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避免鱼类肝胆综合征造成的病变?

 天然植提 2022-03-14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肝脏问题可发生在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养殖阶段。每年6月份开始就会出现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也就是鱼类肝胆综合症。

图片

鱼的肝脏同人的肝脏一样,它是鱼虾等水产动物重要的代谢器官和解毒器官,并具有造血功能,其损伤或病变会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及抗病力下降,导致在养殖鱼虾等水生动物时生产性能下降。

所谓“肝胆综合症”并不是一种具体的鱼类肝胆疾病,而是对于因养殖环境胁迫、投饲不科学及其它综合因素引起鱼类肝胆内脏功能减弱或发生实质性病变,表现出的一系列病态症状综合表现的统称。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营养性因素占主要因素,因饲料营养水平过高引起,另外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维生素缺乏、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滥用药物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引发脂肪肝。投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能直接引起肝病。此外,投喂饲料量过多,每天多次不间断地强化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快,会出现鱼体肥胖和脂肪肝。

2.饲料中脂肪酸败变质、添加过多杂粕、维生素缺乏 、饲料发霉变质等。因为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胆碱、VE、生物素、肌醇、V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3.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底质恶化。特别是底质、水质的持续恶化,有毒有害物质长时间超标所致,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和池底的粘度大,形成渗透压高、交换能力差,造成水产动物的解毒能力弱,就会形成闭合,生物膜的功能失调,这样鱼肌体内的毒素排不出,但恶化水环境的毒素依然会进入鱼的肌体,造成机体内部生理机能紊乱甚至破坏。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4.经常使用消毒杀菌剂、杀虫剂、杀藻剂、重金属盐类化学药物,以及有害藻类产生的藻毒素等。造成有毒物质在水中和池底积累过多,在遇到水体倒藻、气压偏低等不利条件下所造成的氧债时,引发鱼类代谢不畅、解毒排毒能力变差,而肝脏作为鱼类肌体内关键的解毒器官,持续积累造成肝脏功能出现严重问题。表现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为4%-5%左右,发生脂肪变性后肝脏的脂肪含量将超过5%,甚至达到30%-40%。

病鱼发病初期,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死亡率不高。随着病情发展,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躺于水中,反应呆滞,呼吸困难,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

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肝胆综合症是水产养殖中鱼病发生很频繁的鱼病之一, 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6-10月份,以盛夏酷暑发病最严重,也就是鱼类大吃料的时节;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但以草鱼、鲤鱼最为突出,从苗种到成鱼阶段都能发生,但一般成鱼发病率高。 

防治措施:科学投喂,选用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适当调整饵料配方,饲料中添加胆汁酸,用于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同时养殖过程适当换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养护水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