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名族家风】藤溪陈氏家范重家德家学

 微言喜语 2022-03-14


文/陈平民

        陈姓为中华著姓,现有七千万人口(其中颍川衍派约五千万),位居全国第五位。
       陈姓得姓始祖为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中记载说:“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舜帝是中华陈姓公认的血缘亲祖。周武王克商后,封舜的裔孙妫满于陈国,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子孙以国为氏。因有颖水出自淮阳县西北,故陈氏以颍川为堂号。妫满是为陈氏得姓开山祖。陈国历经600年沧桑,传20世、23位君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亡于楚国。
为康熙《藤溪陈氏宗谱》书影

        陈亡后,湣公次子温奔齐,邑于浚仪,别号陈留;长子衍避难迁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定居。陈衍为户牖陈氏始祖。起初几代,有人仕于田齐,为大夫。第七代陈从善仕于秦,为上大夫。第十代陈平,佐刘邦定霸业,汉惠帝时拜左丞相。
东汉陈寔(104—186),字仲弓,四十六岁任太丘长,徙居颍水边,在乡间平心率物,凡事必求判正,治郡邑清静,百姓咸服。生纪、政、洽、谌、信、光六子,与长子纪(字元芳)、四子谌(字季芳)被时人誉称“三君”,卒后谥文范,追封为颍川侯,称颍川郡始祖。
       南北朝时,在江南建立陈朝的陈霸先是陈寔的十八世孙。陈自陈武帝霸先建国到陈叔宝(后主)被隋所灭,享国33年(557—589),先后传三代人五位君主。
       徽州陈姓属颍川陈氏,基本上均为陈霸先胞兄陈谈先之后,又以谈先之孙陈后主叔宝公后裔为主体。陈武帝霸先之兄谈先的玄孙陈鑑及后人是颍川陈氏入迁新安最早的一支。清同治十二年(1873)纂修的《陈氏宗谱》记载:陈谈先玄孙陈鉴“居新安”。陈鉴生有二子,次子陈清“迁新安绩溪乡”。该支颍川陈氏从“迁新安绩溪乡”到“迁蜀川”,最终“迁绩溪蜀马”,前后历经十代人。
        陈后主叔宝公三个玄孙轩、轶、轾之后人,分迁新安,衍成颍川陈氏迁新安三大派。据清徽人陈丰于康熙十二年(1673)主纂《藤溪陈氏宗谱》记载:叔宝公曾孙仲道生轩、轶、轾三子,长子轩之后世迁婺源霍口;次子轶之后世迁祁西竹源;三子轾之后迁休西藤溪,衍成颍川陈氏迁新安三大迁派。
藤溪陈氏始迁祖陈禧公画像

        陈轾,字彦武,为陈后主玄孙仲道公第三子,仕唐,官两浙观察使,由西川挈家浙江桐庐。轾生庆、廉二子。庆生伯成,伯成生辛,辛生二子,长曰礼,次曰禧。陈禧,字以和,为叔宝公9世孙。《藤溪陈氏宗谱》记戴:“武帝诞膺天命都建康,杨隋之乱,深公遯迹西川,其后轾公观察两浙家桐江,三传禧公值广明之乱自桐江避迹休之藤溪,后姓其里曰陈村。休之有陈自藤溪始。”
        “藤溪”为休宁西部古村落陈村俚称。此地原为新安江上游三大水运码头之一,为古代交通要道,有七省通衢之称(今成休宁月潭水库主淹没区)。
         陈氏迁藤溪之前,村名曰洪村,陈氏在此生息蕃衍后改名陈村。陈禧18世孙、世居陈村的元代名儒陈定宇在其《杂识》一文中记曰:“吾里有山曰藤溪岭,旧多产青藤,岭岿然溪傍,实遶其麓,故曰藤坑,溪曰藤溪,信而有证。又村名陈村,实以吾姓姓是村也。按是村吾宗未居之先,实名洪村,洪其姓者居之。今田地文簿洪村二字班班可见,家中旧居土人犹以洪村坎头目之,洪氏子孙后微为隶。”
        陈禧为颍州陈氏迁休宁始祖。入迁时间在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入迁原因为避黄巢兵乱。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该陈在徽州休宁、歙县二县境内已发展有38派。
       藤溪陈氏家范重“家德”。《陈氏家规》将“家德”置入首位。孔夫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民间有副楹联写得好:“无权无势休无志,缺金缺银莫缺德”。人如此,家如此,国亦如此。千教化,万教化,种德立品,须在首位。
元代教育家陈栎(定宇)先生画像

