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故宅考|世人不知道的磊石屈原故宅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2-03-14

                                               汨罗山  屈原潭  玉笥山

      汨罗,自古是纪念屈原自沉殉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自汉代起它就是一个水名、渊名、潭名。是屈原沉江的具体之水也是具体之地。

汨罗就是汨罗渊

屈原《怀沙》云:“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贾谊《吊屈原赋》云:“(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屈原列传》把汨罗记入国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汨”为“汨罗渊”。说明汨罗就是渊名。从《水经注》的解说中我们知道这个汨罗渊旧名是罗渊,屈原自沉后,叫屈原潭,贾谊司马迁到此后,罗渊叫成了汨罗(渊)。也有人称汨罗潭,故渊、沉沙处。

历史的演变中,宋代《方舆胜揽》始称“沉沙处曰汨罗江。”一直到清《一统志》记:汨罗,江名。汨水、罗水在屈原潭复合,故曰汨罗。复合就是第二次合流的地方,自己屈原潭后称汨罗汨罗江。

那么屈原潭在什么地方?《荆州记》:“屈原潭去罗县城三十里”。此地距到了今天河泊潭的春江嘴。宋张舜民《画幔记》:龙渥(磊石山洞庭庙)去汨罗十里许。今天磊石山到故罗城的距离正好四十里。进一步确定了“汨罗”的具体地点。故而《湘阴县志》记载:盘石马迹在川江嘴,故渊也。

从历代文献资料说明,川江嘴这个定点地名,是屈原自沉潭的确切地点——汨罗。

“屈潭之左”玉笥山在旁边,盘石马迹在此,屈原故宅在旁边。

众多专家考定,屈原是公元前287年来到湘阴汨罗的;隐于沅湘,地理环境是屈原自己所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之区域青草湖东汊,旧名南湖汊,就是罗城西,1958年围垦后的屈原农场全境。

许慎(约58年-约147年)《说文解字》解汨为“长沙汨罗渊之地。《续文献通考》:洞庭庙,在长沙府磊石山。

此两据的长沙的认定,有对汨罗为熊湘之地认定之含义。

熊绎封熊湘,长沙为熊湘地,说明汨罗就是熊湘之地。屈原自沉“首丘”,更加能说明磊石山就是熊山。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吊屈原赋》云: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说明这个汨罗为湘水,是对屈原沅湘分流之汨水的认定,这是汨罗名最早的文献资料。

 磊石山屈原故宅

汉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哀命》: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从水蛟而为徒兮,与神龙乎休息。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说明屈原居住在汨罗湘水此处有石头的山上,这就是磊石山。

说明东方朔最早认定屈原所居住的地方是磊石山。

之后是晋王嘉(?年—约385年)《拾遗记.洞庭山》认定: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律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后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却还洞穴,还若灯烛导前,便绝饥渴,而达旧乡。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而洞庭山在《山海经》记载中离夫夫山东南一百二十里,夫夫山是今天的君山区天井山,磊石山正好位于东南这个地距。

《水经注》云:汨罗口乃春秋之罗汭。”“楚子驿于罗汭,磊石山有楚国在湘水建立的第一个交通驿站,上面建有楚王狩猎的离宫是肯定的,为屈原隐居于此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曾经屈原隐居的洞庭山  磊石山  战国时此处有龙神庙


         屈原故宅磊石龙神庙

     《拾遗记.洞庭山》将磊石山直接写为“洞庭山浮于水上”,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在此披香草隐居、在此沉江、楚人在此将屈原奉为“水仙”并立庙纪念屈原。

       屈学专家们发现,唐代最早被封号的屈原庙,明明白白写的是磊石庙。

       为什么唐代没有封《异宛》《水经》所记的汉代所立的“渊北屈原庙”呢?

