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至木文集||桐条沟的古建筑与古寺庙文化

 丘山三也君 2022-03-14

桐条沟的古建筑与古寺庙文化

张至木

图片


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高家峁毗卢寺傍的石崖上,石崖高约16米左右,坐东向西,洞门开在石崖的半中腰,其门楣石闇的右上侧用左起式、书写着“毗卢圣境”四个红漆大字,落款是壬辰年七月二十一(2012.8.8日)。其洞门前,建有直角实体台基的二十六级阶梯,直通其上,阶梯两侧设有钢管护栏。
上了台阶进入庙门,洞内空间不很宽敞。其宽仅约3.3米左右,入深约4.5米左右,高约3.5米左右。正面与左右两侧建有约0.5米高、0.6米宽门字形的佛台。洞内四壁皆先找平、用粘泥表过,再用白色涂料粉刷、彩绘,之后塑佛像装藏、着色上彩、择日开光点眼,庆贺落成圣礼,亦是这个过程。
这处被当地群众称其为“观音洞”的洞内,并没有观音菩萨的塑像。目前来看,里边塑造的是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的塑像。洞内正面的莲台之上供奉的三尊佛像包括:居中为“南无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南无圆满报身佛”,右侧为“南无清净法身佛”,两侧分立侍者阿南与迦叶二位尊者。洞内南北两侧佛台上分别塑造了十八罗汉塑像,形体较小一些。两侧之上均有彩绘壁画,内容为天神星宿护法等神像,其画色多有剥落。洞顶亦绘有阴阳八卦图和五彩云纹,也因年久,画色剥落严重。
“毗卢圣境”中的“毗卢”是指毗卢遮那佛,“圣境”意为:神圣圆觉、光明遍照、无量寿、无量福报、无比庄严的无上圣洁清净之境,一般是用来表述佛的境界的。
 “毗卢遮那”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略译“卢舍那”“遮那”,意译“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佛名。佛教内部有不同解释。旧译《华严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中译为“卢舍那”。新译《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中译为“毗卢遮那”。华严宗据此认为毗卢遮那与卢舍那分别为音译的全称和略称,为报身佛,是《华严经》中所说的莲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相宗与此同,但所称不同,以卢舍那、释迦牟尼二佛为受用身、变化身,以毗卢遮那佛为自性身。密宗视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摩诃毗卢遮那,梵文Mahavairocana),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尊奉的主要对象。毗卢遮那的意译为“遍照护”“大光明”。
由此看来,榆阳区桐条沟乡高家峁村毗卢寺之下沟内的观音洞,最早遗存的道场应该是天台宗的教法了。天台宗起源于浙江天台县城北二公里处的天台山,据传三国吴赤乌(238-251)年间已有佛寺。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智频率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居山十年,对佛教教义和观行构成了自己独家的教法,创立了天台宗。天台宗何时流传于桐条沟乡高家峁村的?“毗卢圣境”为何被当地老乡称作为“观音洞”尚无明显佐证,很难解释明白。

图片


毗卢寺
毗卢寺位于高家峁村西南寺沙湾,总占地面积9999平方米,绿化面积6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据清咸丰十年(1860)残碑记载:景泰三年(1453)建有低矮小庙;成化八年(1472)扩建庙宇;咸丰十年(1860)工程浩大的庙群漂亮的完成,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吉日开光。
资料还称: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俯视全貌,蔚为壮观,仿若仙境。两面悬空的石崖上,有天然雄狮和三头神鳌,背有雄宏精美的庙宇、别具一格的乐楼,地形独特,香风浓郁,被誉为陕北最“足音”的乐楼之一。
毗卢寺坐北朝南,庙院由南向北深入。山门与榆林城内的戴兴寺山门形体大致相同,单脊双坡单檐,顶盖金色琉瓦抱厦、中门框、高门楣、落地门槛、双扇重门,显露出明清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这处毗卢寺庙院内的殿宇建筑,一般都采用起脊双坡琉瓦、单檐斗拱翘角、传统的实用型建筑风格,彰显了古朴大方、民风淳朴的万千气象。

图片


进入大殿的正院,院内建筑共分三进。门洞两侧塑有雄壮威武的四大天王神像。中间一靠双尊,莲坛上观音倒坐,端庄悲悯;弥勒笑迎,慈眉善目。第一进庙院东西各有两间配殿,左侧为马王殿、孤魂堂,右侧是财神殿、瘟神殿。这一格局,表现了当地民众不仅祈保人口平安,还念顾牲畜无患,祈求神灵赐福旺财、扶贫济困,可谓地方的一大特色。
第二进院内,东侧有钟楼、西侧有鼓楼,晨钟暮鼓,遥相呼应。中间建有规模较小的神楼,其内一靠双尊,护法韦陀与文运魁星两尊塑像相背而立。其左侧的配殿供奉的是关圣帝君,表意:诚信义勇、公平正义、生财有道、运气升腾。右侧配殿供奉的是药王爷,表意:消灾灭疫、手到病除、身心安康、益寿延年。

