影响因素

相对少,疾病流行情况、诊断水平、疾病报告质量等

较多,影响发病率变动的因素,病后死亡或痊愈及康复情况及患者病程等

制作:周鹤、周燕

初审:龚德鑫、胡建雄

审核:肖建鹏、刘涛

指导:马文军

图片

关于我们

《数据分析和应用》致力于为全国各地公共卫生与医学工作者(机构)提供专业可靠的统计咨询、研究设计、数据分析、高通量测序数据和序列分析、调研报告等服务(详细可见公众号菜单栏),欢迎有需要的人员和机构与我们联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