       其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是承认《洞庭山》楚人所立的屈原庙,而此庙就名磊石庙。是中国第一座屈原庙。

     《五代史·晋本纪》:“高祖天福二年(937年)……五月,进封青草等四庙。……敕青草庙安流侯,宜进封广利公,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

        磊石庙按《湘阴县图志》:“旧传为三闾祠,汉时建。”按《永乐大典》《重修磊石行祠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马殷捐金以重修。”说明磊石庙是屈原行祠。

       昭灵侯是屈原的封号,磊石庙这是当今学界能找到的最早封号的屈原庙的历史文献记载。明三闾行祠记称:“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临泚市,一在邑治广照寺。宋、元间,迁废靡常。……”

       屈原自沉于磊石山至河泊潭的深渊屈潭中,这是历史已经公论的沉江地,也是司马迁命名的汨罗地,与其所记录的事实相符。从此记载而言,说明楚人在磊石山立庙纪念屈原不是空隙来风,说明洞庭山就是磊石山也是不错的。如果屈原没有居住过磊石山,楚人如何在磊石山立庙纪念屈原呢?

        屈原“上(南)洞庭而下江”在此隐居住九年,因为黄帝、舜帝在此留下了众多传说,所以屈原将此地当成了“先祖故居”;他在此写下《九歌》《离骚》《悲回风》《山鬼》《怀沙》,在此沉江殉国;杜甫在此作《过洞庭》、《宿青草湖》,在此转道平江,安眠汨罗江;李白在此南湖向洞庭“赊月”,张孝祥在此观月写下千古名篇《观月记》⋯⋯因而清诗人黄湘玉云:“不见洞庭水,来登磊石山。谁云八百里,却在举顾间。”

       屈原沉江于磊石山东边十里路的水域“汨罗”之后,此山也实实在在成为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打卡之地。

       从宋玉、贾谊、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历代顶尖文化名人,朝圣般到磊石山汨罗地来纪念屈原,更是让磊石山的文化灿烂起来。

        洞庭庙

        最早的洞庭庙建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是对洞庭山在什么地方的认定。

        君山有没有洞庭庙呢?历史上找不到相关记录。君山洞庭庙,1993年才建。而磊石山的洞庭庙记录众多。

      《长沙府山川考一》:“磊石山,昔轩辕奏乐重湖之上,释子因遗址,造小招提,名曰龙寿。后建洞庭庙,又立磊石驿。”《长沙府风俗考》:“洞庭龙神庙,在县北磊石山,汉时建,四月初八日祭。”“后建洞庭庙,又立磊石驿。”按《大清一统志》:“洞庭龙王庙在湘阴县北磊石山,汉建。宋真德秀有祭龙神文。”

       明代《续文献通考》:“洞庭庙,在长沙府磊石山。洪武初,命有司每岁四月八日致祭。

       北宋《册府元龟》:“天福二年(后晋937年)……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

      《大明会典》是明代为规范当时典章制度,编制的以行政法规为主的法典。简称《明会典》。湖南进入明会典的寺庙有:常德阳山庙、道州周濂溪祠、沅州英显庙、沅州显应庙、长沙洞庭庙(磊石山)、湘阴黄陵庙、湘阴屈原庙、衡州南岳庙、岳州谢晦庙。说明汨罗江上的洞庭庙、屈原庙、黄陵庙是国字号的庙,更加可以确定的是磊石洞庭庙的影响力。

    唐李朝威(766年?-820年?)所写《柳毅传》中记:“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又曰:“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湘滨就是湘水之滨,洞庭之阴就是洞庭之南,还家,就是还湘水之滨的家。磊石山是洞庭之南的标志之山。虽然没有写明白到的是湘阴汨罗,但杜光庭(850—933)《墉城仙录》的《洞庭君》写明了是湘阴。“万历丙申,常熟县东乡徐政肃,因随父官湖广湘阴县武障司巡检。”“回帆直济洞庭,踪迹洞庭君庙。既至,则唐人柳毅秀才也。”洞庭君庙唐代在磊石山上。相隔不到54年的两个作家写的洞庭君的故事背景均发生在磊石山,这是没有半点疑问的。

       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当时磊石山上的确建有柳毅洞庭君庙,是大家认定磊石山为洞庭之庭,洞庭之山的又一个铁证。