图片


第三进院中,大殿之外左右两侧各竖一通石碑,其上记载古刹毗卢寺复修历程,叙列功德芳名。大雄宝殿内,佛坛之上的莲花宝座上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左侍有普贤菩萨,右侍有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居中,跏趺而坐,垂目悲悯、端庄像好。莲座之下有搬倒山、喝水干、蹬塌地、顶塌天四大力士奋力撑抬,其塑像逼真,亦有法力无边之神功、撼天动地之威力。站殿神将有伟力大将军和伟虎大将军。殿内两侧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天神画像皆栩栩如生,威严肃穆,教意颇深。

图片


正殿的两侧,右院殿内奉祀的神像有“云霄、琼霄、碧霄”之三霄娘娘,以及“造子、崔生娘娘,眼光娘娘”。左院殿内奉祀的神像有“山神、土地,水龙王”。三院神殿一字排开,朱柱彩棚,斗拱重檐,自古为佛道合祀的神圣之境。
高家峁村毗卢寺庙会起会的日子是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庆典之时,请来剧团唱戏三天,热闹非凡。附近乡邻逢集赶会,前来敬奉神灵,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改革开放后,乡民们外出务工者甚多。经毗卢寺庙会的会首商定,从2015年始将每年的庙会庆典活动改为清明节,亦可便于村民回乡扫墓祭祖的同时,能赶庙会祀奉神灵。中秋佳节团圆之日,起会一天,亦有小戏、秧歌、说书等活动,畅叙情谊、人神共欢、天人共度,热闹非凡。因此,毗卢寺庙会远近闻名,成为周边十里八乡群众文化娱乐、心灵寄托的活动中心。

图片


老爷庙
高家峁村铁匠沟山上的龙翼峁子有一座老爷庙,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距今已有280余年。铁匠沟龙翼峁子山梁地形呈U字形,老爷庙选址独到,建在铁匠沟的龙翼峁子悬崖畔上,庙殿坐东向西,占地108平方米,沟底有条小河,潺潺流水,岸边绿树成荫,四周群山起伏,峰回水抱,气象万千,风景独特。关帝威宁,神灵圣明,灵签每验,无有不信,远近共仰。之后,此处老爷庙威名远播,乡邻信众前来敬香求神者络绎不绝。因地形险峻,恐有拥挤时、香客坠崖之忧,老爷显灵,重新选址,于是在龙翼峁子偏于U形山梁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之处,重建了老爷庙,其庙殿坐向偏东南、朝向偏西北。
龙翼峁子复修的老爷庙,一进单院,正配三殿。山门外照壁屏风,路边矗立旗杆,之上悬挂五星红旗。山门矮小,起脊双坡翘檐琉瓦抱厦,设有门额门槛双扇门,朱门楹联黄字表句:山门无锁白云封;院内有尘清风扫。进得庙院,观其正殿台基高约1米左右,四层台阶。阶前院中有砖砌单边0.7米宽、0.5米高的六角平台,台上置放三足鼓肚、雕花鳌头、空心圆口无耳、大型石材宝鼎香炉。正殿的山墙与台基连体,山墙入深约7-8米左右,台阶之上的屋建高约8米左右,建筑风格为歇山起脊双坡、双龙翘首、狮象兽脊、码头挑檐。正殿面口宽约10米左右,四柱三开间、中开门、两侧券洞窗。朱漆門楹有对联一副: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雨廊柱担的彩绘额粱横楣中有“忠义参天”四字。雨廊的内山墙两侧、北绘大将雄(熊)阔海手执旋风斧的神像,南绘伍(武)天赐手执钩镰叉的神像。

