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名族家风】茗州吴氏重礼教诗书

 微言喜语 2022-03-14


文/陈平民

       徽州吴氏多宗周朝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之子吴泰伯为得姓始祖,以泰伯后人秦鄱阳令、汉初封长沙王吴芮及其子吴浅为远祖。
       茗洲在休宁县西境,清代属虞芮乡趋化里,今属流口镇。这里地处率水之源,峰峦叠嶂,沃野平畴,青山迭翠,率水环绕,是吴氏聚居的古村落。茗洲吴氏为长沙王吴芮苖裔。
       相传,吴芮子孙有五王九侯,吴小逸为其后,从鄱阳迁居浮梁白水。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为避黄巢兵乱,与次子居江西浮梁,其妻程小婆(又称吴妪)携长子吴宣避乱来歙州,行至休宁县龙江(今名江潭)遇黄巢乱兵,遭害。明弘治《休宁县志》《徽州府志》均将她作“烈女”记载。据考,吴小逸六世吴丘迁居休宁石川,十世吴六宋庆历间迁居休西泰溪(亦称太溪、大溪),十三世吴小五迁歙渔梁戴家坞,十四世吴小二迁歙石门,十九世吴祥,字祥孙,行名荣七,业贾,广买善田,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卜居茗洲,为茗洲吴氏始祖。他生三子:如璧、如圣、如木,茗州吴氏由此蕃衍盛大。

茗州村

      “茗”,茶也。古徽之地皆产“茗”,但以“茗”名村的,仅皖南山区腹地休宁西部的茗洲而已。从荣七公迁茗洲开基,子姓繁衍,至今已历730余年。
       茗洲吴氏注重礼法礼教礼仪,在徽州名族中最为典型。
       迁茗洲始祖吴祥(荣七公)之曾孙即茗洲吴氏第4世祖吴永昌,在做过江苏句容县令时,就开始考虑立一部“宗人法”,以供族人遵守,为此他曾带着家谱去拜访当时徽州的名儒、理学大师休宁龙源人赵东山先生(名汸,字子常),遗憾的是他在句容县任上仅五年,有文字的“宗人法”没撰成,就卒于任上。
茗州有机茶基地

       茗洲吴氏8世吴槐(1488—1526),世居茗洲竹溪里,号竹溪,人称竹溪先生,他曾立家训,以励族人。竹溪先生继承前人之志,作《茗洲吴氏家记》,已成12卷,其中卷七的《祠述记》与《家典记》,已经成了《家典》的雏形,但终究没有成书,39岁就离世了。他生了三个儿子:吴琏、吴璞、吴瑗,他离世之年,小儿子才八岁。长子琏、次子璞后经商在外,小儿子在寡母谢氏抚育下成长。
       吴瑗(1519—1591),字子玉,以字行,又字瑞毅,号茗山,别号大鄣山人。他是茗洲吴氏第9世祖,明嘉万年间徽州著名的谱牒学家,长后他继承了先父未竟事业,在前人辑撰基础上,于万历十二年(1584)修订补充了《茗洲吴氏家记》。
《茗州吴氏家典》

      12世祖吴汝遴,生卒年失纪,其字慎先,号抑庵,清初著名学者,《还古书院志》有传,称其“因世变沧桑,谢去青衿,一以讲学为事,痛闽洛绝响,遵者寥寥,重以新建之学,沦人骨髓”。他终生讲学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天泉书院之间。汝遴对朱熹《家礼》尤为上心,身体力行。他年十三丧母,六十二丧父,丁内外艰,“茹茶饮血,至性动人,老不异少,擗踊之节,少不异老”。享年六十七。晚年将厘正《吴氏家典》作为大事一桩,但不久便离世了。生前著有《葩经臆说》《中庸臆说》。
       最后成书的吴翟,是在老成凋谢的情况下,以朱熹《家礼》为底本,参照《周礼》《礼记》《仪礼》以及司马光的《书仪》等典籍,将《茗洲吴氏家典》编纂成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刻,以为家族习礼。后经校订,于雍正十一年(1733)重刻,公开行世。家典载家规80条正式成文。
《茗州吴氏家典》书影

       茗洲吴氏家规80条,参照义门《郑氏规范》而成。义门《郑氏规范》168条,吴汝遴对此赞叹不已,在讲学中引述讲论。最后定家规的吴翟,从中直接选录41条,更为难得的是从本族实际出发,斟酌修改成文39条,这量身定制的家规,比较更适合茗洲吴氏的门庭建设。
《茗州吴氏家典》书影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公开出版研究王茂荫专著《王茂荫研究》《王茂荫卷》《王茂荫研究文辑》三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