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谈书法系列》:想学好书法,就得破除用笔迷信

 fapdqj 2022-03-14

没有实践的理论就是空谈

没有理论的实践就是蛮干

编者按:很多人喜欢听启功讲书法,可能是因为老先生总是能把玄而又玄,深奥无比的理论用最直白,最接地气的语言为你解释。无比亲切,从不做作。字里行间,不但感受到老先生对待书法艺术的纯粹,同时还能剥离重重迷雾,看清书法的本质,这对于学书者来说,非常的宝贵。本文节选的是启功关于史上“用笔迷信论”的一点看法,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启功

本来笔是一种工具,就是画道的棍。你拿这个棍前头绑一撮毛,拿这蘸上墨或别的颜色往纸上画道就完了。这有什么神秘的讲法呢?后来许多的书把用笔这个事情说得非常神秘,并且说只要是你会用笔呀什么都解决了,用不着提字怎么写什么体。全都是说你只要会用笔就行了。

你甭说用笔,你给我个树枝,在地上画不也可成字吗?我写的你也认得,那么这有什么可神秘的呢?这样的议论在许多古代讲书法的书里都可以见到。越往后这个问题讲得越神秘。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像包世臣这类的书法理论家,他就讲王羲之为什么爱鹅。说这鹅脖子是长的,脑袋上头还有一个包儿,说王羲之手里拿着笔呀,这个食指往上拱着,食指往上拱着很像鹅的脑袋那个包儿。王羲之写字为什么爱鹅呀,就是爱鹅头上那个包。到这份上他就不是讲写字了,那就是造谣了。

启功临帖

王羲之爱鹅就是爱那个包儿,我爱鸭子没包儿,怎么办呢?这完全是越说越神。还有说王羲之爱鹅他给人家写《道德经》,写完就把道士养的一群鹅用筐子拿回去了。拿回去王羲之究竟是吃了呢?还是养着下蛋呢?这历史上也没个交待。可是这个东西打这儿就越说越多了。

启功临帖

说王羲之什么都与写字有关系。我看讲这些事情的书是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把那些书都撕了。这些说法完全是造谣生事,完全是穿凿附会。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局部

我们就知道元朝赵孟颊写字写得真漂亮,写得真讲究。他也学王羲之特别是学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得到一本刻本的兰亭。在后头呢,作过十三段的跋。这里头提到过一句“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这句话。

我就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当然你笔是要会用的。运用得好,笔毛听话,当然写出来效果是好。可是这个不是什么神秘的事。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局部

你把笔蘸上墨,在砚台上片得不出纰叉,写起来这个笔画就是圆的。这不很自然吗 ?他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加一个转语,结字亦需用功。就把用笔放在第一位,把结字放在第二位。

启功书法

那么我们稍微冷静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比如说我写一个“三”字,写一个“王”。这样的字笔画最简单。“三”和“王”的笔画有三横。我们普通写法至少三横让它均匀距离差不多。

事实上前两横靠近一点儿,后一横稍远一点儿,这样它就好看。如果你故意把前两横拉得宽,后一横跟第二横离得窄,你这样写出来就不大好看。为什么不好看?它就是从来有这么个习惯,大家就都这么写。

启功书法

诸如此类。这个结字呢我觉得关系到这个字念什么代表什么意思。甲音字跟乙音字的差别,在这点儿上至关重要。我光把点画写得非常好而点画的位置长短高矮全错了,那我写得再好,用笔十分的好,也不是那个字。这个道理是非常明白的。

启功临帖

那么究竟用笔为主呢还是结字为主呢?这是不待言的了。可是你看许多讲书法理论的书,没有不是把用笔两字说得那么神秘,那么了不起,那么难办的。甚至这人写了一辈子,你也不会用笔。

如果你写的字给人家专家看他就说:“你的字写得还凑合,就是用笔不对。”这样的事我碰见过很多了。我把笔给他,说你就给我写一个用笔怎么才对呢?结果他写出来比我还不对。

启功手稿

现在我就把这个道理在这里交待一下。想学字的朋友首先要破除的迷信就是所谓用笔论。把这个用笔说的神秘得不得了。别人都不会,就是他一人会。王羲之死了,就他是惟一的会用笔的。

战国毛笔

我们看到出土的代有三类的笔。到我们现在制造的笔,已经是第四阶段了。可以说从殷商甲骨文一直到了战国时期竹木简、盟书,那时用的笔都比较简单。一撮小细毛绑在一个小细的竹棍上,然后蘸着墨往上写很小的字。那时候大概做笔的工艺、办法还比较简单。

汉代毛笔

汉朝又是一段。居延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支笔,这支笔是一个竹棍的一端劈成四瓣,把一撮毛拴成一个毛锥子,然后把毛锥子嵌在四瓣的中间,拿一根细线把它捆起来。这种笔头是灵活的,很像现在可以换笔头的蘸水钢笔。这样笔尖写秃了,可以把笔毛揪下来,再换一撮毛。

汉代毛笔(居延出土)

我们知道汉朝的隶书,它有顿、挫。所谓蝇头燕尾。开头下笔时重一些,末尾像一个燕子的尾巴像是后来写楷书的捺脚一样。汉朝碑里、木简里头出现这种笔画的姿态,就因为它的工具有了进步。

唐代毛笔

六朝到唐又是一阶段。我们现在看唐代的毛笔见唐人的笔,日本人在唐代带回国去藏在他们的正仓院有这样的笔。那个笔头呢肚子大,笔尖尖长,看起来像一个枣核那样。可是半个枣核。枣核不是两头尖吗?它是套在笔管里边的那头尖看不见了,就是笔管底下的这头。肚子大笔头尖,所以写出来就有六朝、唐人写字的那种风格。

灵飞经(局部)

这种笔在日本也有仿制的模型。这种样子的笔比汉朝人的笔又进了一步。到了宋元明以后这一段,就不再费这么大事了。这时的笔多半是跟现代的一样,就是笔根里头衬上一点儿短毛,是做的时候衬在里头的,前边的毛一般是齐的。这种笔叫作“散卓笔”。

宋代毛笔

这种笔你蘸了墨水前头就拢起来了,也算有一点儿尖儿,可是笔根上很有力量。这种笔制作起来费事。现在买的笔特别好使的、带有这样讲究做法的,也就不太多了。

启功书法

从前人有这么一句俗话:“善书者不择笔”。就是说会写字的人拿起什么笔都能写。这完全是一种鼓励的话。是一个有目的的、有策略的鼓励人的话。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说好的笔是什么?好的笔是在你写字时,手里不觉得有笔,这种笔就是最好的。就是他选笔要合他手的习惯,合他手的力量,不管是什么毛的笔。

启功书法

我特别强调这个道理,也就是想和想学书法的朋友们谈一谈,千万别被用笔万能论、用笔至上论、用笔决定论这些个说法所迷惑。若是非要这样,你干脆放弃我不写了。要是听这样的话你永远写不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