       藤溪陈氏家范重“家统”,“家统”即家庭统绪,泛指宗族和家庭的体统、系统与头绪。强调子孙后代“要在为善,为人子孙,当思积善,以续先公之统绪”。
       藤溪陈氏家范重“家学”,强调业儒做学问,要讲究方法,先学《小学》,次学《四书》《五经》,再读《资治通鉴》《左传》,最后研读诸子百家。这一治学方法,也是朱子(熹)强调的循序渐进治学方法,两代教育家履长公和他的儿子陈栎,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明确将“家学”列为家范内容,这是陈氏家规的一大特色。
       藤溪陈氏家范重“家戒”,强调“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而不改,则为恶矣,故惩之者。”这一理念与颍川陈氏始祖东汉太丘公陈宴的理念,一脉相承。陈寔当着儿孙的面,当着入室盗贼的面,将贼人称为“梁上君子”,正色训之:“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太丘公平心率物,仁慈宽容的清德,千古传颂。毛泽东曾对《后汉书·陈寔》中“梁上君子”的文字表述作过批注:“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人都会有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藤溪陈氏发祥地率水之滨休西陈村遗址

         讲几则藤溪陈氏家范故事,分享于读者诸君:
        [禧公积德]
         藤溪陈氏先祖东汉太丘长陈寔,平心率物,仁慈宽容,与子纪、谌并称“三君”。藤溪陈氏始迁祖陈禧为陈寔29世孙,一生严守家风,积德称善。他初迁藤溪,住在船上,讬于鱼钓,常将捕获的鱼类送给四邻。他懂医道,擅治疑难杂症,对上门求诊者,坚持医者仁心,有求必应,遇鳏寡孤独病人不取报酬。据传,北宋仁宗皇帝的母亲得了病,御医束手无策。太后夜里梦见一道人给了她两颗药丸,让她吞服,她服后,第二天,病痛解除了。问道人家何地,他只言“新安”二字。后仁宗皇帝命使者察访至新安,才访实为陈禧,遂对陈禧进行了敕封。盛德之人百世祀,陈禧死后葬休南鬲山(今属屯溪区),附近乡民在其墓地创庙宇,傍尸而祀,四时供奉祈祷。
      [父子师友]
        陈履长与儿子陈栎,既是父子,更是师友。陈栎说他年七岁,父亲便“挟以自随,教之靡不至,年十五已为饥所驱,束父书以出(坐馆),年十六,始请举子课于黄常甫先生,固赖先生点化之,而父子自师友,实为本也”。父亲熟于春秋之学,尤精于《左传》,陈栎每每穷问不休,父亲随口应答。未及而立之年的陈栎,有一次仿效柳宗元以非《国语》体,写了一篇质疑《左传》的文章,送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严肃地说:“汝未洞究《春秋》《三传》《国语》,未可为此。欧阳公曰:'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汝其戒之。”父亲的教诲,使陈栎深有触动:“栎闻言,汗流亟,秉畀炎,至今不敢为”。履长公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儿子一生,他是儿子成就学业师业的根本。

休西陈氏家规(局部)书影

      [禁邪守正]
       禁邪守正,治丧不用僧道,是陈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陈栎先世治丧一直沿用古礼,不作佛事。陈栎治父丧时,当然也不请僧道做佛事,为此遭到不少吊唁者非议。他说:“昔程子曰'吾家治丧不用浮屠,洛中亦有一二人家化之’。近年同邑求迩范公、歙邑古梅吴公之家皆然,然程子大贤,范、吴富者,人无敢非之,吾家三世不幸皆贫,流俗不过曰是贫甚不能为,故立异耳。”
        陈栎先生所说的“求迩公”,是指博学穷理的南宋名儒休宁博村人范启,《休宁范氏族谱》中呼应了藤溪陈氏禁邪守正的家风,在宗规中明确写上:“吾族禁邪巫守正礼自祖宗相传以来,见于藤溪陈氏所称者,可按谱而知,惟在子孙之所效法。”当时,有人以为陈栎治父丧不办佛事,是所谓“贫甚不能为”,故而标新立异。其实,他是严格遵循儒道和恪守古礼,他认为即使家中富有,也要坚守宗规家风。他明确告诉后人说:儿辈“不守家法,非吾子孙。”陈栎先生曾孙陈鎜(字自新,号伴竹)忠实传承了藤溪陈氏禁邪守正的家风,明洪武年间他在给休宁林塘范氏同仁的信札中还明确写道:“吾邑不信浮屠,惟陈范二家。”
藤溪陈氏聚落之一休西金村遗址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公开出版研究王茂荫专著《王茂荫研究》《王茂荫卷》《王茂荫研究文辑》三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