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毛泽东书法基础,应懂碑学与帖学、魏碑与隋碑

 新用户49686918 2022-03-14

溯源毛泽东书法基础,应懂碑学与帖学、魏碑与隋碑

李树庭

文章图片1

毛主席书《离骚经》

在毛泽东早期书法基础形成时期,清末书风对其影响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界因素。清末书风,凡有四变:康、雍时代,专学董(其昌)书;乾隆时期崇尚子昂(赵松雪);嘉、道二朝,时习欧书;咸丰、同治,则习北碑之风极盛。然而有清一代,又分为碑学和帖学两大派。碑学代表为邓石如、张廉卿,帖学代表为刘墉、姚姬传。

文章图片2

《爨宝子》碑


碑帖、碑学、帖学,是完全不同涵义的三个概念。就广义而言,凡古人之书无论墨迹、碑或帖,统名为帖,又名碑帖。碑帖是书翰的拓本。古时无纸,书于帛上的墨迹,也称作帖;帛难久藏,因之书刻石上,从石上拓成的字迹.也叫帖;摹前人书刻于石上而又拓出,也叫帖;碑本来是以文勒石,为纪功志墓之用,后人拓下的印体也叫帖;所以统称它的拓本或墨迹都叫碑帖。就狭义而言,帖是专指摹人书而刻石上以拓成的印体,与碑是相对的。立石把人的书刻于石上的叫碑,临摹古人的书而刻于石上的叫帖。碑是书人自己亲手写的书而刻印成的,帖是临摹别人的书而刻印成的,所以碑是古人真迹,帖是后人所摹,不是真迹;与碑帖类似的还有墨迹,墨迹是书人写在绢或纸上的传诸后代的字。所以学书以墨迹第一,碑为次,帖为下。对摹古人书于石上而拓的帖进行之研究,谓之帖学;对石上所刻文字的年代、源流、体变进行之研究,谓之碑学。由钟繇到唐以前之间的楷隶,称为真书,与近代楷书稍有出入,时人称碑体,后人称帖学,以六朝为主,晋人为宗,特推二王。

文章图片3

王羲之《十七帖》


清代前期尚帖,后期重碑的北碑南帖两派,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尚和学校“宜习隋碑”的规定,使毛泽东早期书法明显受到碑学的影响,其墨迹中,通常只有隋碑特有的丰茂古朴,瑰奇伟丽,圆劲浑健的风格十分突出。

文章图片4

魏碑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交待清楚的是:在中国历代浩如烟海的书法墨迹中为什么作为湖南省培养教育人材一流学府的第一师范偏偏要求学生“宜习隋碑”?而对学校许多安排都有独特见解的毛泽东却能循规蹈矩“习隋碑”而使自己的书法由早年的正楷转向为魏隶?作为我国古代楷书,就时间和风貌而言,大致可以分为魏碑和唐碑两大体系,介于两大体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伟大作用的书体则莫出隋碑,由此我们便可看出第一师范往日的先生们国学功底之深厚,也可以知道当初毛泽东求知之认真、科学的态度。隋碑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众长并臻,严秀共妙,荟萃六朝,下开唐风,既上承魏晋南北朝书法千变万化、诡奇谲异的旧貌,又下开有唐一代书法法度精严、应规入矩的枢纽作用,其字体安静浑穆,风度端凝,平正冲和,婉丽遒媚,足当古今之变。因此,能“习”得隋碑之精要,即得到了我国楷书之精要。毛泽东深得其妙,默默地吸吮汉、魏、隋、唐碑帖的朴质野逸、精整宽博的营养,从而牢牢打下自己书法艺术的厚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这个阶段的书法点对其一生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过渡阶段。(本文节选自李树庭所著《论毛泽东书法艺术》,题目编者加)

文章图片5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