  玉笥山屈原故宅,后改为南阳寺,明代迁移至翁家洲。

玉笥山屈原故宅

而另一处屈原故宅是罗含(292年-372年)《湘中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这是文献具体明确的汨罗江屈原故宅之地。后来到了隋朝(581年~618年)在此设立了玉州治。

《长沙府志山川考》记: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左。屈原既放居于此,而作九歌。隋于此置玉州。经云: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或谓汉武好仙,于玉笥山顶,置降真坛,大设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置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为玉笥山。隋于此置玉州。

石帆山,其实本人疑为磊石山。如果按今天上北下南右东左西原则来定,当指磊石山。因为汨罗渊处地只有磊石山为石头山。但古人的原则南为上,北为下,屈原云:上洞庭而下江,所以左就为东右就为西了,玉笥山就到了今天凤凰山上。

屈原潭在哪儿?

盛宏之《荆州记》(454年设荆州):罗县北带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按三十里的地距,在今天河泊潭的春江嘴。旧名川江嘴,《湘阴县图志》将此记为故渊正古屈原潭也。川江嘴的左边就是玉笥山。当然这玉笥山是隋朝设立玉县的县治地,后将之称为玉笥山,屈原在此时,整个山系都名的罗山,水也称罗水。

今天的玉笥山也在屈原潭的左边,也在罗山山系,但相距二十多里,说明并不是《湘中记》所记的玉笥山,屈原居住的玉笥山是今天凤凰山西南,与磊石山相隔十里许的山头,今山上有南岳庙;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南阳名出现在宋代《汨罗庙记》,并将汨罗江称之为“南阳汨罗江”与“沉沙处曰汨罗江”来比较,说明南阳就是沉沙处,山之南名阳,故称南阳;南阳寺出现在元代《汨罗庙记》,说明玉笥山的屈原故宅,元代改建为南阳寺,所以南阳和尚经常很方便地占据汨罗庙祠产;明代因重修屈原汨罗庙,则将之整体迁移至公悦围北,清代再移建于翁家洲,故而清代文献中又诞生出一个屈原故宅。

实际上是因为把屈原故宅的牌子也一同移建之故,此地并不是屈原居住过地方。清代南阳寺为屈原故宅的记载不足信。

根据《水经注.汨水》的地标记载为汨水、罗城北、罗水、玉笥山、屈原潭(汨罗渊)、汨罗驿、磊石山。此玉笥山的长度为二十里的范围。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其地标玉笥山、屈潭、汩罗山、汩罗江、磊石山。

说明玉笥山与汨罗山相连。呈现屈原潭的左边是玉笥山、右边是汨罗山,均位于县北七里。说明屈原居住的地方就在屈原潭的旁边。也可以说是玉笥山西边,今天的玉笥山严格说可以称为玉笥山西边。

屈原潭的右边是《水经注》所记的汨罗驿地,最早的汨罗地点名,元代称之为汨罗山。此汨罗山与磊石山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汨罗水绕三闾宅正是此所指,今天的玉笥山没有这个地理条件。实际上今天的玉笥山旧名称名山,这儿有名山河、名山市,是其旧录。也足够说明古文献中记载的玉笥山并不是今天的玉笥山。

川江嘴盘石马迹见证此处为屈原故宅的物证,七十多岁以上的凤凰山人均亲眼所见,现埋入泥沟之中。能形成马迹,说明屈原在此不是短暂的逗留,而是长时间在此居住过。南朝刘敬叔426年前后所作《异苑》卷一记: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 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湘阴县图志》记:盘石马迹,在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即古汨罗渊也。

由此可知,从最早的记录而言,屈原的确居住过磊石山,也居住过玉笥山。但并没有居住过迁移后的南阳寺地翁家洲,因为找不到清前的任何记载。而此处在明代前均在南湖汊水域之中,不可能建庙。把这个地方记成屈原居住的地方,是因为挂了玉笥山故宅牌之原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