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水山 动静 乐寿

 大山860 2022-03-14

Image

水山 动静 乐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于这一则记载,但从字面来看,等于孔子游山玩水的漫谈,充其量也只是把山水来比喻知和仁的作用。如果那样解,你就冤枉了,因为被文字瞒过去了。

你如留意上文,他把樊迟问知问仁,牵涉到形而上的鬼神一事,轻轻地推了开去,只向人生本位来说知说仁,但还没有把知与仁的分别说个清楚,所以便在这里要插入孔子说知说仁境界的一段话了。

一般对这几句话的解释,大概都认为智者的人性情喜欢水;仁者的人性情就喜欢山。照这样来讲,我们说句缺德的话,那些山上的猴子,便是仁者,水里的鱼虾,便是智者吗?

殊不知这里所说的知,是指智慧的境界;仁,是指仁道的道体境界。这是说,真正智慧的境界,它犹如秋水澄波一样的平静清明,其乐也融融然,而此方寸之中,心波不兴涟漪,终至苦乐两忘,于是便如水镜磨光,明见万象而纤毫毕露了。

古人所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便是这种境界,可谓知者之乐,其乐如水。那真正的仁道道体的境界呢?

它静定凝固,犹如山一样的卓然定立而不动,就是《易经》的艮卦之象,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在仁的境界里,其乐也怡怡然,不为外物外境所转移,所以能顶天立地而不动。古人所谓“吾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便是这种境界,可谓仁者之乐,其乐如山。

因此,孔子自己又再进一步,说出知与仁的境界和作用。他说,知的作用,是光明朗照,与时偕行,不断动用而不住的便是它;仁的作用,是沉潜凝固,退守于密,寂静常照而不变的便是它。

所以当知者动而起用之时,仁的静体便在动中;当仁者退藏于密之时,知的动用就归于静中。所以知者动,在应用于事物之中时,随时随地,无一而不自得,乐便在其中矣;仁者归藏退守于静之时,是无始无终,物我两忘,修短即不可得,寿便在其中了。

这一段话,跟在樊迟问知问仁之后,虽然不完全是对中人以上说的向上一着,但学问修养能够到达如此境界,对于孔颜为学的旨趣和乐趣已经窥得门径,以此再求向上一路,才有基础。

讲到这里,已经把孔门为学的中心,大体说得很明白了。但此道易知不易行,举世滔滔,如江河之日下,即或偶有致力于此者,也如古人所说“得道之人,命如悬丝”的可惧,所以下面便引用两则孔子的感叹。


下一篇 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