图片


殿内神坛之上塑有头戴帝冠、身着黄袍、肩披朱氅、赤面竖目、手拱七星笏板的关圣帝君、垂腿端坐的神像,身前排位书有“供奉关圣帝君之神位”,其神像用玻璃罩加以保护。两侧分别塑有手捧圣玺、印泥的侍童神像。神案之上蜡烛香表、签篓等器物俱全。北侧的站殿将军塑有:周仓手执青龙偃月刀的站殿神像,南侧塑有关平手执御用斩妖剑的站殿神像。两侧山墙绘有壁画,其彩绘内容皆以神谱中《三国演义》与关公有关的故事情节绘制而成。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是由“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不为金钱所惑、不被美色所诱、夜读春秋、忠君报国、爱民扶弱、视死如归等中华传统优秀品质所构成的忠孝仁爱、和谐包容、忍辱负重、诚信义勇、大无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最先进的优秀文化同根同源。这就是千百年来神州大地民众广泛信仰关圣帝君的精髓所在,之前的《榆林关公文化》期刊多有各类专著的声音表述,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大殿的北侧是山神土地庙,南侧是药王庙,此两处配殿的庙建样式与正殿相同,不同的是配殿的基础之上没有台基,外观尺寸要小于正殿许多。山神土地庙的门楹写的是:山神常保山中物;土地永佑土地人。药王庙的门楹写的是:救人妙术千秋重;济世灵丹万古珍。山神土地庙,和药王庙的上首与正殿两侧之间,分别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述了会首同众乡亲维修护庙的不凡过程。
正殿雨廊南侧横担下悬挂一口品相娇好的铸铁钟,堪称是镇庙之宝,名为“关圣帝君老爷庙铸钟”。此钟是雍正十一年九月吉日置铸,落款有杜家沟庄和高家沟庄两姓先民之众所铸。由此,我们对当地的古代先民普遍信仰关老爷的虔诚之心,以及民风纯正的程度、渴求公平正义之情,可见一斑。

图片


三皇庙
杏树峁龙王庙梁在高家峁村铁匠沟西南方向约3公里处。此庙建在高高的山峁上,规模不大,庙院及正殿坐北朝南。庙门对照壁,围墙略显低矮,院内东侧竖有旗杆,旁侧是一间矮小的山神土地庙。庙院的正殿从两层台阶起建,建高约6米左右,山口深约5米左右,面口宽约6米左右,四柱明廊、中开券洞四扇门、左右无侧窗。建筑风格为起脊双坡、双龙翘首、平脊琉瓦、卯榫拱斗、三挑飞檐式。其左右飞檐外放,使前檐面口宽度达到约8米左右,更显飞龙之势。正殿内供奉的主神是龙王,站殿神将自然是水族翘楚了。由于去时殿门紧锁,门隔帏帘,无法窥探内相一二。四柱明廊两侧各有石碑一通,东侧廊顶横担悬挂一口名为:“龙天庙造钟”的生铁铸钟,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的古钟。
其钟的铭文内容如下:

大明国陕西都司绥德卫前所人氏,今见在鱼河堡地方屯田沟庙儿梁地名,寄庄居住。龙天庙造钟,功德主:王崇德,众信人等:李国、任夆、任尚宰、任汝明、任汝厚、贺尚友、程尧、高三臣、高三朝、任宁、王守政、张侃、王阑、李交库、马应隆、张文金、张文银、景其山、景其国、刘宗仁、房彦瑞、阎汝孝。

住持僧人:如露、持拣;山西永宁州,送钟人:赵应夆、孙男赵段

万历十九年三月吉日造。金火匠人:高偏、男高正选、高正运。

图片


普救寺
普救寺的方位在铁匠沟东南方向约2公里处王家闷沟。普救寺依山傍水而建,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岁月悠悠,香火源长。庙院的旁殿供奉有药王爷和财神爷等神祗。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宋代西夏时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普救寺历经风雨沧桑,修了破,破了再修。大清雍正十年二月,当地的先民曾对普救寺进行维修扩建了一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寺院文物被毁。改革开放后,两次修复庙院,维持至今。目前看来,王家沟村普救寺很有历史研究和文旅开发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从传统的情感上,比较推崇佛教。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区建国,其国号为“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原的西部,史称“西夏”。夏毅宗时期,西夏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与宋辽对峙。夏惠宗时期,宋朝因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在熙河之战中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童贯率六路宋军伐夏。崇宗向宋臣服,国势日趋衰微。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金朝兴起,辽、宋、西夏三国鼎立局面被破坏。辽朝和北宋先后被金所灭,西夏经济转而被金朝掌控。此后蒙古帝国崛起,六次侵入西夏,拆散金夏同盟。此时,西夏内部多次发生弑君内乱,经济趋于崩溃。宋钦宗靖康二年(1227),西夏亡于蒙古。

图片

作者简介:张书华,笔名张至木,男,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政工师职称,侦保专业,退休人员;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社员、榆林市诗词学会会员、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榆林关公文化》编审、榆阳区诗词学会会员、府谷县诗钟楹联学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